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也要内卷 >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一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道家文化对我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的一定贡献,所以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的、互补的,而在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有土生土长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经历千年的磨砺与洗礼一直延续至今,亦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所要谈的是道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中的一些精髓对后人的一些启示!

    一、虚怀若谷、宽厚谦逊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34;礼仪之邦&34;的美称。&34;礼&34;可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始终贯穿于这个民族发展的始终。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34;礼&34;也是不可缺少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达,物质的极度丰富,一些传统的美德显得越发的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文明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谦虚之美德的话,如&34;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4;、&34;满招损,谦受益&34;、&34;大盈若冲,其用不穷&34;等等。而有关谦虚美德的虽然在《书.大禹谟》和《易.谦》等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但都没有道家之经典《老子》所说的那样集中那样的深刻,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此方面的美德进行阐述。

    在道家文化中,提倡的是一种道法自然,低调做人做美德进行阐述。

    在道家文化中,提倡的是一种道法自然,低调做人做

    事,力戒居功自傲,反对自矜、自是、自大、自伐的思想。如&34;饮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4;。这句话说的自我吹嘘的人是没有成就的人,自己以为正确的人是不能表彰的人,自我表现的是不明智的人,自我夸耀的人是没有功劳的人,骄傲自满的人不会进步的人。依据&34;自是者&34;、&34;自见者&34;、&34;自伐者&34;、和&34;自矜者&34;不能对&34;章&34;、&34;明&34;、&34;功&34;、&34;长&34;做出否定的判断。这是因为错误的思维导致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又导致错误的推理。关键在于他们的哲学内容。所以,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的理性认识,就不会停留在这种水平上了啊!

    不仅如此,还提倡人们应有虚怀若谷,宽广能的胸襟。&3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之下,故能为百谷之王&34;。汪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谷之王,因为它善处卑下,故能成为百川众谷之王。因此,统治天下的圣人想要居于人民之上,必得以谦卑的言语来取得人民的信赖;想要人民站出来,那么圣人必得把自己退到后面去!个人要想成功,就得像江海那样拥有一个纳百川的广大胸襟,在与人交往是时候得像圣人那样以谦卑的言语来取得朋友的信赖。综上所述,可知《老子》一书对于谦虚的意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发,其中特别是以&34;谷&34;和&34;江海&34;为喻,非常形象地反复教人要有虚怀若谷、像&34;海纳百川&34;那样宽广的胸襟,不能自满自足,自以为

    二、恬淡素朴、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道家文化,基本上一种隐士文化,司马迁曾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再宣称:&34;老子,隐君子也&34;,&34;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34;故恬淡素朴,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是它的重要特色。作为现代的大学生学习道家文化不是提倡崇尚隐士的生活,而是吸收其中的文化精髓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品味,从而使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3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3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明备德的人在为人方面非常的忠厚与诚信并且非常鄙视那些背信弃义、不讲道义的伪君子、小人;在理事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不坚持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人们要效仿圣人的做法,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抛弃那些唯心主义的观点,并学会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素质。

    &34;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34;这句话说的是越是为了别人作想自己越有,真诚的付出,自己就收获越多,拥有越多,上天的道理养育了万物而无加害之心。做人的道理与世无

    争而懂得用方法来实践。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类里更需要这种精神,这种修为!&34;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下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34;故《老子》称:&34;恬淡为上。&34;《老子》不仅提出了&34;恬淡为上&34;、&3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4;,不争名争利,要&34;知止&34;、&34;知足&34;等,同时还提出了要&34;善利万物&34;,乐于&34;为人&34;&34;与人&34;,对别人&34;利而不害&34;,&34;为而不争&34;,&34;能有余以奉天下&34;。前一方面,主要是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后一方面,则不仅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还涉及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两方面的田相却旦由化族代白的伴然羊油人老庄意识到人道与天道、人道原则与天道原则的内在关系乃至内在统一。照老庄的意思,天道实已内在地把人道包涵在自身之内,人道是天道的体现,是天道固有的规律表现为人的自我意识及其社会历史发展。而人性作为联结天道和人道的中介和桥梁,构成人道原则的最高层次,人道原则正是通过它而在人自身的社会历史活动中,在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规律性中得以展开和实现。因此,老庄一方面讲求道的复归,另一方面讲求人性的复归,认为天道和人道通过人性的中介和桥梁达到统一的过程,也就是道的复归和人性的复归的过程。所谓道的复归,说的是,道和宇宙万有是一和多、派生和被派生的关系,道作为一,因其自身的圆满丰盛而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作为多,从道那里流出之后,因其自身的贫乏有限而要求回到自己的老家﹣﹣道那里去,用老子自己的话说,&34;各复归其根&34;(十六章)、&34;复归于无极&34;(二十八章)。在老庄看来,从道到物乃正的过程,从物到道乃反的过程,一正一反,循环往复,正是道的必然的运动轨迹。而所谓人性的复归,实是道的复归的直接伸延。人的自然纯真本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价值观的内在依据,自身正是本体的道和宇宙发展普遍法则的表现,道和性、道的复归和人性的复归从其逻辑上说是内在统一的,道的复归内在地要求人性的复归以保障性和道的符合一致,而人性的复归又是道的复归在人身上的表现,同时也是人道自身运动的必然趋势。为道的复归运动所决定,人性的复归亦是循环往复、无有止息的。机左桥公

    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