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生物知识笔记 > 分生简易版2

分生简易版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dna的损伤和修复与基因突变

    dna的损伤

    自发性损伤:脱嘌呤、嘧啶;碱基脱氨基作用;碱基的互变异构(烯醇式与酮式)、细胞正常代谢产物对dna的损伤

    物理因素:高能离子化辐射(x射线、γ射线);非离子化辐射(紫外线)

    化学因素:烷化剂;碱基类似物

    dna损伤的修复

    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直接修复:常见的有光复活修复,作用于紫外线引起的dna嘧啶二聚体的损伤修复,由dna光复活酶识别并催化光复活反应。

    切除修复:切除修复是指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然后以另一条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重新合成切除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修复dna损伤的主要方式

    基本步骤:识别(核酸内切酶)、切除 + 修补(dna聚合酶1)、连接(dna连接酶)

    错配修复:区别模板链和新合成的dna链是通过碱基的甲基化来实现的。刚合成的子代分子中,亲代链甲基化,新合成链的gatc中的a 未被甲基化,故子代dna暂时是半甲基化的,细胞发现错配碱基,首先切除未甲基化链上的错配碱基。

    重组修复:

    sos修复:当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为了生存诱发的一些复杂的反应。其诱发了修复机制相关酶与蛋白质产生。

    基因突变

    概念:在dna分子碱基序列水平上所发生的一种永久性、可遗传的变化。

    点突变(转换——嘧啶与嘧啶,嘌呤与嘌呤、颠换——嘧啶与嘌呤)、缺失、插入

    dna的转座

    转座子:基因组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dna片段,可以直接从基因组内的一个位点移

    到另一个位点,发生转座重组,从而改变染色体的结构。转座子的转移过程叫转座。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组内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

    类型:简单转座子和复合转座子

    结构特征:(1)结构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开放阅读框,其中有一个编码转座酶的

    基因,这种酶催化转座子插入新的位置;

    (2)两端有20-40bp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末端重复序列是转座所必需的,因为它们是转座酶所识别的底物。

    转座机制:

    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1 引起插入突变2 产生新的基因3 产生染色体畸变

    4 引起生物进化

    反转座子:以rna为中间体进行转座

    第三章 rna的合成

    转录的概念与特点

    转录:以dna中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以四种ntp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

    有两种方式:

    dna指导的rna合成——生物体内的主要合成方式。

    rna指导的rna合成——病毒。

    合成的rna中,如只含一个基因的遗传信息,称为单顺反子;如含有几个基因的遗传信息,则称为多顺反子。

    转录特点:

    不对称性:指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进行转录,该链称为模板链(无意

    义链、负链),另一条不作为模板的链称为编码链(有意义链、正链)

    连续性:rna转录合成时为连续合成一段rna链,各条rna链之间无需再进行

    连接。

    单向性:合成方向为5&39;→3&39;

    有特定的起始和终止位点:rna转录合成时,只能以dna分子中的某一段作为模板

    转录可同时进行

    dna复制与转录的比较

    相同点:

    都以dna为模板

    碱基的加入严格遵循碱基配对原则

    都生成磷酸二酯键

    新链合成方向为5’→3’

    不同点:

    复制需要引物,转录不需引物

    转录时,模板dna的信息全保留,复制时模板信息是半保留

    转录时,rna聚合酶只有5’→3’聚合作用,无5’ →3’及3’→5’外切活性

    复制过程是整条染色体复制,而转录是有选择的,在某个时期,只有某个特定的基

    因或一组基因被转录

    复制--半保留,转录--不对称

    转录反应体系:dna模板,ntp,酶,mg2+,mn2+

    合成方向:5’→3’

    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

    原核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组成与功能

    该酶在单链dna模板以及四种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不需要引物,即可从5&39;→3&39;聚合rna。

    原核

    核心酶 +全酶(α2ββ′wσ)

    核心酶:不能起始rna的合成

    σ:转录起始因子,识别转录起始开始部位

    作用:识别dna分子中转录的起始部位,促进与模板链结合,催化ntp的聚合,识别转录终止信号。

    真核

    功能:识别dna双链上的启动子

    使dna变性在启动子处解旋成单链

    通过阅读启动子序列,rna pol确定它自己的转录方向和模板链

    达到终止子时,通过识别停止转录

    启动子与终止子

    启动子

    基因转录起始所必需的一段dna序列,位于结构基因上游。启动子本身不转录

    原核生物启动子:包括转录起始点、结合部位(-10区)、识别部位(-35区)、及二者之间的间隔区。

    -10区:位于起始点上游-10bp处,5’-tataat-3’, at较丰富,易于解链,为rna聚合酶结合部位。

    -35区:位于-35bp处,5’-ttgaca-3’, 为rna 聚合酶识别位点

    真核生物启动子:(三类)rna聚合酶2识别的启动子包括基础元件、上游元件、应答元件

    基础元件:包括tatabox和起始子,tatabox与-10区相似,是转录因子与dna结合部位

    上游元件:作用是提高转录效率,并不是所有的启动子必须的

    终止子

    在基因编码区下游的可被rna聚合酶识别和停止合成rna的一段dna序列

    特点:富含gc与at,形成发卡结构和连续的u区,以终止转录。

    蛋白p因子辅助识别终止信号,参与终止。

    大肠杆菌中的两类终止子:

    强终止子:发夹结构, 3′端上有6个u

    弱终止子 -需要p因子

    原核生物rna的合成

    分为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

    转录起始不需要引物

    rna按5’~3’方向延伸

    真核生物转录过程与原核生物的不同点

    转录在细胞不同位置进行

    原核只有一种rna聚合酶,而真核细胞有三种聚合酶;

    启动子的结构特点不同,真核有三种不同的启动子和有关的元件;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自身不能识别和结合到启动子上,需要转录因子先于启动子结合后才能结合上去。

    rna转录后加工

    减少部分片段:切除5′端前导序列,3′端拖尾序列和中部的内含子

    增加部分片段:5′加帽,3′加poly(a),通过编辑加入一些碱基

    修饰:对某些碱基进行甲基化

    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

    转录过程中几个结构基因利用共同的启动子和共同的终止信号,转录形成一条mrna分子,一条mrna链可编码几种不同的蛋白质。形成的mrna称为多顺反子mrna。

    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

    trna加工:与原核生物不同的一点是先将内含子切除,再由连接酶将外显子连接

    mrna加工:一个结构基因转录成一个mrna分子且内含子与外显子一起被转录

    包括:5’末端加帽子、3’端多聚a尾、剪接去除内含子将外显子连接

    5’末端加帽子:脱磷、加gtp、甲基化 (细胞核内完成)

    0型帽子:7—甲基鸟苷三磷酸吗m7gpppn

    1型、2型

    3’端多聚a尾:poly(a)不为基因编码,由poly(a)聚合酶合成(细胞核)

    剪接:核内不均一rna (hnrna): 为mrna的前体,转录物中外显子与内含子间隔排列,需经剪接加工后生成mrna。

    外显子: 在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内含子: 非编码蛋白的序列

    5’端剪切点为gu;3’端剪切点为ag

    核酶:具有酶的催化活性的rna称为核酶

    第四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转运

    翻译:从mrna链上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三个核苷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包括起始、延长、终止。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20种氨基酸、mrna、trna、核糖核蛋白体(rna和核糖体)、辅助因子

    mrna:起始密码----aug

    终止密码----uaa/uga/uag

    通用性与特殊性(人线粒体中,uga不是终止码,而是色氨酸的密码子)

    简并性(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

    摆动性(前两个碱基决定其专一性,第三位碱基可有变异)

    连续性和方向性

    不重叠性

    trna: (1)具反密码子识别mrna上密码子,反密码子阅读方向5’~3’,反密码子第一位碱基与密码子第三位碱基配对。

    (2)携带氨基酸,氨基酸结合在trna 3’端cca的位置。一种氨基酸可被几种trna携带,一种trna只携带一种氨基酸。trna以所运氨基酸命名,如携带丙氨酸的叫丙氨酸—trna,结合氨基酸后,成为丙氨酰—trna。

    (3)连接多肽链和核糖

    核糖核蛋白体:蛋白质肽键的合成就是在这种核糖体上进行的。一类附着于粗面内质网,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另一类游离于胞质,参与细胞固有蛋白质的合成。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核糖体组分

    核糖体上活性位点

    (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多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合成终止、折叠与加工

    (1)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氨基酸的活化和与特异的trna结合

    (2)多肽链合成的起始:辨认起始密码子,核糖体与mrna、第一个氨酰-trna、起始因子结合形成起始复合物。

    原核生物中: 真核生物中:

    起始氨基酸是:甲酰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

    起始aa-trna是:fmet-trnafmet met-trnamet

    原核起始trna:trnaf 真核生物起始:trnai 延伸:trnam

    肽链的延长——结合、转肽、移位

    肽链合成的终止:当核蛋白体a位出现终止密码后,多肽链合成停止,肽链从肽酰-trna中释出,mrna、核蛋白体大小亚基等分离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异同

    起始

    核糖体为80s

    用于起始的氨酰-trna为met-trnamet(甲硫氨酸没有被甲酰化)

    起始因子较多

    mrna的5′端帽子结构和3′端polya都参与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三)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1)抗生素类阻断剂

    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

    抑制g﹣蛋白质合成的三个阶段:

    1阻止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使氨基酰trna从复合物中脱落;

    2在肽链延伸阶段,使氨基酰trna与mrna错配;

    3在终止阶段,阻碍终止因子与核蛋白体结合,使已合成的多肽链无法释放,而且还抑制70s核糖体的解离。

    四环素和土霉素

    作用于细菌内30s小亚基,抑制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抑制氨基酰trna进入核糖体的a位,阻滞肽链的延伸;

    影响终止因子与核糖体的结合,使已合成的多肽链不能脱落离核糖体。

    氯霉素—广谱抗生素。

    1与核糖体上的a位紧密结合,因此阻碍氨基酰trna进入a位。

    2抑制转肽酶活性,使肽链延伸受到影响,菌体蛋白质不能合成,因此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嘌呤霉素

    代一些氨基酰trna进入核糖体的a位,当延长中的肽转入此异常a位时,容易脱落,终止肽链合成。

    白喉霉素

    (2)干扰素对病毒蛋白合成的抑制

    干扰素是真核细胞感染病毒后能分泌的一类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能抑制病毒的繁殖。

    扰素诱导的蛋白激酶使真核eif2磷酸化失活

    蛋白质的运转

    分泌蛋白—翻译-转运同步机制;细胞器需要-翻译后转录机制

    翻译-运转同步机制

    信号肽假说

    信号肽: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跨膜转移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

    假说的基础:蛋白质定位的信息存在于该蛋白质自身结构中,并且通过与膜上特殊受体的相互作用得以表达

    假说的内容:蛋白质跨膜运转信号也是由mrna编码的。在起始密码子后,有一段编码疏水性氨基酸序列的rna区域,这个氨基酸序列就被称为信号序列。信号序列在结合核糖体上合成后便与膜上特定受体相互作用,产生通道,允许这段多肽在延长的同时穿过膜结构,因此,这种方式是边翻译边跨膜运转。

    当翻译进行到50~0个氨基酸后,信号肽开始从核糖体上露出,被糙面内质网上受体识别并结合,信号肽进入内质网后,被水解,正在合成的新生肽随之通过蛋白孔道穿越磷脂双分子层,当核糖体移至终止子,蛋白质合成结束,膜上的蛋白通道消失,核糖体重新处于自由态。

    翻译后转运机制:线粒体蛋白质跨膜运转、叶绿体蛋白质的跨膜运转

    (四)蛋白质的降解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包括两个主要步骤:(1)底物蛋白的泛素化标记(2)蛋白酶体水解底物蛋白

    (1)底物蛋白的泛素化标记

    a泛素激活酶(e1)活化泛素形成e1-泛素复合物,消耗1分子atp;

    b泛素载体蛋白(e2)催化泛素分子从e1转到e2,形成e2-泛素复合物,

    释放出e1;

    c在泛素蛋白连接酶(e3)的催化下,泛素分子羟基末端与底物蛋白肽链

    中某些赖氨酸侧链上的e—氨基形成异肽键;

    d第二个泛素分子羧基末端与第一个泛素分子48位赖氨酸侧链的e—氨

    基连接,以后的泛素分子以相同方式连接,最终形成多聚泛素分子的蛋

    白链标记。

    (2)蛋白酶体水解底物蛋白

    a具调节活性的19s蛋白复合体使底物蛋白去折叠,并通过蛋白酶体受

    体端裂隙进入20s内部;

    b具催化活性的20s蛋白复合体将底物蛋白降解为小片段,小片段的释放方式还不太清楚。释放出的泛素分子可被循环利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