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西晋时代
西晋时代
曹魏政权后期,司马氏权势日盛,于嘉平元年(249年)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政权。平定淮南三叛后,司马氏的势力日益强大,最终取代曹氏。西晋建立后,晋武帝推行占田制、户调制等土地赋役制度;同时又大封同姓王,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此后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爆发,士族地主不得不衣冠南渡,建立东晋王朝,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北方地区则进入十六国时期。
高平陵事变
曹魏后期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的军事政变。魏明帝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受遗诏共同辅政。曹爽任用心腹掌握禁兵和中枢机要,排挤司马氏势力,司马懿假装生病谦让,却在暗中布置,以司马师为中护军,蒋济为太尉,秘密训练军队,准备发动政变。嘉平元年(249年),曹爽陪同曹芳拜谒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氏实际上掌握了曹魏政权,为西晋的建立奠定基础。
淮南三叛
司马氏掌权后,亲曹派将领在淮南地区先后三次发动的反对司马氏的兵变。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氏集团把持曹魏政权,一部分亲曹派势力对此非常不满。251年,太尉王凌在扬州起兵;255年,魏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又借魏太后名义,起兵讨伐司马师;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联合东吴,共同反对司马昭。这三次反叛,声势浩大,史称“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并未推翻司马氏对政权的控制,而司马氏则通过镇压兵变,势力日益强大,最终完成取代曹魏的过程。
占田制
又称占田课田制,西晋时期晋武帝所推行的土地及田赋制度。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东吴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占田制。占田指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数量;课田指国家征收田租亩数,每亩纳税八升。按照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占田30亩;丁男课田50亩,次丁男减半,丁女课田20亩,次丁女则不课。士族享有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占田制将农民占田合法化,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对士族占田给予了一定限制,同时又给予了士族地主大量特权,作用非常有限。
户调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按户征收租调的制度。200年,曹操在究、豫两州“录户调”,四年后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制定户调式,按照规定,丁男立户者,每年纳绢3匹、绵3斤,妇女立户或次丁男立户者,减半征收;边郡民户只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者纳1/3;少数民族按地方远近,每户纳布1匹或1丈。实际上户调的征收是按照贫富划为九等征收,即所谓“九品混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改为按丁征收赋税,户调制从此废止。
八王之乱
西晋时期皇族为了争夺政权而相互残杀的事件。西晋建国后,大肆分封宗室为王,令其出任地方重要军镇长官,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晋惠帝即位后,外戚杨骏和皇后贾南风先后擅权,诸王趁机参与政权的争夺。291年到306年,参与争夺中央政权的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统治基础受到极大损害,阶级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五胡乱华
西晋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内迁,消灭西晋王朝,建立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事件。匈奴、鲜卑、羯、氏、羌等五族,旧史中称作“五胡”。东汉以来,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加强军事实力等,经常招引和强制原居住于西北、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加上当时天气有渐趋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被迫南下,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八王之乱后,各地流民起义频繁,“五胡”趁机兴起并且灭掉了西晋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
《徒戎论》
西晋时期江统撰著的一部著作。东汉末年以来,统治者为了补充兵源和劳动力,将大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经常发生灾荒,少数民族被迫南下,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西晋的贵族、官僚、地主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压迫和剥削的统治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对此,西晋一些士大夫提出应对之策,《徒戎论》就是这一社会背景的产物。《徙戎论》主张将少数民族迁回原定居地,以保证“戎晋不杂”。其主张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未得到采纳。
永嘉之乱
西晋永嘉年间发生的一场动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起兵反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西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中国再度走向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建立东晋王朝。
永嘉南渡
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士族、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而大批南迁的情况。晋惠帝时期,西晋内有八王之乱,外有以匈奴刘渊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兴兵建国,社会动荡不安,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当时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琅琊王司马睿得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建立侨寓江南的东晋王朝,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于是大批世家地主率领宗族和部落逃至江南地区。永嘉南渡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
乞活军
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活跃在黄河南北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影响,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加上各种天灾,人民流离失所。光熙元年(306年),并州百姓及士兵官吏两万余户在刺史司马腾率领下逃难求食,就谷冀州,后来形成号为“乞活”的武装集团。乞活军基本成分是汉族流亡农民,没有财产住所,只为活命乞食,十分勇敢强悍。乞活军兼具官方、民间两种特质,是当时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