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回忆往事
周般若对自己的府邸进行了改造,改造好以后,完完全全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她既拥有一座宏伟的古典建筑楼群,满足了她对古典建筑美的痴迷;又拥有一条现代化的马车通道,方便生活的需要。
她觉得自己的生活简直要美死了。人生能够如此,还有什么可遗憾的?
她甚至嘲笑那些大户人家,要有多闲,每天非要走那么多的弯弯绕绕的路,不觉得累吗?还有那些府邸的下人,每天在各个主人之间来回奔走,搞各种回复,肯定腿都跑细了。
她甚至又想通了一个问题,那些下人,之所以都显得很瘦,除了主人抠门,克扣他们的口粮之外,也跟他们天天在府邸里快走快跑有关。肯定是这样的!
如果举行竞走比赛的话,估计冠军一定非那些下人莫属!
周般若可没有闲功夫管他们。她只想躺在她梦寐以求的阁楼里,美美地睡大觉。睡饱了再陪母亲、弟弟说说话,拉拉家常。早晚还能跟母亲一起在园子里散散步,欣赏欣赏美景,生活好不快哉!
周般若在兰州城的这些举动,都被管事诗怡事无巨细,写信报告给了远在边关的晋王爷刘锦彰。
晋王看到消息以后,嘴都咧到了耳子根。他自言自语道,
“这个小丫头片子,什么事做不出来?像这种改造府邸的事情,很符合她离经叛道的性格。她那个小脑袋瓜子,就是想一出是一出。不过,反正府邸已经卖给她了,她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
她还真是古灵精怪,什么样的点子都能想得出来。这样的女孩他喜欢,特别喜欢!这样的宝藏女孩啊,到哪里去找?这个世间,恐怕唯有她一人吧。他此生若能拥有这样一个女子,此生再无遗憾。
那一日,自从晋王离开兰州城以后,他和张东等六人(当然身后暗处还跟有无数暗卫)策马扬鞭,快马赶往京城长安,面见皇帝陛下。
时隔多年,再一次踏上京城的土地,晋王心中感慨万千,父皇活着时,他和母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虽然没有大张旗鼓,但是父皇的偏心,他了然于心。父皇甚至不遗余力,把他打造成大梁国独一无二的战神。
为了晋王的安全,父皇把大梁国最精锐的护卫队,都暗中派给他使用。大梁国最顶尖的高手,还有从其他周边国家请来的武林好汉,父皇都舍得赏赐给他。他推辞不要,怕遭来猜忌,自古伴君如伴虎,何况还有其他皇子和太子的虎视眈眈。
晋王打小就是个明白人,再加上母妃贤德,对他的教导,让他觉得面对父皇的恩宠,感到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可是他越推辞,父皇就越宠他。而且皇帝见他总是推辞,很不高兴,他还非要不可。父皇甚至责怪他,
“你这个傻孩子,给你就拿着。你父皇我贵为天子,金口玉言,说出的话岂有收回的道理?本皇拥有东西想给谁就给谁,有些人想要,我还不给呢!哼!”
天下还有这样好父皇。古往今来,有多少老皇帝,总是害怕儿子夺权,千方百计算计自己的亲儿子。让自己的几个亲儿子互相勾心斗角,斗得你死我活。他好坐收渔人之利,稳坐江山钓鱼台。甚至有的皇帝,曾亲手害死自己最优秀的接班人。
这样的皇帝,大有人在!
晋王也不傻,他曾偷偷地问母亲,父皇如此宠爱他,把天下最好的都给他,就不怕他有一天造反,夺了皇帝的宝座吗?
他的母妃李贵妃是何许人也,她可是个七窍玲珑心的人,这个问题,她也想过了无数遍,甚至跟皇帝吹枕头风的时候,也提过几次。老皇帝不但不怪她,反而夸她明事理,识大体。他说,
“爱妃,你放心,我不是那种心胸狭隘之人,作为皇帝,哪个不希望自家的天下延续万万年?江山代有才人出,是我最大的愿望。我观察几个儿子当中,就数晋王是个可造之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品行良善,有勇有谋,做事稳重。有这么好的儿子,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猜忌呢?”
“现在的太子,太过于浮躁,成不了不了大器。再加上王谢二家势力太过于庞大,我担心自己百年以后,太子会镇不住他们,给我大梁带来祸端。我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将来如果有可能,我就把位置传给彰儿。你们母子别想多了,好好隐蔽你们自己,让彰儿低调做事就行了。”
其实,皇帝也有他的苦恼,太子虽然不成器,可是他的母亲谢氏一门,是陇西门阀,实力深厚不说,更有外祖王家势力庞大,无可撼动。外界传闻,王谢一家,他们两家把持着内外朝政,尾大不掉。
皇帝有心整治他们,可一想到当初建国之时,他们可是开国元老,为大梁国立下过汗马功劳。皇帝不是心狠之人,鸟兽尽走狗烹的事他做不出来。
不过,他也不是无所作为,他在心里盘算着,在他有生之年,慢慢削弱两大门阀的势力,调停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晋王扫清道路。等到晋王继位的时候,还给他一个太平朗朗乾坤。
这个老皇帝对他的儿子晋王还真不赖!
他一方面为儿子做着今后继位的打算,一方面又为他做着退路的操作。老早就在西南边陲,蛮荒之地的兰州城,暗中给晋王母子建了王府,给他在这里培植势力,并运送了金银财宝无数。
因为晋王的母亲李贵妃,娘家太过于贫寒。跟谢王两家超级门阀相比,她家连蚂蚁窝都不如。
这也让老皇帝深感头疼。他无论怎么宠爱晋王母子,也只能是藏着掖着。原因很简单,谢皇后娘家势力庞大,她本人又善妒,儿子又是太子。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所以老皇帝对于晋王的宠爱,也只能是暗中进行的。他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给李贵妃母子带来灭顶之灾。以往这样的事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好在李贵妃是个玲珑剔透的人,为人圆滑,跟宫中的姐妹相处融洽,又跟谢皇后相交甚好,皇后也实在找不出她的过错。
晋王受母亲影响,为人谦逊,做人低调,在太子面前,更是低眉顺眼,极其顺从,太子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又加上他聪明伶俐,很会来事,太子对他也不反感。
所以,晋王母子才得以在宫中安稳生存,没有遭到太子一党的打击。
要说她的母亲为何会封为贵妃,完全是因为她运气好,纯属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巧合。有一年,皇帝陛下的母亲太后娘娘要过生日,这位老太后突发奇想,她不仅要大赦天下,还要求皇帝大封六宫,皇后除外,贵妃、贤、德、恭、顺五宫都要有人,图个六六大顺的吉利。这样,皇帝后宫圆满,子嗣也会更加昌隆。
老太后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越多越好。皇帝是个孝子,自然一切顺从母亲的心意。于是,他把这个任务交给皇后来完成。皇后骑虎难下,如果不完成,违背了皇帝陛下的旨意,说不定皇后娘娘的宝座不保,即使凭借娘家的势力保住了,也会失了圣宠,确实不值得。
所以,她还必须好好完成。她在心里大骂太后这个老不死的,多管闲事,后宫由她一人把持,多香。现在居然要添五宫,分享她的权利,她于心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思来想去,她决定和丞相大人,她的父亲谢炫商量人选。丞相大人是个老狐狸,时时处处为他谢家捞好处,逮到这样的好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他建议女儿,人选必须是不能跟谢家争锋相对的人,更不能是女儿的绊脚石。如果能是女儿在后宫的助力,那就更好了。可是谢皇后善妒,只要是被皇帝特意宠爱的后宫女人,都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那些女人毫无例外都没有好下场,不是疯了就是无缘无故地死了。他们更不可能留下一儿半女。因此皇帝的子嗣并不多。
众观整个后宫,竟然没有一个是她的可用之人。也就只剩下一个毫不起眼,为人低调的李妃,家境贫寒,父亲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县令。而且此人没有什么野心,不争不抢,似乎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最主要的是,李妃很会做人,对谢皇后又是不着痕迹地奉承。因此,皇后对她很有好感,特意允许她生下晋王,也好顶住皇帝嫌子嗣少的怒火。
所以贵妃的头衔就落在了李妃的头上。晋王的母亲顺理成章地成了李贵妃。皇帝自然十分高兴。他平时也不敢太过于宠幸李妃,只有在例行公事,夜夜要翻牌子的时候,偶尔翻一下她的牌子,宠幸她那么一两回。
皇帝本来还在发愁,怎么给自己心仪的女人一个更好的名份,皇后却给他送来了蜜枣,他自然是求之不得。心里自然感谢皇后,可是面上还装着不在意,定谁当五宫之首,他都没有意见。
李妃可是个明白人,她向皇后推辞,说自己出身贫寒,能在宫中混口饭吃,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不奢望能当贵妃,怕自己没有那个福气,会折了寿。
她越是推辞,皇后就越相信她。贵妃的头衔还非她莫属。于是李妃就成了现在的贵妃。档次地位提升了一大截。而她也更加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她更加尽心尽力地侍奉皇后,生怕皇后哪天不高兴了,会要了她母子的性命。
她跟皇帝的关系,在私下里是最好的。还是由于家庭贫寒的原因,皇帝对她非常放心。由于李贵妃心中无所求,又善解人意,从来不跟皇帝提过任何要求,也不曾为他的儿子晋王提过任何非分之想,所以皇帝就把她当做知心人,跟她无话不谈。只要跟她在一起,他就龙心大悦。
在不知不觉中,皇帝就对李贵妃宠爱有加,虽然明着没有任何赏赐,可对他的儿子晋王却是暗中照顾。从小就为他请了武林高手,教授他武功,诗书礼仪,文韬武略,治国之道,一样也没有落下。
晋王可不是个绣花枕头。他从小就聪明伶俐,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学什么会什么,教他的师傅都夸他是奇才,所以教的也是尽心尽力。他年龄越大,皇帝越是喜欢他,总说这个儿子最像他。因此也对他寄予厚望。
本来这对母子在宫中待得好好的,晋王总是表现得默默无闻,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对太子又是唯命是从。他们在宫中生活得风平浪静,可是一场战争却将晋王推到了风口浪尖。
八年前,大梁国的西北边境,匈奴来犯。由于马上要到了寒冬季节,塞北草原的游牧民族缺吃少穿,再加上草原干旱,无数牛羊马匹都渴死饿死,因此这个冬天,游牧民族的日子不好过。他们的可汗就把目光盯在了大梁的身上。
因此,游牧民族的战马经常骚扰大梁边境,时不时过来抢粮抢财务,抢女人,甚至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边关将领忍无可忍,上报给大梁皇上,出兵抵抗。大战爆发,谁知道边关将领一不小心,落入了敌人的圈套,中箭身亡。
边关没有了将领,朝中又无人可派。王谢二家只知道贪恋朝中权势,家族中并没有像样的能干子弟。再说了,大户人家子弟多半贪图享乐,醉生梦死,更是贪生怕死,根本就不敢前往边关。
没有办法,晋王只得毛遂自荐,请旨前往西北战场,与敌人一决雌雄。
谢王两家的人只道是,晋王就是一个愣头青,活得不耐烦了,非要前往边关送死。太子刘渊,更是劝说晋王,不要去做无谓的牺牲。
晋王刘锦彰却一反常态,说,
“皇兄,边境战乱,人民遭殃,如果不能及时止损,会对大梁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再说了,父皇和皇兄总是教导我,要为国分忧,如今正是我为国尽忠的好时候。所以此次边关之行,我一定要去。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还请皇兄好好照应我的母亲。”
刘渊看他去意已决,也不再劝说。只好随他去了。
皇帝是深深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见儿子敢于站出来,毛遂自荐,对于边关之行毫无惧怕之色。心里非常安慰。大大赞赏了他一番,趁此机会,封他为晋王。为了他的安全着想,派人暗中通知他培养的江湖势力,尽快赶往边关,接应晋王。
晋王刘锦彰带着贴身侍卫张东,和皇帝为他准备的几个亲信,快马加鞭,赶往边城。
来到边关以后,晋王刘锦彰顾不上休息,就来到城楼,发现边城战斗正打得激烈。楼下的侵略者个个骑着高头大马,叫嚣着冲击城门,城上的士兵正拿着弓箭,对准侵略者射去。
由于敌人太多,他们又骑着快马,来去如风。经过多日的战斗,城楼上的士兵已经筋疲力尽,再加上弓箭,石头,已经不够用,所以他们抵抗起来,很是费力。尽管副将耿长山指挥士兵奋力抵抗,但也有渐渐不支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