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肃然起敬
“或许大家都在网络上追过大热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创作者以一盏玉壶幻化成人形回归故土为主线讲述。恩,我观后就在想,即使文物们现在还远在海外,国内的博物馆也应该为文物留下展台,让它们在家里拥有自己的房间。这也就是我布展时设立空白展台的初衷。准确来说,这里不是没有文物,文物自在它处。何时回家,就要看我们的了。”
感性的女孩子已经热泪盈眶,原本持怀疑态度的男性不由得肃然起敬,连媒体也多按下了几次快门,不为报道出名、只为记录。
半层为平地,整层为缓坡。继续盘旋往前走,缓缓步入第二层。
“第三幕,陶塑瓷雕。”
抬头,左侧以“陶塑56个民族爱中华”为题的陶塑小人映入眼帘。从生活器具到民族服饰,每个民族一男一女两个陶塑作品,将不同的民族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体现民族的多样性与团结性。
右侧展出了以四大名著各类主角为创作内容的人物陶瓷,以《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为例,各个人物姿态各异,具有其独特性格特点,栩栩如生。
此外,琵琶女、观音、降龙罗汉等能够展现中国千年以来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的瓷雕作品也摩肩接踵触目皆是。
就当大家以为第三幕是以量取胜时,尽头竟然出现了几位身着“陶塑爱好者”和“瓷雕爱好者”围裙的人,守着陶土和白瓷等待着参观者的来到。
“这里呢,大家可以免费参与学习陶瓷和瓷雕的制作。”
说是爱好者,其实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至少磨炼了四五年的手艺,完全可以出师,只是缺少一个出名的时机。敖羽汐则是借助博物馆,搭建这个平台,将这些想学想了解的人与想提高自己名气的人连接起来。
“陶塑是指用陶土或陶瓷等材料制作出来的立体雕塑模型。小朋友们可以像捏泥人一样尝试学习一下陶塑,免费的哦!”
“瓷雕是将绘画和雕刻结合,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瓷器上的一种特殊艺术手段。大朋友们可以尝试在没有彩绘的白瓷上刻上绘画或文字。由于需要使用钨钢刀或金刚石刀,请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不要单独操作哦。”
几个第一次在这种场合领头说话的青年略显紧张,声音都是颤着的,但多年的历练,握着钨钢刀的手就像医生握着手术刀,稳得让人放心。
小朋友们看到旁边漂亮可爱的成品便跃跃欲试,搓着小手看着父母。
周亚亚看出了父母们的担忧,道:“想去就可以去哦,不要担心会错过大部队,每一幕都会有专业的讲解员等着大家。”
于是,大朋友和小朋友们拥坐在操作台上,把穿着围裙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一些拉不下脸的中年人暗自说,在下次没有这么多媒体盯着的时候再来尝试。于是只是围站着看了几眼,匆匆要求讲解员继续下一幕。
“怪不得妹子不担心薛子慕支走书法大家那些大佬人物呢,原来是请到了这么多知青坐镇。”未铠挽着蓝娇娇在队伍最后默默观察这一切。
蓝娇娇甜甜回应:“也好,不出名倒是不用担心距离感。羽汐真是个聪明的,总有适合的对策。”
体弱的人虽感受不到累,仍叉着腰。终于到了平地,二点五层。
“第四幕,手工艺非遗传承。”
王姨和老郑压轴出场。两人各占一面,除了作品展览之外,“楷木雕刻”和“木版年画”八个字也是他们二人用非遗技术展示出来的。
这次敖羽汐没有过多介绍,讲解员们也全都息声,静静地看着两人现场制作。
老郑自顾自介绍:“楷雕以曲阜独有的珍稀植物楷(jie)树为原材料进行雕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种形式,全部工艺过程由选料、下料、布局、切、削、净地、锉梗、开相、修细、磨光、上蜡等制作环节构成。我现在在进行切削这一步,也就是按画好的花纹进行粗加工。不同时间来会看到我进行不同的步骤,比如绊步在楼下陶瓷的小孩儿们,等他们上来我基本上已经在抠细节了。”
旁边王姨不争不抢,等有人问了才开口:“我们木版年画呢,是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首先要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然后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板和色板,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最后装裱。现在进行到套色印刷了。”
这下子受众群变成大学生了,一听说这是非遗,就贴过去一探究竟。仔细一看,这年画竟然与“且慢”里的守护形象梦幻联动了。
“嬢嬢,学这个需要好多钱嘛?”有西南地区的男娃子小声询问。
“不收钱,只需要收心。如果只是出于好奇,不能做到坚持,就别来叨扰。要学,就要有一辈子扎根传承的心。”
提到传承,周亚亚开启叮嘱模式:“二层及以下,近两年内不做改变。而本层,会出现周期性变化。
传承手艺是言羽岛博物馆的最高目标。是的,无论是琉璃、陶瓷、还是非遗,都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一道桥梁,将过去的智慧与现代的需求相结合。
郑老师和王老师是本博物馆首个季度的手艺传承人,接下来的每天,都会把本层当做工作室,直到发现真正喜欢、并且肯付出时间学习的人,将其带出博物馆进行系统学习。
下个季度里,我们会在面塑、鲁绣、剪纸等我省非遗特色手工艺中选择两种替代楷雕与年画。周而复始,预计每两年完成一轮传承人筛选。这种秩序不仅能够宣传不同非遗手艺,更考验了传承特定手艺的决心。”
果然,听完这话,不少人望而却步,纷纷思考是否真的要将毕生的精力花费在传承手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