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 期末周三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
1神经嵴 (neural crest) 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2腮弓 (branchial arch)原始咽部的间充质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
3腮沟 (branchial groove)相邻的腮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腮沟。
4成牙本质细胞 (odontoblast)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牙乳头外层细胞分化为高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这些细胞在切缘或牙尖部为柱状,在牙颈部细胞尚未分化成熟,为立方状。
5缩余上皮剩余 (serre上皮剩余) 残留的牙板上皮细胞团未能正常退化,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
6釉梭 (enamel spindle)起始于釉牙本质界突入釉质内的纺锤状结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呈黑色。
7釉板(enamel lamellae)是片状、贯穿整个釉
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
8釉丛 (enamel tufts)在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1/3的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
9横纹 (cross striations)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横纹在釉柱上呈规律性重复分布,间隔2~6μm。
10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s)又名芮氏线,是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其宽度和间距因发育状况变化而不等,较横纹的间距大的多,约代表5~10天釉质沉积的厚度。
11绞釉 (gnarled enamel) 釉质内2/3弯曲,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12牙本质小管(dentinal tubule)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13牙本质生长线:原发性牙本质基质的节律性沉积形成的线条。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为欧文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其牙本质因部分形成于出生前部分形成于出生后,两者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生长线,即新生线
14龈沟 (gingival sulcus)游离龈与牙面之间有一环狭小的空隙,称为龈沟。其正常深度为
05~3mm,平均深度18mm。
15牙髓 (pulp) 是来源于外间充质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由牙本质所形成的髓腔(髓室和根管)内。
16原发性牙本质 (primary dentin)指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即牙根尖孔发育完成前形成的,构成牙本质的主体。12牙本质小管(dentinal tubule)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17继发性牙本质 (secondary dentin)指牙与对颌牙建立咬各关系后形成的牙本质,即在牙发育到根尖孔形成后,位于原发性牙本质的内侧。
18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牙本质,是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处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的牙本质。小管少且摆列紊乱、矿化程度低,与继发性牙本质交界明显。
19死区 (dead tract) 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消失,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
20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牙本质受到磨损或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矿物盐沉积而封闭小管,使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无差异,磨片上呈透明状,称硬化性牙本质。
21骨样牙本质 (osteodentin)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
22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主要位于腺泡及闰管的外表面、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膜之间
23半月板 (demilune)混合性腺泡由黏液和浆液细胞组成,前者组成腺泡之大部分,紧接闰管;后者呈新月状位于腺泡的盲端表面,又名半月板。
唇裂: 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
口凹:在额鼻窦,上颌窦和下颌窦的中央,形成以个凹陷,称为口凹
面裂; 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
牙胚 : 牙板向深层得结缔组织内伸延,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
牙囊: 包围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间叶细胞密集成一结缔组织层。
牙乳头: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域。
蕾状期:在胚胎的第八周,在牙板的20个定点上牙板最末端膨大,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芽,形状如花蕾,呈立方或矮柱状
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游离龈: 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
腭裂: 为一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合
蕾状期:(增殖期)胚胎第9-10周,上皮芽继续向外胚间叶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
釉板: 是垂直压面的薄层板状结构
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条带状上皮
牙内陷:指有釉质覆盖的牙冠或牙根表面出现深凹陷,可分为牙冠内陷和牙根牙内陷
畸形中央尖: 也称牙外突,指在恒前磨牙,磨牙的中央沟或颊尖舌侧嵴上的牙尖样突起
双生牙: 为单个牙胚未完全分裂形成的牙有两个牙冠,但通常公用一个牙根和根管。
turner 牙: 是指与乳牙有关的感染或创伤
去、引起继生恒牙成釉质细胞的损伤,导致继生恒牙釉质不全或矿化不全。
氟牙症: 又称斑釉,氟斑牙。在牙发育阶段,如果引用水中氟含量高于百万分之一,或经其他途径摄取过多的氟,氟离子可导致釉质形成不全和钙化不全,这种釉质的发育障碍即为氟牙症
四环素牙: 四环素牙和骨有亲和性,在发育期全身性应用四环素牙可导致药物在牙硬组织和骨组织中沉淀形成四环素牙。
龋病: 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淀物,有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获得性薄膜:也称唾液薄膜,是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
过度角化: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棘层松解 是由于棘层细胞张力原纤维及黏
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混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疱: 为黏膜或皮肤内储存的液体而成疱
溃疡: 是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丘疹:是黏膜或皮肤突出的小疹;大小为1~5mm,较硬,包灰或发红,消失后不留痕迹。
二,简述菌斑与龋病的关系
因为菌斑中可积聚酸,这些酸足以使釉质脱矿。菌斑中的细菌可将糖代谢转化为酸,酸是局部ph 明显下降,当ph下降至临界值以下时,可造成弪磷灰石中的钙丢失,晶体溶解。当菌斑中的糖消耗30~60min 以后,ph上升至中性 ph附近,过多的离子造成菌斑中矿物离子过饱和,釉质发生再矿化。因此,随着菌斑内酸性环境的反复改变,在唾液-菌斑-釉质界面上不断发生脱矿再矿化。但是,在有龋活动的口腔内起始ph较低,产酸后 ph 的下降会更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菌斑-釉质界面上 ph 低于临界点,菌斑中造成压面上矿物离子丢失,这种情形持续发生,使脱矿大于再矿化。最终导致彻底脱矿和釉质龋的开始。
三,简述口腔黏膜分类及结构特点。
口腔黏膜按所在部位和功能分为三类,即咀
嚼黏膜,被覆黏膜和特殊黏膜 口腔黏膜包
括牙龈和硬腭黏膜,上皮有角化,固有层厚,乳头多而长,与上皮呈指状相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而且胶原纤维束粗大并排列紧密。被覆黏膜包括咀嚼黏膜和舌背黏膜以外的所有黏膜,其胶原纤维束不如咀嚼黏膜者粗大,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平坦,结缔组织乳头短粗,且有较疏松的黏膜下层。特殊黏膜即舌背黏膜,与口腔任何部位的黏膜都不同,表面具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且黏膜上皮内有味菌。
四,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可能排脓途径
答: (1)脓液通过骨髓腔达到骨外板并穿破骨密致达骨膜下脓肿,最后穿破骨膜突破黏膜或皮肤排脓,突破口常靠近唇颊侧牙龈 (2) 根管粗大及根尖孔也较大的牙经龋洞排脓(3) 有严重牙周炎的患者也可经深的牙周袋排脓。
五,根尖肉芽肿的病理变化
答:早期,根尖组织在根管内病原刺激物得作用下,根尖周牙周膜出现血管扩张,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慢性炎症细胞侵润,病变范围较小,局限在根尖周牙膜。病原刺激继续存在,炎症范围逐渐扩大,根尖周组织结构破坏,伐之以炎性组织,即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散在侵润。炎性肉芽组织周围纤维细胞增生,限制炎症向周围扩散,这是机体对病原刺激的防御反应。肉芽组织中可见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呈灶性分布。
六,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答:病因:主要病原菌是梭形杆菌及奋森螺旋体,厌氧菌,存在于龈沟或牙周袋深部发病时数量增多,毒性增强,发生于营养不良及口腔不洁的儿童。病理变化:是非特异性炎症变化,病变表面有纤维性渗出及组织变性,坏死。结缔组织纤维性水肿,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侵润,为密集的炎症及组织坏死区,病变表层为细菌螺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