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宋改改大闹灶房(3)
俞婷说:“别客气,今天辛苦大家了,活全都是你们干的,这是你们应得的。以后别叫我东家,又不是旧社会。叫我俞婷就行,我比你们都小,或者叫我妹子也行。”
“明天早上8点开始干活,大家别忘记了。”
“哎,放心吧妹子,明天我们一定按时到。”拿了钱的崔三姐笑眯眯的说,“在你这干活轻省,给的还多,只要你愿意用,让我天天来都行。”
崔三姐露出了一口大白牙,豪气的说:“我去割斤猪肉,有钱了,今儿晚上吃肉。”
引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拿到钱了,所有人心情都很好,不经意的一个小笑话都能让他们开怀大笑。
俞婷说:“今天就到这里,大家累了一天了,快回去休息吧。”
又对几个男人说:“对了,外面晾了这么多粉条,我不放心,今天晚上这儿得要有人守着,你们谁愿意留下来守夜?每人我再另外给五毛。”
结果所有男人都毫不犹豫异口同声的说:“我愿意”、“我留下”。
俞婷想了想说:“那这样,崔叔和墩子留下,谢老大还要回去看着婶子和媳妇,张二傻的闺女也在家里,你们今儿不是拿了钱吗?都先回去给家里人买点好的,后面几天再商量着轮换。”
6个人都点头同意了。
俞婷回到家,又让瑞娃把大嫂家的狗牵去灶房,跟崔义勇和墩子一起看着粉条。
粉条要晾三天才能彻底干透,晚上也不能收,村里以前打得多的时候也是派人专门看着。
那时候还是吃大锅饭,东西都集体的,每一家出一个人轮流守夜,义务的,没有报酬。
因为每年晾粉条的时候都会有人来偷,每年抓,每年都会有人贼心不死。等集体分,每一家都只能分那么一点,要是偷回去了,都是自己的。那些年,家家户户都穷,饿的实在没法了,都会想一些歪门邪道。要是没人看着,肯定偷的人更多。
集体的东西都有人偷,更何况是她个人的东西,她今天大张旗鼓的收淀粉,所有人都知道她这在做粉条,总会有人惦记的。小心一点不是坏事。
晚上很晚,崔知礼还没回来,俞婷想着,他去帮她买糖了,本市没有,要去别的市肯定来不及回来说。崔知礼一向是个很有主张的人,他不回来肯定有他要做的事。
崔知礼又是这本书中的男主,自有主角光环,不会出啥事,说不定又遇到什么大机遇了。
只是现在通信这么不发达,整个村里都没有电话,她也不知道他在哪,想联系他都联系不到。
这是她穿过来以后,第一回崔知礼不在家里过夜,她还挺想他的,也格外没有安全感。
她早早的栓上门,门上又抵了一张桌子,才带着鱼宝回卧室睡觉。鱼宝也知道,一晚上到处在找他爹,看着俞婷栓门,他还在往外张望,嘴里喊着:“爹,回来,爹,回来。”
俞婷抱他回床上,安慰他说:“爹今天有事,晚上不回来,明天回来给鱼宝带好吃的好不好?”
鱼宝哭了,“不要,不要,要爹。”
俞婷鼻子也酸酸的,以前崔知礼在的时候俞婷不觉得,现在他突然不在家,俞婷感觉到深深的孤独,即便有鱼宝陪着,她也依然有无助感。
俞婷觉得自己开始依赖崔知礼了。
她想他了。
虽然一直以来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忙碌,独撑一面,把事业做得小有起色。但俞婷内心深处觉得,崔知礼才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才是她的精神支柱。这是她在原来的世界二十年多都没有过的感觉。
今天宋改改来闹的时候,俞婷就不止一次的想,要是崔知礼在该多好。她就不用给自己套上坚硬的外壳,假装坚强。
此刻的崔知礼也在想着俞婷,他在想着俞婷的糖明天怎么弄到手。明天到了糖厂以后该怎么说,怎么做,人家才会让他进去,才会卖东西给他,现在大多数的产量还是服从分配,他这既没有指标也没有路子的,想从厂里直接买到东西真的是太难了。他住在汽车站旁边的小旅馆里,打算明天一早坐早班车过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俞婷起来做早饭。
瑞娃送了一圈牛奶,最后一罐送到俞婷这里。瑞娃的心情特别好,今天破天荒的所有牛奶都卖出去了。
以前总得剩个几罐,可能是昨天村里的人都卖了淀粉,从来没有这么爽快、这么高价卖过淀粉,人们也都大方起来,家里有孩子、自己也想尝尝新鲜的就拦下瑞娃买了一罐。
这最后一罐要不是他护着,还有人要买呢。
俞婷说:“早饭就在这吃。”
瑞娃说:“不了婶儿,我还要回去给奶奶做饭。”
“一会你吃完了给你奶奶拿张饼回去。”瑞娃一大早上起来挤牛奶,又挨家的送,不一会还要去灶房上工,哪有时间做饭?还不是随便吃点凉的?
这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天天忙的脚不沾地的。
瑞娃没再推辞,而是进屋给鱼宝喊鱼宝起床,给他穿衣服。
俞婷的饭端上桌,瑞娃已经给鱼宝洗好脸了,拉着他坐到桌前。三人一起吃了起来。
瑞娃吃的快,吃完了打了声招呼,拿了张饼就先回去了。
俞婷吃完饭洗了碗,就牵着鱼宝去喊吴春芬一起去灶房。
到了灶房,刚好八点差几分,俞婷惊呆了。
微凉的晨曦下,灶房门口站满了人,闹哄哄的,好像集市。好像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好,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虽然人多,气氛却很融洽。
干活的6个男人和5个女人都已经到齐了,男人们蹲在门口,女人们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扯闲话。
卖淀粉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龙,都很自觉的一家挨着一家,有的用扁担挑来,有的自己背过来,有的多的,几家合伙推了一辆板车过来。
俞婷看着今天的量又不会少,今天板车明显多了,应该是外村的人得到消息,一大早赶过来的。本村的昨天卖的差不多了。
还有不卖淀粉的也在这,昨天已经来卖过的李婶儿拉着俞婷的手说:“闺女,五天后你还收不?俺们家有豆子,今天一早拉去打了,今天晚上就能做出来,五天就能晾干了,到时候你还收不?你要不收,俺就少打点。你要收,俺把那些豆子都打完。”
她后面的谢六叔,应该是跟着李婶儿一起来的,他也抢着说:“对对,你给句准话,我们也放心去做。今天大家都跑去打豆子了,现在打豆子的那排起队了。”
俞婷想了想,人们卖淀粉的热情超过了她的想象。光昨天就收了1000斤,今天预计能收1200斤,化纤厂要4900份礼盒,就是4900斤粉条,要做出好粉条,得要收6100多斤淀粉。本村的村民今天都去打豆子了,本村村民最多还能供应2000斤,还得指望别的村供应2000斤。
不行,得悠着点来。要敞开了收,很快就收满了。等本村的村民晒干淀粉后就卖不出去了。
再说了,一直收淀粉记账,她都没时间做云片糕了。
俞婷在心里算完账,对着刚才跟她说话的李婶儿、谢六叔他们两个,也对着后面排队的说:“今天收完,六天后再收,以本村村民优先。”
俞婷看了一下日期,说:“17号收本村的,18号收外村的。”
李婶儿、谢六叔放心的走了,他们要去跟排队打豆子的人通个气儿,顺便告诉他们一声:这边不用操心了,都是本村人,灶房优先收咱们本村的粉子,先仅着咱们村收,咱们村都收完了才收外村的。
俞婷还是不放心,怕很多人消息不灵通造成误解,干脆找了一张纸写上通知。把收的日期、收的大概数量、其余时间不收,都写清楚。贴在灶房正墙上。
那么多人,总有几个识字的。
贴好以后,招呼他们开始干活,经过昨天一天的磨合,今天大家都干得更顺了,配合也更默契。
俞婷也不耽误时间,搬好桌子开始称粉子。
宋改改家里,袁枚枚愁眉不展,本来想让宋改改帮她跑腿去一趟镇上的,宋改改现在躺在床上动都动不了,昨天被打的地方,经过了一夜,都肿起来了,眼睛肿得连缝都睁不开了。
昨天晚上崔学礼在堂屋打地铺睡了一夜,似乎真的下了决心要跟宋改改一刀两断。
连早上做饭都不做宋改改跟袁枚枚的了,只做了他和三个孩子的。
现在宋改改动不了,袁枚枚也没有早饭吃了。
吃完早饭,崔学礼去山上砍竹子。
宋改改把大狗叫到床前,嘟囔着说:“去,去宋家河喊你姥姥。”
大狗害怕的说:“喊姥姥干什么?我,我不敢。”
大狗很害怕姥姥来他们家,因为每次姥姥来他们家都是吵架、打架的。从他记事起他姥姥来了三次,每一次来都把崔家闹得天翻地覆,全家人都翻脸,吵来吵去,最后打成一片。他奶奶还被他姥姥打伤过两次,他爷爷也被姥姥那边来的人打伤了。他们来打他爹,那场面,太可怕了。宋改改咬牙恶狠狠的说:“你不去我就不要你了,我把你丢河里,淹死。”
大狗吓哭了,他哭着说:“娘,你别把我丢河里,我不敢去叫姥姥,姥姥来了会打爹的,我不想让姥姥打爹。”
宋改改肿着嘴说:“没出息,没出息,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个窝囊废。叫二狗过来。”
二狗更害怕,他躲在门边上,颤巍巍的说:“娘,你别叫姥姥,姥姥过来会抢东西,我们家真的没有东西了。我们现在自己编篮子挣的钱买的东西,求求你不要再给姥姥了。你把粮食都给姥姥,我们三个都饿,我们想吃东西。”
“你们到底去不去?不去我就找人把你们卖了,我不要你们了。”宋改改一双眼睛瞪得通用,像是要吃人,把大狗二狗三狗吓坏了。
“快点,大狗二狗一起去,不把你们姥姥叫过来,以后别想吃饭了。”
大狗二狗平常虽然蛮横,但毕竟是孩子,他们只知道姥姥来了会打人,哪会想到这一次会比以往每一次闹得都大,差点引起两个村子械斗?
他们作为孩子,最怕的当然是他们娘不要他们,他们娘这样威胁他们,他们就算害怕,也还要去叫。
宋改改拿着床上能摸得到的东西砸他们,让他们赶快去宋家河喊人。
看到两人走出大门,宋改改才倒在床上,看着蚊帐顶恶狠狠的说:“崔学礼,见到旧情人就想抛弃老娘,老娘给你家生了三个孙子,你说不要就敢不要我,我要让你知道我娘家的厉害。”
袁枚枚看着宋改改还有点骨气,看热闹不嫌事大,她拿出一包饼干,泡了一碗麦乳精,一边吃一边等,等着看大戏。
宋改改粗声粗气呼噜着痰说:“给我点儿。”
袁枚枚扔给她一包饼干,宋改改艰难的用肿胀的双手拿起来喂进嘴里。这饼干太干了,扎得慌。但肚子太饿了,只得勉强咽一点。
崔学礼这个没良心的狗男人,尽他妈跟别的女人搞破鞋,不管老娘死活。老娘都快被人打死了,躺在床上起不来,他连早饭都不想做老娘的,回头有你受的。
快中午的时候,崔学礼扛着十几根竹竿回来了,放在门口的空地上修剪枝桠。
大狗二狗不在门口,他没往心里去,他们一贯贪玩,可能又被谁家孩子喊出去玩了。
把竹子都修理赶紧后,他拿出刀开始破竹子。
没破两根,门口的大路上闹哄哄的,好像来了很多人。
他往路上看去,是他老丈人家来人了,他老丈人、丈母娘,领着大狗、二狗,后面跟的全是他们的亲戚,基本上全是男的,气势汹汹,看样子来者不善。想必是宋改改叫人回娘家搬救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