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16章 秦朝的建立与巩固

第16章 秦朝的建立与巩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秦朝的建立与巩固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许多举措来巩固秦朝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推行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自上到下的严密管理体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贯彻大一统意志;在文化上,焚书坑儒,采纳五德终始说。同时对外采取军事行动,派蒙恬讨伐匈奴,命赵佗征服岭南。还修建灵渠、驰道、直道、五尺道等,加强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秦始皇

    秦朝第一位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即位秦王。公元前23年,秦王政开始亲政,平定嫪毒叛乱,除掉权臣吕不韦。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前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举措巩固中央集权:创立皇帝制度,推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采取五德终始说;发动对外战争,扩大秦朝疆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去世。

    李斯

    秦代著名政治家。字通古,楚国上蔡人。早年追随萄子学习帝王心术,后来到秦国,担任吕不韦舍人和秦王客卿。公元前237年,因郑国事件,秦国宗室乘机排挤六国士人,李斯以《速逐客书》上秦王,得到秦王赢政的賞识。李斯辅佐秦王赢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并推行一系列举措:推行郡县制;采取焚书政策;制订刑律;统一文字等。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联合李斯发动沙丘政变,矫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支持胡亥即位皇帝。后来赵高诬告李斯串通盗贼,将其腰斩于咸阳。

    三公九卿制

    秦汉时期推行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秦代不实授此职,汉代也不常授;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同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三公以下是九卿,掌管各类具体政事,具体有宗正、奉常、廷尉、少府、治粟内史、典客、太仆、郎中令、卫尉等官职。三公九卿制权责明确,行政效率较高,保证皇帝独揽大权,直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才逐步为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对中国官僚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郡县制

    战国秦汉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县,后来逐渐推广到内地。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彻底废除“封藩建国”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掌管全郡政事,其下设郡丞协掌政事,设郡尉协掌军事,设监御史掌管监察。郡下设县,县的长官为县令或者县长,其下设置县丞和县尉等;县以下设有乡、亭、里等基层组织。东汉末年以后,郡县制逐渐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秦律》

    秦国和秦朝法律的总称。商鞅变法时,以李悝《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由盗律、贼律、捕律、囚律、具律、杂律六篇组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一步修订和补充原有的秦国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完整的秦律今已亡,其片段章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1115支整简和80余支残简,其中有大量秦朝法律文书,为研究秦律提供重要的原始资料。《秦律》成为后世王朝立法的范本,对于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书同文

    秦朝推行的统一文字的举措。战国时期,各地文字异形,不仅成为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的障碍,还是一种易于导致分裂割据的文化因素。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母敬等整理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等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来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加简便的隶书,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书同文的举措,对于推行法令和传播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焚书坑儒

    秦始皇推行的统一思想文化的专制举措。公元前213年,秦朝产生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推行一系列举措:除了种树、占卜、医学等专业书籍以及《秦纪》、博士所藏《诗》《书》与百家语外,各国史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焚毁;讨论《诗》《书》者死,以古非今者族;欲求学者,须以吏为师。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大肆搜捕儒生方士,最后坑杀四百余人。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的专制举措,手段非常暴虐,阻碍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

    使黔首自实田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确认土地私有的经济法令。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命令土地私有者向官府申报占有土地的数量,官府根据呈报的数额征收赋税,同时官府承认其土地所有权。此法令的颁布标志着土地的私人所有权受到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同时使得地主利用土地剥削成为合法。

    灵渠

    秦朝在岭南地区开凿的水利工程。灭掉楚国以后,秦始皇下令继续征讨百越,但是后勤运输遭遇困难,在战争中面临不利的情况。为了转运各类军需,秦始皇命令监御史禄率领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开凿灵渠,沟通漓江和湘江,灵渠长达33千米。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保证了秦朝征伐岭南的军需供应。同时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驰道

    秦朝修建的重要国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了一系列举措来巩固中央集权,修驰道即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公元前220年开始,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主要有上郡道、栈道、直道等。驰道的修建,加强了全国各地之间的交通联系,有利于促进地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朝对地方的控制。

    秦直道

    秦始皇时期在北方地区修筑的军事要道。公元前212年,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和抵御匈奴的侵略,秦始皇命令蒙恬监修直道,直道南起咸阳,北至九原。两年后,秦直道修筑完成,秦汉魏晋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它加强了中央王朝和北方边境地区的联系,保证政令畅通,有利于对边境地区的预警,是我国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五尺道

    秦始皇时期在西南地区修筑的交通要道。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蜀地到滇地的交通要道。该道因路宽五尺,取名五尺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联系,命令常继续主持开凿五尺道。五尺道自巴蜀通到云贵,成为滇川交通的必经要冲,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五德终始说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提出的历史循环理论。战国时期,邹衍将阴阳学说和五行相胜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五德终始说。五德即金、木、水、火、土,每个王朝都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胜或者相生的顺序循环更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五德终始说,以秦朝为水德,以周朝为火德,用水德克火德来论证秦朝的合法性。同时推行一系列举措来契合水德:冠服和符节尚黑;数字以六为纪;黄河改名德水等。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加强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受到各朝统治者的追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