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落云谷悟道。
仙鹤道人笑了笑,问:“道与德孰轻孰重?道之无形又如何体会?福与祸又如何选择?”
云游微微一笑:“德不离道,道不离德,无德不能现道,道为体而德为用,老前辈此问已是有了区别之心,不合于道。”
仙鹤道人捋了捋长须,笑而不语。
云游续道:“道虽无形,乃可从德中体会,具体可用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来体悟道之存在。
道者宇宙万物之规律也,顺道则昌,逆道则亡,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盆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仙鹤道人不置可否,只是捻须笑道:“人与圣人有何不同?”
云游答:“并无不同,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保持本心不为欲所动,人人皆可为仙为圣。
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仙鹤道人听云游答了许多问题,这才微微而笑,似有嘉许之意道:“最不为信的是耳中语,最不为证的是眼中物,世间万法只一颗心能体悟到那无形之道本。
人之心死,道心方生,道心观与悟,现之中一,中一者合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欲者,违其心也,心本无欲,身常求,非我也。
嗜欲深者天机浅,重外者,内必拙,嗜欲浅者天机深,自有道缘。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譬如蜀汉孔明一生,你作何评价?”
云游向来对这位智者怀有敬意,然心中始有不解,听此一说,正好可求,便道:“汉朝气数已尽,然以先生之才,势必懂得天时,何以要逆天而行,助蜀汉而抗魏吴?
若然顺应天道,不该是助于魏么?这样早日一统,免去刀兵之祸,还可救得万万生民。”
仙鹤道人似是看穿了云游心思,才故意有此一问,不觉呵呵一笑:“万江终流归于海,能否跳脱这一过程而达目的?
人之生而向死,能否不求生而死?
此皆是道运如常,行乎日月交替之理也。
如若是你堪破了天机,北夷要一统天下,你是否会顺了天道而助北夷?”
云游立时摇头道:“此等大逆不道的卖国行为,自是朝廷再衰败,我也绝不会反助外敌而内侵。”
仙鹤道人一笑:“那你所说的大逆不道,此道为何道?”
云游一愣,恍然顿悟道:“是了,此为人之道,先生虽明天之道,但仍旧守了人之道,即便是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效力。
不论是走天之道去助魏,还是人之道助蜀,最终结局都不会改变。
加速进程,也不过还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势。
天之道与人之道本无对错,先生明知不可为而为,基于人之道来说,亦是不违本心。”
仙鹤道人呵呵一笑:“十年可见春来秋去,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叹王朝兴替,万年可晓斗转星移。
自古而今,历朝历代,有多少忠臣,便有多少奸臣,可会因百姓爱忠臣而便全是忠臣,恨奸臣而便没有奸臣么?
不论忠与奸任何时候都是同时存在的,战争与和平亦复如此。
当你身处和平,思之不易,当你身陷战乱亦怀光明。
所以不论你选择天之道做了奸臣国贼,还是人之道的忠臣义士,并不能改变什么。
结局为天道,天若亡你,人若奈何?”
云游似有不悦道:“天之道虽为定数,可我仍旧会顺着本心之想,从了人之道。”
仙鹤道人点头笑道:“很好,求圣修仙者,总先要将人修好。
仙与圣者更无私心,对天道而言,万物平等没有偏好,只有道。
顺道即是顺应宇宙自然之规律,规律以心去观悟。
凡人不能悟道,往往凭的是五蕴,五蕴所知者为相,执于外相者,多为欲念所惑。
故而悟道者,闭合五蕴,向内观照,克欲求己,唯心可达。
然则求之有度,过而为欲,是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亦合阴阳之道,允执厥中。”
云游大受触动,点头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此刻心也平静下来,承受再多的痛苦,也不再觉得如何痛苦了。
“今日便到此,你慢慢体悟。”
仙鹤道人说完,人也化作轻烟,立时消于无形。
云游与那条“哗啦啦”的雪瀑对立盘膝而坐,心神放空,全神凝一,只觉自己轻飘飘的,即是闭了眼睛也能洞见一切。
而那条雪瀑也如静止一般,成了一块布匹,悬在半空。
脑中的杂念一点点的抛开,听得“滋滋”声响,那是在接收来自宇宙集体的声音。
云游脑海中一幕幕闪过此生所遇的所有人,不论善恶好坏,统统融为一体。
春去冬归,寒来暑往,他就这么静静坐着,宛如一座石雕,连对面的山壁上也印出了他盘膝而坐的影子。
脑中蓦地出现一个声音:“种一棵树,只管灌溉栽培,勿作花想,勿作叶想,勿作枝想,勿作果想。”
云游闭了双眼,内心应答:“有为而为是为人为,人为乃伪,无为而为则无所不为,乃顺道所为。”
心底声音又响:“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亦即时空。
时间不过是人的一种错觉,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
人生都是由无数个当下所组成,过去现在未来也都同时存在同时发生,我们只存在于当下。
是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世间有万万之人,然与你相知相识者不过寥寥,那些一生都不与你谋面之人,于你之存在又复何意义?
是以与你有缘之人,无关好坏善恶,皆是你一生之业缘所定。
当心怀感激,正是他们的业力所成就了你今日之修为。”
云游心诵经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牛马众生。
是曰已过命亦随减,如水少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普入诸佛力,普住诸佛智;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
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心道:“我欲渡众生,反为众生所渡,众生本与我为一。
众生皆是未开悟的佛,佛即是开悟后的众生。
何以开悟,万事不违本心,然此一句,世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凡人之心总有尘埃,时时勤拂拭,亦为我修行,境界有提升,明心自见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人之有三境,一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为看山非山看水非水,三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为水。
一者心灵纯粹,无有杂想,似人之孩童时期,以心所观,人心不长,道心有存,方得事物之本相。
然而随人在尘世中长大,体有所求,道心便蒙了尘埃,人心生,生而有私欲,有欲而有所争。
此为人之二重境界,亦是绝大多数凡人所停留迷失的阶段。
他们在世间历经磨难,遭遇各种不如意后,便心也变得复杂,不再纯粹。
眼睛有了色彩,事物有了形状,即便是一块石头也能赋予其绊脚石或垫脚石的意义,看山非山,看水也非水。
为了在这二层境界中生存,人们劳累奔波,满足眼睛所看到的各种欲望。
而为了满足这无止尽的欲望,或多或少都会以出卖自己的良知和灵魂来获取。
这本无可厚非,人生于尘世间,总要经历此阶段,可惜有太多人一入世却再也出不来,总将这里当成了终点,忘了自己来时的路,看不透世界的本质真相。
直至悟到第三重境界时才会豁然开朗,十年苦参不及一朝顿悟。
人的最终修为乃是返璞归真,当以心来观照自我后,一切将又变得明朗起来,这时才知我们所有的烦扰痛苦都是源于自己的外求不得。
心如水止,则本相不再模糊,物来顺应,物去不留,无我执之心,返老还童,复得天性,重得道心,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心底声音又诵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
涅槃生死等空花。无明妄见轮回,无明妄见众生。”
云游心道:“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万物阴阳总会依道而达中和,天道昭彰,何须人为。
人无为,心有为,在天一气,在地成形,同气相求,同声相应。
顺从本心即是顺从良知,不为躯体所使,即是无为而为。”
心底声音又响:“人之求长生,殊不知有形之物必有耗,有耗必有尽,有形归于无形,长生者乃终是无形之物。
而无形之于人,非是身体,乃是意识与灵魂,意识与灵魂长存,则人长生。”
云游心道:“身体如器件,坏了再更替,千百年后,本身已不复在,我还是我,因为保留了意识与灵魂,只此不朽,可人生意义何在?”
那发自于心底的声音哈哈一笑:“世人一生都在探求人生的意义,那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云游沉思一阵,心想:“其实意义也是一样,没有绝对的有和无,总是相对而言的。
在宏观上说,放眼整个宇宙,人类渺小如沧海一粟,生命白驹过隙,可有可无,却在谈论人生意义,不免可笑。
人生本就是一场幻梦,你会对自己的一场梦境来总结其人生意义么?
或许早已忘记,对于醒觉者来说自然也就毫无意义。
然对于身处尘世中的人们来说,这里就是真实,于他们而言便有了所谓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满足各种欲求,或是几于某种道德责任,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和自我精神上的慰籍,是自己活下来对抗无尽虚无的理由。
醒觉者当然无法去否定他们的人生意义,因为现实与梦境终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兴许在沉睡者眼中,醒觉者反是沉睡者,只当是一个疯子,黑与白又哪有什么对与错,各行其道而已。
以天之道的视角来俯瞰人之道的人间,意义自然无存,而身为凡人,便应立于人之道,从而又有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那心底的声音又问道:“那么几于人之道,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云游一生所悟的也是人之道的意义,毕竟他也是凡人,哪怕是圣人神仙,也都是由凡人修炼而来。
人生若有意义,那这意义是什么?
他回首自己的一生过往,像是在总结经验,登时灵光乍现,顿悟说:“人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知道这世界最为重要的是什么?
那时的自己随心而走,将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你就会明白,自己一生所求的都是虚妄,能够带走的只有今生的业障与灵魂。
而这恰恰又是我们所忽略的,沉睡者在人间占据了主导,从而颠倒梦想,哪怕知道自己身处梦中,红尘过身,岂能世外?
所以看得太透未必是好,有时活得糊涂一些,骗骗自己反是好的。
圣人有圣人的使命,大盗亦有大盗的快乐,无论今生所选择是什么,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那声音问道:“所以人生的终究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何要来到这里?”
云游微微笑道:“若非要赋予人生一种意义,来这人间的使命的话,我想那就是修行。
我们人本具有神性,只是为尘埃所染,蒙蔽了心灵,越来越偏离自己的道。
被眼前的物质世界所迷惑,已然忘了自己来到人间的使命。
只有修心正己,方能破见自我,寻回天性,使自己修正的近于人之道,让自己的灵魂在去时比来时更加纯粹,近于天之道。
人在世间总会生出许许多多的欲念,这正是我们破欲现道的业障,每克制住了自己心中生起的恶念,便能获取一份善的果业。
人生最大的敌人从来都只是你自己,只有将“自己”杀死,不断使自己的行为与良知而合,至无我利他之境,方能找到自我,找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