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十六国北朝的盛衰更替
十六国北朝的盛衰更替
西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刘渊、石勒等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中国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割据混战,拓跋鲜卑部崛起,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经过数代的努力,最终统一北方。但北魏政权仍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汉人士族地主在国史之狱中受到沉重打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于是,文明太后冯氏与孝文帝推行改革,建立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户调制,取代九品混通制。但随着统治集团的堕落腐朽,北魏政权社会矛盾依旧非常尖锐,爆发六镇起义。六镇起义虽然被北魏和柔然联合镇压了下去,但在河阴之变后,北魏政权也宣告瓦解,北方重新进入分裂局面。宇文泰团结关陇地区的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建立西魏政权,形成关陇门阀。宇文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颁布《六条诏书》,建立府兵制等,最终西魏日益强大,奠定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
十六国
西晋末年以来先后建立的十六个割据政权的统称。十六国时期自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王起兵开始,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结束。因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在这一时期,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以及刘宋控制,北方和西南地区则前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南凉、成汉、前越、后越、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最强劲。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凉政权
十六国时期在凉州一带建立的五个割据政权的合称。五凉指前后建立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自前凉张氏以来,河西地区学术风气浓郁,西凉、北凉一直保持了这一传统。同时,还与江南以及西域之间保持了频繁的文化交流。北魏灭北凉后,将河西一带的学者迁移到平城,此举对北魏文化的繁荣以及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渊
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建立者。字元海,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早年作为人质居于洛阳,汉化程度很高。其父刘豹去世后,代理左部帅一职,后升任北部都尉、五部大都督等职。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刘渊归附司马颖。当时匈奴各部贵族认为建立国家、复兴祖业的时机已到,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304年,刘渊在左国城起兵,定都离石。不久刘渊在南郊筑坛设祭,自称汉王,以争取汉人的支持。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平阳,势力进一步扩大。310年,刘渊病逝,庙号高祖。
石勒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人,羯族。早年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石勒投靠刘渊,平定河北以及江汉地区,立下很大功劳。石勒重用谋臣张宾,听取其意见,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等势力,占据幽、并、冀三州之地。平阳政变后,石勒与汉赵决裂,建立后赵政权,定都襄国,平定关中地区,灭亡前赵,南掠晋土,使后赵成为北方地区最强的国家。333年,石勒去世,庙号为高祖。
拓跋珪
北魏王朝的建立者。字涉珪,云中盛乐人,鲜卑族。前秦灭代国后,苻坚将年幼的拓跋珪安置在家乡,后寄居匈奴独孤部。386年,拓跋珪得到贺兰部为首各部的支持,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年号登国。395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大败后燕军队,并在397年灭掉后燕,占据黄河以北地区。398年,改国号魏,迁都平城,即位称帝。其在位期间,离散诸部,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太学,重用汉人士大夫,使北魏获得很大发展。409年,为次子拓跋绍所杀。
坞堡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族地主修建的防御型堡垒。东汉以来,尤其是西晋末年到十六国时,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侵扰,豪强地主自发组织起来,聚族而居,坞壁自守。每一坞堡,控制有大量土地,聚集着数百、数千户百姓,大多是地主的佃客或部曲,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自给自足。有的坞主互相兼并,成为称霸一方的割据势力;有的坞堡组织后来渡江南下,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持者和抗拒北方政权的军事力量;留在北方的坞堡后来成为北魏前期宗主督护制的基层组织。
宗主督护制
北魏前期的地方基层组织制度。十六国时,黄河流域的豪强地主多聚族而居,坞壁自守,拥有不少依附农民和部曲武装。为了争取汉人地主的支持,北魏统治者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管辖自己势力范围内的百姓,对国家承担租调和其他义务,而宗主控制下的依附人口,不向国家承担任何义务。宗主督护制对北魏初年团结汉人地主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导致地方豪强的崛起,不利于国家征发赋税徭役,也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孝文帝改革后,三长制替代了宗主督护制。
九品混通制
魏晋南朝以及北魏前期推行的赋税制度。北魏前期,推行九品混通制,国家征收的正税为平均每户交纳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此外还有其他附加税。按照规定,征收赋税时,赋税不是平均分摊给各户,而是由县令和乡吏“计费定课”,划作“三等九品”。九品是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级将赋税运送到不同地区,上三品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此制流弊甚多,后来孝文帝改革时,以新租调制取代该制。
国史之狱
北魏初年,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的屈辱历史而导致的大狱。北魏初年,崔浩当政后,对北魏政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崔浩为首的汉人士族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很深。崔浩主持修著北魏国史时,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早期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内容包括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历史。鲜卑贵族看到后,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结果崔浩被处斩,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中受到沉重打击。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推行的改革。孝文帝即位前后,北魏政权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暴动经常发生,形势迫使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了改革。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太皇太后冯氏当政期间,主要整顿吏治和推行均田制;490年冯氏死后,孝文帝独掌朝政,推行汉化政策。其主要内容有:推行三长制;颁布均田令;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改革官制;定门第等次;迁都洛阳;禁胡语;改汉姓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
北魏王朝第7位皇帝,献文帝拓跋弘长子,鲜卑族。471年受禅即位,祖母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即位前后,北魏政权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暴动经常发生,形势迫使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了改革。前期举措主要有:推行三长制;颁布均田令;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等。490年,文明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进一步推行改革,主要有:定门第等次;迁都洛阳;禁胡语;改汉姓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499年,孝文帝去世,庙号高祖。
北魏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的土地制度。太和九年(485年),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冯太后下令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有:男子15岁以上,授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予露田20亩;年满70岁,还田于官。桑田和露田正常情况下禁止买卖,但是“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奴婢的授田数量、方法和农民相同,地方官员授予一定数量的公田。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为三长制和户调制奠定了基础。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之后,不久即被破坏,但是继承北魏而兴起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各朝都在不断推行和改革。
三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采纳李冲的建议,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主要内容有:五家为一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一里,设一里长;五里为一党,设一党长。三长由乡里中能办事且谨守法令者担任,主要职责有清查户口,检查田亩,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维护治安。三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赋税收入,保证徭役摊派,同时打击了世家地主的利益。
僧祗户和寺户
北魏时期依附于寺院而由僧官管辖的民户。北魏太武帝死后,佛教重新得到复兴,寺院经济非常昌盛,拥有大量寺产和依附人口。北魏文成帝时,根据县曜的建议,设立僧祗户和寺户。僧祗户为僧曹所领,不属于个别寺院,实为寺院团体的佃客,身份低于州郡均田民。寺户即佛图户,为寺院所领,地位更较前者为低。僧祗户和佛图户均不向政府供输赋役,僧祗户后亦沦为奴隶。北周武帝消灭大量寺院后,僧祗户和寺户改为一般编户。
柔然
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漠北草原地区崛起的一支游牧民族。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蠕等。原本依附拓跋部鲜卑,前秦灭代后,曾归附匈奴铁弗部。北魏初年,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无暇北顾,其首领杜仑乘机兼并敕勒及匈奴各部,势力日益强大,周围各族争相降附。402年,杜仑称汗后,为了适应军事征伐的需要,仿效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建立柔然汗国。北魏与柔然之间连年互相攻战。后因被奴役各部落连续反抗和逃亡,柔然逐步走向衰落。555年,柔然为鲜卑所灭。
六镇
北魏时期为了防御以柔然为主的游牧民族而在平城以北地区设置的六座军镇。六镇设置在长城一带,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最初镇将和镇兵由鲜卑人充任,加上六镇护卫国都平城,地位较高,容易升迁。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同时以犯罪百姓戍守六镇,加上北魏开始以门第选官,六镇将领升迁受到阻碍,士兵受到剥削压迫日甚,日益滋生不满。北魏末年,六镇发生大规模起义,沉重打击北魏王朝。后来六镇起义遭到镇压,六镇荒废。高欢和宇文泰以六镇兵民为根基创立东魏和西魏。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六镇戍兵为主的大规模起义。六镇是北魏为了防御以柔然为主的漠北游牧民族而在平城以北地区设置的六座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成守六镇的兵民地位日益下降,将兵非常不满。523年,柔然进攻六镇怀荒镇民请求开仓放粮,结果遭到镇将拒绝,戍兵愤而举义,杀死镇将。第二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率兵起义,得到各镇的响应支持。525年,北魏联合柔然镇压六镇起义。六镇起义揭开北魏末年大起义的开端,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王朝的统治。
河阴之变
北魏末年尔朱荣在河阴县发动的一次政变。北魏末年,胡太后独掌朝政,孝明帝与之不和,密令驻兵晋阳的尔朱荣赴洛。不久,胡太后毒杀孝明帝,改立元钊为帝。尔朱荣以此为借口,改立元子攸,率兵攻入洛阳,行至河阴时,将胡太后和元钊投入黄河,杀死北魏王公大臣两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河阴之变使北魏政权的统治集团受到毁灭性打击,尔朱荣彻底控制了北魏政权
宇文泰
西魏权臣,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字黑獭,代郡武川人,鲜卑族。早年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后来投奔贺拔岳,参与镇压关陇大起义。贺拔岳死后,宇文泰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迎立孝武帝,定都长安,建立西魏政权。后来宇文泰杀死孝武帝,改立元宝炬为帝,自任丞相、尚书令、大冢宰,专擅朝政。宇文泰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六官制;宣布六条诏书;推行均田制;建立府兵制;夺取益州和襄阳。宇文泰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使得西魏日益强盛,为北周统一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六条诏书》
西魏时期制定的施政纲领和为官准则。西魏建立后,同萧梁以及东魏相比,西魏国力最弱,地盘最小,权臣宇文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图富国强兵,制定六条诏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宇文泰命令苏绰总结以前各朝的统治经验,并将其概括为六条: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宇文泰很重视六条诏书,命令百官习诵,各地郡守令长不通晓六条诏书者禁止当官;同时开设学校,选拔中下级官吏学习其内容。六条诏书的实施,使得西魏迅速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方以及隋朝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关陇门阀
西魏到隋唐时期的统治集团的称呼。由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出。关陇门阀形成于西魏时期,成员主要来自关陇地区。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强关陇地区的鲜卑贵族和汉人地主的联合,形成关陇门阀集团。从北朝到隋唐时期,关陇士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拥有雄厚实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如西魏府兵统帅的六柱国和十二大将军都由他们担任;西魏到隋唐的开国君臣和部分将相大臣都出身该集团。唐高宗到武周时期,关陇门阀日益走向衰落。
《北齐律》
南北朝时期北齐编纂的法典。北齐建立后,文宣帝高洋命大臣封述、封隆、崔暹、李洋、魏收等人修订律令。至武成帝时,制成律令十二篇,称作《北齐律》。该法典的主要特征是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北齐律沿袭前朝的八议制,给予贵族官僚一定的优待。《北齐律》不仅全面总结了历代王朝的立法经验,而且富于创新精神;制定了重罪十条,后来发展为十恶之罪,确立十二律的结构,后世沿袭至于明朝初年。此外,《北齐律》在刑名、刑罚、量刑上对于后世法律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