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章 期末周四
一、概述:表情肌的分布按其部位可分为口、鼻、眶、耳、颅顶肌五群肌。面部表情肌多属于皮肌,其位置表浅,于面部浅筋膜内,起自骨面或筋膜,止于皮肤。
表情肌多为薄层肌束,收缩力弱,收缩时使面部的皮肤行成不同的皱纹和凹陷,以表达喜怒哀乐等多种表情。同时表情肌也部分参与咀嚼、吮吸、吞咽、呕吐、言语、呼吸等活动。面部表情肌的纤维走向,多与面部皮肤的皱纹相垂直。当面部外伤或切断表情肌后,由于表情肌的牵拉,创口裂开较大,创缘内卷,临床手术应缝合表情肌。
面部表情肌在孔裂周围有环状和放射状二种排列方式:呈环状排列的表情肌,收缩时缩小孔裂;呈放射状排列的表情肌,收缩时开大孔裂。临床上手术缝合断肌时,应注意肌纤维的行走方向。面部表情肌的运动由面神经支配。
面神经至各肌的肌支,大都靠近该肌的后缘,自深面进入肌内,手术时应注意保护。损伤面神经,可导致表情肌瘫痪,产生面瘫。
二、口周肌群口周肌群按其部位可分为口周肌上组、口周肌下组、口轮匝肌和颊肌四组。口轮匝肌呈环形排列在口裂周围,而其余诸肌均呈放射状排列在口轮匝肌周围,直接参与唇颊的运动。各肌的起止及功能如下:
1,口周肌上组:口周肌上组包括笑肌、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和提口角肌。各肌的起止肌功能如下:
(1)笑肌:笑肌薄而细窄,起自腮腺咬肌筋膜,行向前下,越过咬肌,止于口角和唇的皮肤,部分肌束与颈阔肌的面部肌束相连,不易分离。其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2)颧大肌:位置表浅呈带状,起自颧骨颧颗缝前方,行向前下,越过面动脉和面静脉,止于口角内侧和上唇外侧部的皮肤。其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3)颧小肌:与颧大肌并行,起自颧骨外侧面的颧颌缝后,与颧大肌并行向下,止于口角内侧和上唇外侧部的皮肤。其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4)提上唇肌:起自上颌骨眶下缘和上颌骨颧突附近,下行交织于口轮匝肌,止于上唇的皮肤,其深面有眶下动脉、眶下静脉及眶下神经。其主要作用是牵拉上唇。
(5)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分内外两束斜向外下,内侧束止于鼻大翼软骨和皮肤,外侧束与提上唇肌共同参与口轮匝肌的构成。其主要作用是牵拉鼻翼向上。
(6)提口角肌:又称尖牙肌。位于提上唇肌的深面,起自上颌骨的尖牙窝,向下止于口角的皮肤,并参与口轮匝肌的构成。其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上。
2,口周肌下组:口周肌下组由浅入深包括降口角肌、降下唇肌和颜肌。各肌的起止及功能如下:
(1)降口角肌:又称三角肌,呈三角形,起自下颌骨的外斜线,行向上外,集中于口角,部分肌束止于口角的皮肤,部分肌束与口轮匝肌的上部、笑肌、提口角肌相延续,止于下唇、颊、口角外侧和上唇的皮肤,并参与口轮匝肌的构成,其作用是下降口角。
(2)降下唇肌:又称下唇方肌,呈方形,位于颜孔和颜结节之间,起自下颌骨外斜线,行向上内,与对侧同名肌汇合,止于下唇和顽部的皮肤。其作用是降下唇。
(3)颜肌:也称额提肌,呈圆锥状,位于降下唇肌的深面,起自下颌骨侧切牙及中切牙的牙槽突处的骨面,行向内下,靠近对侧颜肌,止于颜部皮肤。其作用是收缩时上提颜部皮肤,并前伸下唇。
3,口轮匝肌:口轮匝肌位于上下唇内,是指围环绕口裂数层不同方向,呈扁环形排列的肌纤维,其固有纤维从唇的一侧至对侧,构成口轮匝肌的浅层;在口角处,来自颊肌唇部的部分纤维构成口轮匝肌的深层;
口轮匝肌的中层则由口周肌上下组(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的肌纤维构成。
口轮匝肌的主要作用是闭唇,并参与咀嚼和发音等。其深部斜行的肌束,可使唇靠近牙,交叉纤维使唇突出,做努嘴,吹口哨等动作。若与颊肌共同作用,可做吮吸动作。
四、颊肌:位于颊部,呈四边形。在提口角肌、颧大肌、颧小肌、笑肌和降口角肌的深面与口腔黏膜的浅面之间,起自上下颌骨磨牙牙槽突的外面和翼突下颌缝(又名翼下颌韧带,为颊肌和咽上缩肌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名颊咽肌缝),纤维向口角汇集,止于口角、上下唇、颊部的皮肤。
颊肌的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后并使颊部更接近上下牙列,有助于咀嚼和吮吸。当颊部由于口腔充满气体而膨胀时,颊肌收缩可将气体驱出口外。
牙列,有助于咀嚼和吮吸。当颊部由于口腔充满气体而膨胀时,颊肌收缩可将气体驱出口外。
三、鼻部肌鼻部肌包括鼻肌、降鼻中隔肌和鼻根肌。主要作用是开大或缩小鼻孔。
1,鼻肌:发育较好,由横部和翼部组成。横部又称压鼻孔肌,起于鼻切迹外侧的上颌骨,行向上内,与对侧同名肌共同止于鼻背的腱膜。翼部又称鼻孔开大肌,在横部下内方,起于上颌骨,止于鼻大翼软骨的外侧面。鼻肌的横部收缩,缩小鼻前庭与鼻腔连接的部分,从而缩小鼻孔。翼部收缩牵引鼻翼向下外,从而开打鼻孔。
2,隆鼻中隔肌:位于口轮匝肌深面,起于上颌骨中切牙上方的切牙窝,行向上,止于鼻中隔软骨和鼻翼的后部。其作用为深吸气时开大鼻孔。
3,鼻根肌:又名降眉间肌,位于鼻根处,与额肌内侧相连。起自鼻骨和外侧鼻软骨的上部,止于鼻根处眉间部的皮肤。可牵拉眉间部的皮肤向下,使鼻根部的皮肤产生横纹。
四、眼周围肌眼周围肌包括眼轮匝肌和皱眉肌。
1,眼轮匝肌:围绕眼裂,位于眼睑、眼眶部皮下,为宽扁而椭圆的环状肌。由眶部、睑部和泪囊部三部分组成。
(1)眶部:为眼轮匝肌最外层部分,位于眼眶皮下。其肌束构成完整的椭圆环形。起自脸内侧韧带、额骨鼻部及上颌骨的额突,肌束呈弧形绕眶缘,上下部纤维交错止于外眦部皮肤,并与邻近的额肌和提上唇肌纤维相移行。
(2)睑部:在眼睑皮下,起于睑内侧韧带,在睑板和眶隔的前方弓形行向外眦,上下睑肌束即于该处互相交错形成外侧缝。
(3)泪囊部:位于泪囊后方。起于泪骨嵴,越过上、下睑板大部纤维止于脸外侧缝眼轮匝肌由面神经题支和颧支支配,其入肌点至眼外眦的距离为20~315mm。行眶部缺损修复时,若在此距离内分离眼轮匝肌,可不损伤面神经。
2,皱眉肌:起自额骨鼻部,行向上外,横过眶上神经和血管的浅面,止于眉部内侧半的皮肤。
作用:向内下方牵引眉,使鼻根上方的额部产生纵行皱纹。
五、耳周围肌主要有耳前肌、耳上肌和耳后肌,分别牵拉耳廓向前上、向上、向后。人类耳周围肌已基本退化,对耳廓的作用不大。但在面部整容除皱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六、颅顶肌
1,额肌:位于颅顶浅部,薄而阔,呈四边形。起自帽状腱膜,止于眉部皮肤。主要作用是皱额、提眉。
2,枕肌:枕肌位于枕外侧,左右各一。起自上项线外侧2/3和颗骨乳突部,向前止于帽状腱膜。
3,帽状腱膜:额肌、枕肌的腱膜。两侧逐渐变薄延续为颗浅筋膜附于上颞线。
咀嚼肌是运动下颌的主要肌肉。咀嚼肌主要包括咬肌(嚼肌)、颗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咀嚼肌受三叉神经下颌支支配。广义的咀嚼肌还包括舌骨上肌群。
舌骨上肌群中的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颜舌骨肌,将在颈部肌中叙述。
咬肌、颗肌、翼内肌收缩时上提下颌故称闭颌肌;舌骨上肌群肌内的着力点主要在颜部,收缩是可下降下颌骨,故称开颌肌;翼外肌位于水平方向,它是前伸下颌的,但前伸时需要开颌,因此它也参与开颌运动。
一、咬肌咬肌,又称嚼肌。为长方形的厚肌,可分浅、中、深三层。浅层最大,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2/3,行向下后,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半部。
中层起于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的下缘,止于下颌支的中分。深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的上部和喙突。
作用:咬肌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微伸向前,且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二、颗肌颗肌位于颗窝,呈扇形。起于颗窝内骨面和颗深筋膜的深面,肌束下行,聚成扁腱,经颧弓深面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
颗肌的纤维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纤维。前份纤维垂直向下,中部份纤维斜度逐渐增加,后部分纤维几乎水平向前,弯经关节结节之前。
颗肌为颗深筋膜所覆盖。颗深筋膜向上附着于上颗线,其下部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下缘附着于颧弓的上缘及外面;深层下缘附着于颧弓的上缘及内面。两层之间夹有脂肪组织及神经、血管。
作用:上提下颌、闭口,也参与下颌的侧方运动。该肌后份纤维收缩有后退下颌的功能。
三、翼内肌
翼内肌是咀嚼肌中最深的一块。位于下颌支内侧面呈四边形的厚肌,在形态与功能上与咬肌相似,但比咬肌力量弱。
有浅、深两头。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深头起自翼外板的内面和腭骨锥突。二头夹包翼外肌下头。其肌束行向下后外,止于下颌骨内侧面的翼肌粗隆。在下颌角的后下缘,翼内肌与咬肌以肌腱相连。
作用:上提下颌,并辅助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四、翼外肌
翼外肌位于颗下窝,大部分位于翼内肌的上方,略呈水平位,具有两个起头:
上头较小,起于蝶骨大翼的颗下面及颗下嵴;下头较大,起于翼外板的外面,肌束行向后外。部分(主要是上头)止于题下颌关节囊和关节盘的前缘;大部分肌束(包括全部下头或/和部分上头)止于踝突颈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翼外肌上头止点依次为髁突、关节囊、关节盘和下颌前附着。
作用:翼外肌的功能主要是在开闭口过程中,稳定和协调盘、髁突复合体。由于翼外肌呈水平位,牵引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并有开口的作用。
单侧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偏向对侧。翼外肌在功能分类上属开颌肌。关于翼外肌上头和下头的功能,目前仍有争议:认为翼外肌上头为闭口肌,翼外肌下头为开口肌。
五、运动下颌的肌群及其与下颌骨移位的关系下颌的主要运动有下降、上提、前伸、后退肌侧向运动。
运动下颌的肌肉(主要依赖于咀嚼肌)基本上可分为作用相反的两组,即开颌和闭颌肌群,其他如前伸、后退和侧向运动,则是这两组肌肉中的某些相关肌肉,经组合后而产生的协同作用。
翼外肌在开口时是启动肌,继以舌骨下肌群收缩,以固定舌骨,而舌骨上肌群(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收缩,下降下颌骨,产生开口运动。
翼外肌在翼内肌的协助下前伸下颌。一侧颞肌后分纤维拉下颌向本侧,同时对侧的翼内、外肌收缩亦使下颌移向本侧,从而形成咀嚼活动中的侧向运动。
由于两群强大的咀嚼肌(开、降下颌肌群)附着于下颌骨,下颌骨骨折,两群肌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骨断端因咀嚼肌不同的牵拉而使骨折片错位,造成牙列变形、咬合错乱与咀嚼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