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诗修正 > 第10章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第10章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

    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

    西山鸾鹤群。

    注释及评析:

    1,清溪的水深不可测。

    2,隐居的地方唯有一片孤云。

    3,松林间洒落淡淡的月光。

    4,悠悠的清光,仿佛特地为你洒落。

    5,茅亭间伴随着花的影子。

    6,种植着芍药的院子里,有许多青苔的痕迹。

    7,我也要远离红尘。

    8,到西山与鸾鹤做邻居。

    评析:

    这首诗从叙述上看,问题并不大,有两点瑕疵。

    一,用词不够严谨,不够精炼。如第二句的“唯”字,就不恰当了,不说别的景色了,单说天上有月亮,云就不会孤单了,怎么能叫唯孤云?

    第五句的“宿”字,去形容花影,也不恰当,怎么看,宿字也只能当做“停留”的意思去看。总不能认为是拟人化,将花影看做人,留宿在茅亭吧。

    最后两句虽然有隐居的意思,但是并没有说出为什么而隐居。

    古人隐居,有避世不出的,有修道参禅的,有壮志难酬愤世嫉俗的,有生性恬淡的,这里言辞之间并未明确为何要避世,隐居的好处在哪里?

    即便是后两句的“鸾鹤”有修道之意,但是我认为还可以让意境更加明透一些。

    我认为,看一首诗,主要还是看文字的字面意思。而不是去看古人如何用,古人写了一些什么样的典故。

    中华五千年文明,如果来个历史学家写诗,从头到尾用典,全国有几个人能看懂?

    如果写诗一味袭用古人的写法,一味学习古人的路子,那恭喜你。你不吃饭不睡觉,你也学不完。

    只说唐诗,历史上有记载的就有四万多首。(有说四万九千多,也有说四万两千多,至少是突破四万首了。)

    光唐诗就有四万多首,从古到今的词牌又有多少首?古诗又有多少?

    所以,国家多次提出,改革、创新、升华,中华文化,要面向全国人民,面向全世界。要推广。

    一味去用典,一味用古人的手法去写诗,还如何去弘扬我中华文化?

    可以用典,但是要用一些外国人有可能知道的典故,可以继承古人的一些写法、说法,但是,还是要融入现代社会,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固守陈规。

    傍溪幽且静,

    半隐在闲云。

    松际清光泻,

    红尘漫遁君。

    悠归争算远,

    恬淡撰诗文。

    此境何其美!

    吾心向此群。

    步韵后注释及评析:

    1,第一句先写地理位置,王昌龄的这处隐居的处所,挨着小溪。这里的环境偏僻而且安静。

    2,上空白云悠悠,房屋看上去就像是一半都被白云若遮盖,犹如人间仙境。

    3,房屋旁边的松林间,有明亮而深远的月光照射下来。

    4,红尘中,有你这么一位高人,很随意地就归隐了。

    5,你这一归隐,显得悠闲自得,比白云还要自在。从此远离了人间的争斗和算计,是多么逍遥。

    6,平日里,淡泊安静地写写文章,写写诗词。

    7,这样的情景多么美啊。

    8,我也希望能够加入这个隐居的群体。

    评析:

    这样一改,就简单多了,有景有情,一二句写地理位置,写水和云,第三句有山林,有山有水,环境更加完美。

    到了到第四句的时候,就开始转折,把明月的光辉从松林投射下来,与王昌龄从红尘中悠然归隐作一个对仗。

    将王昌龄与明月相比,衬托他的高洁。

    第五六句,深入写隐居人的心态,是厌倦了红尘的争斗。

    第七八句原文意境基本没变,作者也因为羡慕、而想效仿王昌龄,离开红尘的喧闹而隐退。

    至于原文的“鸾和鹤”这两种飞禽,古时候的人神话传说中多有出现,一般都是神仙的坐骑。

    作者是以此隐喻自己有向道之心。不过,文中根本没有一个文字谈论到“道”,所以,这两个字变得没有了意义,还不如直接隐居好了。

    凡在文字中谈论到修道的作者,一般都会用“禅”、“道”、“寺”一类的文字去引申,或者直接以道的现象进行哲学辩证。这里没有,所以,只能看做是避世之言。

    这一首诗改动大的有:微月,药院滋苔纹,西山鸾鹤群,一共三处,其余变动不大。

    月光用淡字形容,恐怕比用微字好得多,或者直接不形容月光的程度,有有月光就行了。

    药院滋苔纹,院子里的药草滋养青苔,说明主人很久没回来了。

    西山鸾鹤群,个人以为,没太大意义。

    而且,全文除了第二句,第四句,第七句,其余全部写景,只有牵强附会地去言情问道,似乎太过生硬。

    因此,修改的时候让之更加深入一些,在写景之余,用隐闲、漫遁、悠归、恬淡、欣然几个词,把情感连贯起来,让之更加自然一些。

    修改以后,更加圆润自如,读者也更容易理解,如果是之前,读起来就非常晦涩,很难以理解。

    谈道的人,总是有恬淡的心境,那么,道家的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更加符合道的心境,包括用字,越简单,越接近真实,接近自然。

    花开花谢山河变迁,本来就是自然的事,要直指本心,就要化繁为简,天道自然,道法自然,都离不开自然两个字。

    太过复杂,越衍生越多,不符合修道的心境,修道就是看穿红尘种种,看穿世界万象,回归真我。

    真我是一种至纯的状态,原始的状态,也就是说,从后天回归先天的状态。

    就像婴儿在母胎之中的呼吸,很自然,很纯洁,什么思想都没有,就是单纯的呼吸。

    简单的文字,也是符合道的自然,大巧不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能不工就不工。

    工的痕迹太浓,反而离自然越来越远,山水的美丽,不正是因为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人造的山体与自然的山体,是不是差距很大?

    自然,接近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