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舒姑化为鲤
话说钱清自成立乡村联保队后,一时间村里却也安然无事,想起上次在五溪桥头遇见的隐士吴乔老师,产生想去拜访的念头,便选了一个农闲的日子,背起布囊,往中峰下的刘冲走去。
中峰又名狮子峰,因山势变化,出现了两座山峰一前一后,相互追赶,憨态可掬,随你行走的远近高低各不同状,又被世人称为:双峰、老人峰。相传,有一老人欲赶往天台峰拜佛,妻子不允,跟在后面不停追赶叫唤状,却又雄险奇绝,石骨擎天,峭立俊秀,冠绝九华。中峰脚下的刘冲,是九华山地区隐士经常出没的地方。
通往刘冲蜿蜒曲折的登山石径上,正是“山路云无雨,空翠湿人衣”,弥漫的烟霞在广胜峡谷和刘冲的山谷内肆意游荡,两岸的山峦,一会儿偶露峥嵘,一会儿隐没。峡谷内的溪水在石缝间、岩床上跌宕,流漩,形成垂瀑、深潭,天籁般的音韵,在峡谷中回响。
钱清沿着舒溪河畔向刘冲方向行走。
河边有一位大姐在洗菜,钱清走上前去问路道‘大姐去刘冲怎么走?’那大姐打量着钱清,见其书生模样,便道:“沿这条河流一直往前走,再翻过一道山梁就到了。钱清心想到,听老辈说,古时翠盖峰上有着是条高山峡谷冲刷而成的溪河,河水长年不息,潺潺流动。刚进入谷口,山涧的流水声,伴着鸟的鸣叫,便忙不迭地传到耳旁。谷里农家白屋黑瓦,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翠的山色之中。那山中白云缠绕,鸟鸣清幽。
转过一道山梁,一株葱郁黝黑的古松盘根虬枝地屹立在溪水河旁,古松主干直径有一米多粗,舒展的枝桠足有三,四十米的范围,枝桠粗壮如铁,横逸斜出,亭亭如盖,仿如巨灵之爪,苍劲而有力。这就是九华的黑虎松了。
看过古松。钱清顺河谷石板小径溯流而上。山溪之水而清澈湛蓝,飞瀑流泻,一路高歌;时而藏匿岩缝,时隐时现,潜隐暗行。山中林木,葱茏俊秀。双峰、独秀峰山体岩络则清晰可辨,巍然之势,令人目眩。钱清行到一处路口,忽见一潭,隐于深涧之内,山岩坚壁中,溪水像出笼的猛兽,从二、三十米高的坳口,呈阶梯落差,俯冲而下,跌崖撞石,折成三叠。然而,这三叠之水,像玉一般飞溅着白色的碎沫,径直钻进澄碧的潭水里,形成的气泡又迅速地浮上水面,轰声悦耳,绵延不绝。
钱清知道这就是大钓台瀑布了。水面约六、七十平米宽,深不见底,澄碧中泛着湛蓝色,青如聚翠。潭中有数尾小鱼,往来悠然,游乐于水底石缝之中。水声、鸟鸣,相映成趣,岩石黝黑如磐,光滑似玉。空旷而又轻灵的流水声,如梵音般撩人心弦,使人宁静而安详。
钱清一时兴起,便脱下鞋袜,沿着溪床继续往前走,忽然又现一潭。水面顺着石壁,若璎珞、若流苏,披落而下。谷底内出现偌大的一潭水面,湛蓝,清纯,如祖母绿般的呈现在面前。不远处,又看到一处小潭,他想:这应该就是本地人常说的小钓台了。水势落差略小于前,然而,澄碧的潭水深不可测,清亮可鉴。此潭离附近人家相距不远,村民出入山里,皆从潭边路过,像农家后院池塘一般。
钱清刚来到潭水边,看到有几位年轻的女子在潭水边洗衣服,便走上去询问道:请问大姐,这潭水是不是舒姑化鲤的舒姑潭啊?
那位大姐笑着答道:“是啊!这就是舒姑潭。”
“你能不能将她的故事说与我听听?”
一家姓舒的父女,为躲坏人,才从外面搬来这里,以挖药采茶为生。那姑娘天生一副金嗓子,听了她的歌声,小鸟不叫,野兽不行,樵夫歇斧。有一天,舒姑登上峰顶,望着下面的泉水好似条条白龙,很高兴,就唱了起来。突然,水潭鼓起波浪,一浪高似一浪,浪水上好像有个东西,银光闪闪,上下跳跃,好像也在听她唱歌。但没有想到,这歌声成了她的祸根。
这祸根还得从山下一个大财主说起。这天,大财主也来到上雪潭,听见舒姑的歌声,以为是仙女在歌唱?从此,他天天都来到上雪潭听歌,听上了瘾,一日不听咽不下饭,两日不听如掉魂。他几次派人上山打听,才知道唱歌的人不是仙女,而是舒姑。
大财主用大礼几次请舒姑下山为他歌唱,都被舒姑回绝了。大财主又气又恼,亲自领人来抢舒姑,舒姑便生气地说道:“为你唱?除非西方出日头!”但她晓得自己跑不掉,就心一横,牙一咬,就往水潭里一跳,水潭中一声巨响,刮起一阵狂风,接着舒姑见一位年轻男子向她施礼说:“别怕,我救你来了!”原来,这泉水潭中有一条千年鲤鱼精,舒姑每次唱歌,他都出水听,现在舒姑有难,前来搭救舒姑,舒姑也化成了鲤鱼,从此相伴在一起。这条泉就叫舒姑泉了。如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到舒姑的歌声哩!”
钱清听罢这个神奇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向往和同情。他想,人世间为何多了那些凶神恶煞的豺狼,就像那些元蒙鞑子,本来是草原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人口不过四五十万人,却偏偏凭借大漠弯刀到处杀伐、抢掠,要将天下据为己有,其结果天下战争纷起,大宋江山被侵占,人民流离失所。他们活好了,别人就不能快乐。生逢乱世,还不如像吴乔大哥一样在山里读书,修身养性,做一个逍遥快乐的人多好啊!想到这里,便加快步伐,沿一条穿山小径向刘冲走去。
翻过一道山梁,一条隐约的石板小径在山峦间出没,在沟渠边蜿蜒,零零散散的几户农家,或傍溪、或依翠。山中也没有其它人行走,钱清只好沿着青草蔓逸的石板小道向刘冲的山谷里走去。行不多久,看见一尊巨石上雕刻的“清隐岩“三个篆刻大字,足有一米见方。钱清知道,这就是北宋年间青阳县著名的隐士和学者刘放隐居刘冲二十余年的地方了。刘放在仁宗至和二年所著的《九华拾遗》,誉满国中,此后的二十余年间,王安石、苏辙、章皓等一大批文人,在刘放宅旁的石壁上刻石留文,以致形成石刻群,后人也将刘放隐居的山冲,命名为“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