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语文考试技巧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 对语文不够重视, 觉得语文学习耗时长且回报少,想取得一个高分很难, 但是也不会考得太低。 所以语文就在所有的学科中被边缘化了, 甚至是不被重视的。但实际上, 语文是一种抽象的理科, 因为语言之间也是有逻辑的。数学是逻辑的符号化, 语文是逻辑的文字化。 因此, 语文, 特别是写作其实也是一门技术。 一般情况下, 如果我们掌握了写作的 “技术”, 至少我们在150分钟的语文考试中, 会提高写作效率与阅读效率, 并节省时间, 把语文考试提升一个认知档次, 不断提升对文字与文字间组合的含义理解, 突破语文考试平常分的怪圈, 把语文变成提分的科目。 下面我们从分数比重最大、 占时最长的作文说起。
(1) 下笔前要告诉自己———考场作文没有必要写大作, 特别是没有必要为写一篇打动人的文章而大动脑筋浪费时间, 要让自己写一篇简单易懂、 传递信息清晰的小作, 华丽的辞藻可以略微点缀, 但不要满篇浮夸。
(2) 150字的开头是你经常要训练自己的。 以高考作文为例, 150字的开头绪论、 中间的正论 (150x4字)、 150字的结论, 一共900字。 150字的开头字数是考场作文、 杂志、 公文、 论文的单元, 是构成整体文章的细胞。 这跟英文构成单元字数是一样的, 因为任何国家的文章都符合这个规律, 只是文字形式不一样。 开头绪论部分是考场作文中最关键的部分, 因为这段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是否符合主旨中心, 只有这150字写好了, 并且用这开篇的150字把握住题中阅读材料 的主旨, 其他段落围绕着这个中心, 接下来的(150x4) +150字才能更有价值。
(3) 如何把握主旨 当你读不懂整篇材料时, 在你面对一大堆材料无法找到主旨时, 你就要立刻运用寻找主旨黄金三法则。
法则1: 写作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组高概率是主旨。
法则2: 找写作材料的贬义词, 与之相反的词高概率就是主旨。
法则3: 写高考作文只需有一个中心, 切勿从材料找到两个中心揉着写。把一个符合材料的中心表达得清晰而又准确, 你就至少可以获得45分了。
例如, 2018年天津高考卷作文:
生活中有不同的 “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能成匠心之作;有一种 “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这篇材料给的关键字是 “器”, 搭配不同的字会有不同的含义。 而考生只需要写其中的一个搭配。 此材料给了两种器, 一种是物质上的利器, 或者说武器, 一种是内心上的气量, 切不可两者都写, 一定要选择其一。
作文的好坏, 其实与日常的 “刻意练习” 有很大的关系, 日常练习时,我们大可不必将整篇作文写下来, 我们要做的, 就是找到并提炼材料所给的主旨, 然后将开头的150字写下来, 剩下的150x4字的中间部分只需写下第一句, 也就是每150字的中心句 (大约15字到20字左右) 即可, 结尾重点要练习的就是扣题。
下面我们开始讲阅读。
阅读的本质是文字传达给读者信息后, 在读者大脑中产生的各种内心情感回馈, 而考试就是将这些情感回馈到试卷上并与标准回馈进行对比。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调整自身的阅读方法, 快速而又准确地把握所阅读文章的内容呢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应试阅读有以下 “四项基本原则”:
(1) 首先阅读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 这样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结论。
(2) 在已经阅读了开头和结尾的基础上通读全文。 这样在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基础上, 从开头开始按顺序阅读, 其实这也符合目录学习法。
(3) 即使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不要裹足不前, 继续读下去, 因为有些句子只能读完全文才能理解其含义。
(4) 有些句子读不懂, 那就用笔画下来。 与其说是为了搞清楚句子的含义, 倒不如说是为了搞清楚在什么地方写了些什么。
下面我们从阅读题的答案入手。 我们知道, 任何考试试卷的阅读答案一定是符合逻辑的, 这就涉及另一个学科———逻辑学, 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去了解一下。 从逻辑学这个方向入手, 去看待答案的设置, 会节省很多宝贵的考试时间。
举一个逻辑上的例子。 如果小明进门, 门就会开;那么, 门开了, 是不是小明就会进门呢 学过逻辑的肯定知道, 答案是不一定。 也就是说 a→b,并非能推出 b→a。
还有一个常考的逻辑就是所有的 a 都是 b, 其实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 b包含于 a, 一种是 a 与 b重合。
一般情况下, 试卷上阅读题所用文章的挑选一定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认证的, 不会有逻辑上的瑕疵。 利用好了这一点, 就会进一步了解, 在作者进行推导的过程中, 为了不犯逻辑上的错误, 一般都会使用比较中性的词汇来组织语言, 像是 “有的” “也是” “主要” 等, 假如没有这些中性词连接的选项,在逻辑上是无法成立的, 这也是正确选项经常加入中性词去设置的原因之一。
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高考语文1卷第一篇阅读第一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
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
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
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
演进的过程。
a、 b、 c选项都使用了中性词, 而 d 选项整句话都使用了绝对的词, 任
何事物都无绝对, 都会有特例。 所以一篇严谨的文章绝对不会使用肯定词。
而 d就犯了这个错误, 所以我们在做选择题时优先考虑这种答案。
再来看2018年高考第一篇阅读第三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相互隔膜的。( “是” 过于绝对)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构建。( “应该” 是一个中性词)
c “照着做”内含 “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 “无助于” 过于绝对)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 “照着讲”逐渐过渡到 “接着讲”。 (答案 d 的逻辑是: 从 “照着讲” 逐渐过渡到 “接着讲” →“新子学” 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 因为出现了 “必要” 这个词, “必要” 这个词的逻辑关系是 “后” 推 “前”)
答案是选项 b。
给大家讲几个逻辑知识, 如果大家在掌握了逻辑知识再去做语文阅读选择题的话, 答题时会在心理上有一定优势, 这样即便是没有读懂整篇文章,也可以从选项入手, 根据文字逻辑排除几个选项, 从而增加正确率。 下面三个逻辑学的命题在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经常使用, 因为初、 高中不讲,所以如果我们提前学习这三种逻辑命题, 将会对文字的逻辑认识有很大帮助。
(1) 联言命题: 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的命题。 在逻辑结构上, 联言命题由逻辑连接词 “并且” 连接, 通常用 p 并且 q 表示。联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 p∧q。 在日常语言中, 联言命题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 莫扎特既是钢琴家, 也是作曲家。如果要使上述命题为真, 莫扎特必须既要满足是钢琴家, 又要满足是作曲家。 如果只满足其中一个, 或者都不满足, 则命题为假。在联言命题中, 联言命题除了用并且表示之外, 表示并列、 转折、 递进的词也属于联言命题。 例如: 1不但, 而且; 2即、 又; 3虽然, 但是; 4一方面, 另一方面。 还有一种情况是省略合取词, 如我们一定要知道,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省略了表示并列、 转折、 递进的词。
特别要说明 “就是” 这个词其实也可以用联言命题来表示, 如不进步就是退步。 既要满足不进步, 还要满足退步, 这个句子才可 以成立, 才为真命题。
(2) 选言命题: 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至少有一种 (也可以是两种) 存在的命题。 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相容选言命题代表词: 或者……或者, 或……或, 至少。
相容选言命题, 如小李学过英语或者韩语。 要想使这个句子成立, 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 小李学过英语, 没学过韩语; 第二种: 小李没学过英语,学过韩语; 第三种: 小李学过英语, 也学过韩语。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假: 当选言支线有一个句子为真, 则整个句子为真。
不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有且仅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不相容选言命题所陈述的事物的若干可能情况是不能并存的。 例如, 如果一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那么它就不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火箭发射要么成功, 要么失败。不相容选言命题代表词: 要么……要么, 两者必居其一。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假: 如果选言支线都是真的或者都是假的, 则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相容选言命题是假的。
(3) 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是三种命题中最复杂的一种, 分为充分假言命题、 必要假言命题、 充要假言命题, 因为这三种命题用文字介绍起来比较复杂, 因此大家只要记住几个常见的代表词就可以了。
1充分假言 (前推后)。 第一个关键词: 如果……那么; 第二个关键词:只要……就。
例如, 如果今天下雨, 小明就不去公园了。 (如果下雨这件事发生, 那么小明就不去公园了, 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 今天下雨→小明不去公园了), (只要今天不下雨, 小明就去游泳, 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为: 今天不下雨→小明去游泳)
2必要假言 (后推前)。 第一个关键词: 只有……才; 第二个关键词: 除非……否则不。
例如, 只有小明去游泳, 小红才去。 (用箭头表示: 小明去游泳←小红去游泳)。 又如, 除非阴天, 否则不会下雨。 (用箭头表示为: 阴天←会下雨),也就是说, 后边部分成立之后前边的才能成立。
3充要假言 (前能推后, 后也可以推前) 关键词: 当且、 仅当。 相同体积下的同一种物质, 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越快。 同样的, 分子运动越快, 温度越高。 这是一个可以互相推出的结果。
掌握了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与不相容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这三种命题, 就会对阅读的逻辑推导和方向有一个认知上的整体把控, 不至于被选项的逻辑所困惑, 同时也可以从逻辑方向入手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