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京城小摊儿美食日常 > 第3章 摊子马上就摆

第3章 摊子马上就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翌日卯时,天还未明,江满梨裹着件素斗篷,已经开始了选址考察之旅。

    第一站是与她居住的常平坊向东一坊之隔的西市。

    京城大而方正,从内向外以回字形分为旧新两城,江满梨居住的旧城,又分作左右两都厢,这西市便是左都厢内最大的市场。

    来之前江满梨只想着此处人流量大,吃食摊子也多得非常,且管理严明,规整干净,应是个不错的选择。却是进去一看,就默默作罢了。

    不为它,就是未免太过于正规了些。

    每日卯时开市,酉时便要强制关店收摊儿,闭市门,小贩商人甚至顾客均一刻不许多留。市场里每隔几步就有衙役站岗,商客双方都束手束脚,生怕讨价还价时不小心抬高了音量,就挨上几个大板子,全无了那种喧闹和市井烟火气。

    直奔售卖饮食果子的区域胡乱绕了两圈,从一个小摊儿上压着声音买了份煎猪肚肺,味道马虎,趁热吃完,便出去了。

    出西市东门,往东再往南各走一条街,潦草逛了几个不成规模的小市,就来到第二站,宣桥上的桥头小市。

    相比西市,这一站活泼又欢腾,整座桥上没有店铺,均是小摊儿,朝食的香气扑面而来,吆喝声不绝于耳,食客们争相而坐,好不热闹。

    江满梨精神一震,嘴角都不由自主扬起来了,对嘛,这才是她心目中小市该有的样子。

    粗粗观了,两边桥头也有务管理治安,却不像西市那样有人站岗,而摊贩的种类也单一,除了个别卖生肉菜蔬和箧篓竹筐的,几乎全是各类吃食饮子、饴糖糕饼,可见周围居民人流之多,饮食需求之大。

    江满梨走了这一个多时辰,先前吃的煎肚肺也消化得差不多,且身上还有些凉,便一眼相中那桥中央冒着白气的馄饨摊子,点了碗馄饨坐下,与摊主人打探起情况来。

    馄饨鲜极,猪肉虾仁,皮薄馅儿大,汤底加了蛋丝榨菜,有葱花芫荽增香。贵是贵些,十八文一碗,可吃得餍足,浑身发暖。

    摊主人也是个十六七的小娘子,热情好客,从小市的管制到税务都与她说了,方知此处也是卯时开市,闭市却没有过多限制。

    江满梨心道不错,除了离家远些,不失为一个好选择。道了谢,准备再略微逛几处就做决定。

    沿着宣桥向北再向南,又绕了两小一大三个市,却是有了桥头作比,都不大满意。

    稍大那处初看还觉热闹,细细逛了,却发现顾客大都是奔着去买酒水香料、咸菜肉脯一类的烹饭材料,寥寥几个现吃的铺子无人问津,也就打消了念头。

    最后一站位于西市所在的宣文坊、新政坊、利民坊和光顺坊四坊交汇处,离家比西市稍远一些,却又比宣桥近许多。

    是一个新开不足三月的小市,因着紧靠象慈寺,又开在洪福街上,便称作象福小市。

    光听这四坊交汇,应是不错,可想着这一路的前车之鉴,江满梨还是不抱太大希望,甚至做好了看一看就回宣桥去的准备,在脑中开始回忆桥上的空摊儿哪个好。

    果不其然,到了地方,发现虽不若西市那般砌墙围门、制度严明,却也不像桥头那般人来人往、热闹喧哗。

    一副冷冷清清、松松垮垮的模样。

    江满梨皱了皱眉,耐着性子沿街往里走。

    小市是店铺摊贩均有的,市务和桥头一样,设在街道两端,偶有巡街的差役,倒似乎也不干涉交易。

    起初一段便是卖吃食,摊子不少,就是种类不多。烧饼胡饼、粽子羹汤,再就是卖汤饼的和卖馄饨的,连这朝人朝食爱吃的煎肉下水都没有。

    此时已近午时二刻,江满梨挑了家味道闻着最香的芝麻胡饼,买了一个,拿油纸包着捧在手上,又往深处走了走,找了个卖羊肉汤饼的饭铺,点了碗羊汤坐下吃。

    芝麻胡饼烤得热而酥,咬一口便掉渣,内里厚实柔软,微微的咸味。而羊汤以羊大骨配肉熬成,加了许多胡椒葱末,炖得浓香而不腥膻。

    问店家要一勺油辣子加了,拿胡饼蘸着汤吃,正好适宜。就是那胡饼个头太小了,六文钱一个,两口没。

    江满梨连油纸里的渣也抖来吃光,又拿了调羹舀汤,心道喝完便回桥头去。

    却第一勺汤还没喂到嘴里,便听到身后忽而一阵喧哗。

    转过头去,才发现身后还有一条巷子直通新政坊内大街,此时正由那巷子里走进来一群十八九个着公袍的员外郎,手里抱长脚幞头。

    再等片刻,又是呼啦啦进来一群二三十个,皆是穿蓝黑窄袖衣的差役小吏。

    正疑惑间,就见两群人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往前头去买胡饼,有几个往更深处去买些果子饮子,讨价还价,谈笑喧嚣,整个象福小市里,闹腾气一下子铺陈开来。

    三个宽袖及踝的员外郎径直往江满梨坐处走来。

    其中一个深绿袍的高挑,三步并作两步跨到卖汤饼的铺里,道:“请阿庄叔来三碗羊骨汤饼,一碗加辣,一碗原汤。”

    又转头对跟在后面的一青袍郎君问道:“仲驰也要辣汤?”

    “要辣汤,多加一根羊骨!”称仲驰的青袍郎君个矮,落在最后,仰着脖子紧赶慢赶。

    店里的阿庄叔已经听去了,笑呵呵应着,招呼自家娘子打汤,待三人落座,又熟络送了几碟芥辣瓜1。

    听得几人在抱怨朝食又无着落的事情,诧异道:“几位郎君是来吃朝食?怎这般晚,定是饿坏了,小的让家里那个多盛些。”

    说罢朝铺子里喊了几句。

    江满梨着实不是故意偷听,而是这小市里有桌凳的摊铺不过两三家,这家又只有二套,她坐了后面一套,几位员外郎就只能坐前面紧挨着的那套,实在避不开。

    “多谢阿庄叔,”林柳摇摇头,表情有些痛苦,“无法,今日应了卯才知衙里新来的庖厨又走了,食堂连茶点都做不出,谈何朝食?只得抽空匆匆赶来吃这一口。”

    “又走啦?”阿庄叔很惊讶,“这这,第几个了?”

    另一个深绿袍的郎君撇撇嘴,看着阿庄叔,比了三个手指,道:“三个。”

    又道:“光这一月。”

    “那这是为何?”阿庄叔道,“好厨子都被那些个酒楼饭铺请去啦?”

    “可不是么,”青袍矮个的郎君点点头,“六部九寺五监,除了鸿胪寺,最近哪里的食堂都一样,国库缩减不必要开支,呵,各衙门食堂自然是第一刀,庖厨工钱掉得厉害,哪里还能留得住人。”

    又问:“阿庄叔不觉最近除了我们这些人,由利民坊和光顺坊来小市吃朝食的,也多了许多么?”

    什么九寺五监、国库银子的,阿庄叔没去细想,可一听利民坊和光顺坊,立时点头道:“自年后确实来了许多,卯时一到就来,别看现在这小市冷清,早晨人多的时候,小的家两口子都忙不过来。”

    几人又聊了几句,汤饼店的娘子端了碗过来,便只剩吃面声。

    江满梨小声喝着羊汤思索道,若是不说,她还真没想起,新政坊里有大理寺、刑部衙门和审刑院,前面背对着她的三位员外郎,恐怕就是由这几处出来的。

    而宣文坊里有御史台,利民坊里有京城府衙和户部衙门,光顺坊则是都亭驿和秘书省的所在。

    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公事衙门,例如厢司和街道司,还有多个军巡铺,都在这一片区内。

    如此一想,好家伙,这是京城行政商务区正中心的小市啊!

    那还有什么可比的?

    行政商务区那么多打工人,连朝食都吃不上,那怎么得行。且有国库削减衙门食堂开支的新政在前,不趁此时小市摊少,更待何时?

    心里一击掌,当场定了主意。

    与市务的差役一问,方知此小市因着靠近各官署,每日寅正就开,傍晚酉时闭市,但也不像西市那番严格。

    摊租四百至六百文不等,铺租贵四倍左右,需要与房东签契交押。算算手头可怜巴巴的一千四百多文钱,决定先选个左右通畅的摊位,交了一月门税三十文、摊租五百五十文,领了租摊的文书。

    又将整个小市里现有的朝食摊子铺子细细考察一遍,大致确定了自家方向,回去路上再采买食材,江记小食摊儿,总算是明日便可以开业了。

    -

    暮春三月,清晨依旧寒凉。

    林柳两手拢在袖里,抱个折子,长腿阔步,匆匆往大理寺衙门赶,走得脑袋上的幞头长脚一颠一颠。

    走至宣文坊与利民坊之间四方道时,眼睛往左一瞥,瞥见洪福街上象慈寺,目光远远再往右挪一寸,就落在了象福小市的牌坊上。

    由牌坊进小市,穿过卖吃食的摊铺走百来步,再向右拐进三民巷走到头,就是大理寺西小门。比走四方道至正门,要近上约莫半里路。

    但坏处是,衙门里的食堂闭了,若此刻经过卖吃食的摊铺,免不得要去吃些朝食,赶不上点卯的话,可能要挨骂。

    林柳低眼,心中踌躇了一下,脑子里同时划过羊骨汤饼和孟寺卿的脸。

    怎么选?

    却是犹豫不得中,见那象福小市里眉开眼笑出来几个书院打扮的小哥儿,一人手里捧一个微黄的油纸袋,里头从未见过的、白胖胖一个的吃食装得冒了尖儿,看着还热腾,打旁边经过时,带出一小阵子热气。

    再一闻那热气,怎一股喷香了得!

    林柳将折子从袖里拿出来夹在腋下,誊出两只冰凉的手相互搓了搓,怎么选?

    当然选朝食啦。

    作者有话要说:

    林少卿:老婆我来啦。1:芥末黄瓜,取自《东京梦华录》,《中馈录》有讲芥辣的做法:“二年陈芥子,碾细,水调,纳实碗内,韧纸封固。沸汤三五次,泡出黄水,覆冷地上。倾后有气,入淡醋解开,布滤出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