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生物知识笔记 > 简易版分生

简易版分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一节 染色体

    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1)组蛋白:h1、h2a、h2b、h3、h4

    功能:1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

    2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

    二、染色质

    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 (着色浅)

    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 染色质

    异染色质 (着色深)

    结构性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 (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

    三、核小体

    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

    子h1组成。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h1结合在核心

    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

    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

    中期染色体由着丝粒、染色体臂、次缢痕、随体、端粒(由重复的寡核苷酸序列构成)

    5部分组成。

    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第二节dna

    chargaff定则:(1) 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2) 一种生物dna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化而改变

    (3) [a]=[t]、[g]=[c],总的嘌呤摩尔含量与总的嘧啶摩尔含量相同([a+g]=[c+t])

    (4)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同

    (一)dan的结构

    一级结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amp、dgmp、dcmp、dtmp,通过3&39;,5&39;-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直线形或环形多聚体。

    某dna分子的一条多核苷酸链由100个不同的碱基组成,其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00种

    右手螺旋:a-dna 、b-dna(最常见)

    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左手螺旋:z-dna

    b-dna:(watson-crick)92湿度下的钠盐结构

    碱基平面与双螺旋的长轴相垂直,碱基间符合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相邻碱基对平面间的距离为034nm,

    双旋旋的螺距为34nm,每圈螺旋有10个碱基对,

    螺旋直径为20nm。a=t(两个氢键),g=c(三个

    氢键),具大沟和小沟。

    a-dna:相对湿度75以下的结构,每圈螺旋有11个碱基对,螺体较宽而短,碱基对与中心轴的倾角也不同,呈19°大沟变窄、变深,小沟变宽、变浅。若dna 双链中一条链被相应rna替换,则变构为a-dna。(基因表达)

    z-dna: 左手螺旋,螺距延长(45nm左右),直径变窄(18nm),每个螺旋含12个碱基对。螺旋骨架呈z字形。(转录调控)

    正超螺旋(左旋、双螺旋圈数增加而拧紧)

    三级结构: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 负超螺旋(右旋、减少而拧松,绝大多数)

    white方程: l=t+w

    l(linking number):连环数或称拓扑环绕数,指cccdna中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总次

    数。其特点是:(1) l是整数;(2)在 cccdna中任何拓扑学状态中其值保持不变;

    (3)右手螺旋对l取正值。

    t(twisting number):缠绕数,dna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扭转数即双螺旋的圈数。其

    特点:(1) 可以是非整数 (2) 是变量;

    w(writhing number):扭曲数,即超螺旋数,指双螺旋分子在空间上相对于双螺旋轴

    的扭曲。特点是:(1)可以是非整数(2)是变量;

    i型:转变超螺旋为松弛状态

    拓扑异构酶(改变dna拓扑异构体的l值) ii 型:引入负超螺旋&同i型

    (二)dna主要序列类型

    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分散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反向

    重复序列。

    (三)dna的理化性质

    溶解度:微溶于水,钠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溶于2-甲氧乙醇,但不溶于乙醇等一般有机溶剂,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

    紫外吸收:dna钠盐的紫外吸收在260nm附近有最

    大吸收值

    核酸的沉降特性(如右图)

    (四)dna的变性与复性

    变性: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伴随变性,会发生增色效应(紫外吸收明显增加)溶液粘度下降等现象。

    熔解——dna加热变性的过程。

    溶解温度(tm):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温度。(g+t含量越高tm越大:dna分子序列越均一,变形过程温度范围越窄:溶液的离子强度较低时,tm值较低。)

    复性: 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

    影响dna复性的因素: 1温度和时间 2dna浓度↑,复性↑3dna顺序的复杂性 4dna片段的大小 5盐的浓度

    1/k值越大表明反应越慢

    核酸外切酶

    酶解: 核酸核酸酶:i型和3型限制性内切酶(需要消耗atp)、2型(不需要atp)

    dna的复制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一)基本概念:

    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本dna,另一条则来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一条链连续复制,另一条不连续复制,这种复制方式称

    先导链: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链 后随链:不连续合成的链

    冈崎片段:后随链复制中出现的不连续的dna片段

    复制子:从起始点开始至终止点而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细菌只有一个,真核多个)

    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始点,启动单向复制or双向取决于起始点形成一个复制叉or两个。

    复制终止点:复制子中控制复制终点的位点 θ型——大肠杆菌质粒dna

    dna复制的几种方式 滚环型——噬菌体

    线性dna(单向、双向),环状dna d环(d-loop)型——动物线粒体

    复制的过程(起始、延伸、终止)

    不能从头开始,必须有引物

    参与复制的酶:解旋酶、dna单链结合蛋白质、、引物酶、dna聚合酶(1、2、3)连接酶,拓扑异构酶

    单链结合蛋白(ssb):防止被解链形成的单链重新配对或被核酸酶降解

    引物酶(rna聚合酶)引物是一段rna分子

    dnab+dnac+dna复制起始区域+ 引物酶=引发体

    dna聚合酶(1、2、3)

    dna聚合酶1

    dna聚合酶2

    dna聚合酶3

    5′→3′聚合活性

    +

    +

    +

    3′→5′外切活性

    +

    +

    +

    5′→3′外切活性

    +

    -

    -

    功能

    修复

    不详

    染色体dna的复制

    校对

    去除引物、水解

    dna聚合酶有6个结合位点:模板结合位点;引物结合位点;引物3’-oh结合位点;

    底物dntp结合位点; 5’→3’外切酶结合位点; 3&39;→5&39;校正位点。

    连接酶:dna聚合酶只能催化多核苷酸链的延长,不能催化各片段间的连接,复制中的单链缺口由dna连接酶催化,但是它不能催化两条游离链的连接。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1)起始:包括dna复制起点双链解开及rna引物的合成(整个dna复制过程中,只有复制起始受细胞周期的严格调控)

    (2)延长:dna链的延长主要由dna聚合酶3催化

    (3)终止

    真核与原核生物复制的区别:

    原核生物单一起点;真核生物多起始点

    真核生物复制速度比原核生物慢

    原核生物催化先导链、后随链的酶相同;真核不同

    原核细胞中引物酶与解旋酶相连;真核中引物酶与dna聚合酶相连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之前,各个起始点上的dna的复制不能再开始,而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表现为虽只有一个复制单元,但可有多个复制叉。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始需要起始原点识别复合物(orc)参与

    在真核生物中主要有5种dna聚合酶(α、β、γ、δ、e),一半都不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

    端粒的复制:依赖于端粒酶(逆转录酶,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dna的损伤和修复与基因突变

    dna的损伤

    自发性损伤:脱嘌呤、嘧啶;碱基脱氨基作用;碱基的互变异构(烯醇式与酮式)、细胞正常代谢产物对dna的损伤

    物理因素:高能离子化辐射(x射线、γ射线);非离子化辐射(紫外线)

    化学因素:烷化剂;碱基类似物

    dna损伤的修复

    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直接修复:常见的有光复活修复,作用于紫外线引起的dna嘧啶二聚体的损伤修复,由dna光复活酶识别并催化光复活反应。

    切除修复:切除修复是指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然后以另一条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重新合成切除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修复dna损伤的主要方式

    基本步骤:识别(核酸内切酶)、切除 + 修补(dna聚合酶1)、连接(dna连接酶)

    错配修复:区别模板链和新合成的dna链是通过碱基的甲基化来实现的。刚合成的子代分子中,亲代链甲基化,新合成链的gatc中的a 未被甲基化,故子代dna暂时是半甲基化的,细胞发现错配碱基,首先切除未甲基化链上的错配碱基。

    重组修复:

    sos修复:当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为了生存诱发的一些复杂的反应。其诱发了修复机制相关酶与蛋白质产生。

    基因突变

    概念:在dna分子碱基序列水平上所发生的一种永久性、可遗传的变化。

    点突变(转换——嘧啶与嘧啶,嘌呤与嘌呤、颠换——嘧啶与嘌呤)、缺失、插入

    dna的转座

    转座子:基因组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dna片段,可以直接从基因组内的一个位点移

    到另一个位点,发生转座重组,从而改变染色体的结构。转座子的转移过程叫转座。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组内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

    类型:简单转座子和复合转座子

    结构特征:(1)结构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开放阅读框,其中有一个编码转座酶的

    基因,这种酶催化转座子插入新的位置;

    (2)两端有20-40bp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末端重复序列是转座所必需的,因为它们是转座酶所识别的底物。

    转座机制:

    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1 引起插入突变2 产生新的基因3 产生染色体畸变

    4 引起生物进化

    反转座子:以rna为中间体进行转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