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齐光 > 第55章 旸县

第55章 旸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如晦风雨来临前,人们往往毫无所觉,不论是面对高玠的转变,还是薛嘉卉的反常,崔琬都没有放在心上。

    在赵烨离开后的第三日,经由江左知州邓旻安排,四人各自去往四地开启了第一阶段的见习。

    崔琬去到地方名叫旸县,位于江左东北部,为江左下辖九县之一,河网密布,人口丰饶,自古就是文教繁盛之地,江左近四分之一的进士都出自于此。

    傍晚,知县汪应奎得知崔琬的马车已入城后,立刻领着县丞、主簿等数人整装候于府衙门口。

    自从半月前邓知州吩咐,言赵齐光大人的学生将要来旸县见习,汪应奎不由欣喜过望,能跟江左赵家之人打交道,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特别是听说要来旸县的人名叫崔琬,曾被赵烨亲点为一等后,他心下更安定了几分。

    相比高、薛二家的公子小姐,无家世倚靠却得赵烨赏识的人,想来进退得当,更易结交些,也因这一猜想,他开始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崔琬的到来。

    崔琬刚一下车露面,汪应奎嘴角就不自觉浮起了笑意。

    眼前女子亭亭玉立,姿容殊绝,虽年仅十五,但举手投足间从容有度,绝非同龄之辈能比拟。见她甚为恭敬地向自己行了礼,毫无骄矜之气,汪应奎心中大石完全落了地,含笑为她一一引见诸人。

    晚间宴席上,除了崔琬一个女子外,其余的全是三十岁往上数的官场前辈,她虽是初次独自赴宴,却并没有感觉到丝毫不适,暗道这几位大人瞧着都面善守礼,言谈儒雅,不愧为江左俊才。

    众人对崔琬身边随侍有女侍卫也不显惊讶,没有出声问询任何涉及赵家的事情,而汪应奎更是十分体贴,一入席便命人上了旸县特有的紫笋茶,从茶叶入手为她详细言及当地风物、特产乃至税收情况,引经据典,用语风趣十足。

    崔琬当然感受到了这位大人以茶替酒的细致用心,自是乐得不用饮酒。她来之前对县里情况也做过不少功课,时不时附和几句,更引得汪应奎兴致高昂,席上笑谈声不断,可谓和乐融融。

    然而某一日不经意听到主簿吴鹤洲与衙门典史的闲聊后,崔琬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官场中人还真是演戏高手。

    “吴主簿您给透个气,那崔琬到底是何来历?这么个娇娇小姐成天见着,难免人心浮动啊。”

    “看好你手下的人,这位可得当佛供着,好赖也就待上一个月。”吴鹤洲悠悠道,语气暧昧,“咱汪知县对她宝贝着呢,给人接风却一滴酒都舍不得叫人沾。”

    “哈哈,还是官家小姐会寻乐子,闺阁里玩腻了就玩到男人堆里来,倒是个女菩萨,我看她未来的夫家可有得受了。”

    旁边几人立刻会意地笑出了声。

    吴鹤洲一乐,回想那张令人心神荡漾的芙蓉面,可不就是以欲勾牵,肉身布施的女菩萨吗?都是男人他怎能不知,彼时在座的几位看似眼观鼻鼻观心,实则脑中怕早已将她意|淫千百遍。

    绕路出府上了马车后,孟夏看向崔琬,见她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风景,猜想许是刚才的那番话影响了心情。

    沉吟片刻,孟夏开口道:“小姐不必为应酬忧心,您若是不想喝酒,便没人能压您喝。”

    崔琬先是愣了愣,继而忍不住一笑,为孟夏的言外之意而开怀。

    孟夏这是让她无须在意旁人闲话,反正有人撑腰。只不过她还真没将那些话放在心上,这类轻视早就听多见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大有人在,更明白女子入仕难免令男人,尤其是底层男人深觉焦虑,于是身为男子这件事都可叫他们生出优越感来,却也只能用性羞辱来纾解压力。

    若在过去,她兴许还会因这些人和事而心乱,不过如今倒不再感到一丝烦忧,似乎只要那个人与他们不一样,就已足够。

    只是,崔琬又开始想他了,想着那位能为她撑腰的人,就不知先生此刻又在做些什么。

    中州的那个山间雨夜,他曾提醒她要学会识人,可惜自己这次依旧看走了眼,好在现在看清也不算晚。

    大周开国之初,太|祖分封了十七位世袭罔替的藩王,其中吴王藩府位于江左旸县,如今已传至第五代。由吴王出资修缮的青元寺近日已完工,吴王特邀名士在寺庙后的鸣崖山上举办诗会相庆,崔琬此行便是应邀参会。

    青元寺位于鸣崖山山脚,今日前来的香客杂沓喧嚣,焚香青烟渺渺缭绕于空,庙门两侧错杂一排客栈寓所,各色货郎在庙前空地上卖些瓜果素斋、神像饰品等小玩意儿招徕顾客。

    鸣崖山连绵高耸,清幽葱郁,上山路口处有两个侍卫把守,吴王府舆人正静候在一旁。

    崔琬一下马车,立刻有王府管事上前恭敬问安,随后命人用轿将她抬上山。

    石阶小径颇窄,右侧外便是陡峭石壁,崔琬不过略瞟一眼便生出些紧张来,却见舆人闲庭信步般游走山间,不消半盏茶已登至山腰。

    八角凉亭内,一位身着青白鱼龙素缎常服的年轻公子见崔琬落了轿,微微笑着站起了身。

    此人面容清俊,凤目长眉,通身一派贵气,另见穿有王府长史衫服的人随侍其后,崔琬不由猜想这位恐怕就是吴世子武谦。

    见他似是专门候于此地等她,崔琬心里虽惊异,唇角已含了笑,快步上前躬身行礼,“崔琬给世子请安,承蒙吴王与世子不弃,崔琬得预今日盛会,幸甚之至。”

    武谦右手虚扶一下,脸上笑容有度,道:“崔小姐客气,父王得知齐光大人高徒初来旸县,本欲亲自尽地主之谊,怎奈近日身体不适,特命我好生招待小姐。”

    崔琬闻言略感异样,自己无官名在身,怎需劳烦亲王接待?只当这是对方客气的场面话,然而等到吴世子一边陪她前往诗会举办地,一边为她详解与会众人的身份时,她这才后知后觉回过了味。

    原来,今日这场诗会竟是吴王特意为她张罗的,用以助她融入当地士绅圈!

    要知道,江左以盛产英才闻名天下,而旸县又以人杰地灵闻名江左。今日,梅、余、汤、陈、宋、游、李等七大家族的人会悉数到场,这些大族几代以来文运丕隆,先贤辈出,几乎包揽了旸县科举进士名额,在地方声名甚重。

    崔琬很清楚,皇室宗亲向她这般示好正是奔着赵烨而去,不过来这儿之前她未曾听说江左赵家与吴王府有何特殊交情,眼下便不知该如何把握与王府之人相处的分寸,只怕一个不小心给先生惹麻烦。

    胡思乱想间,赵烨当日的那段话蓦地在她脑海中浮现。

    ——“往后像陈韬这般恭维讨好你的人只会如过江之鲫,这些我并不在乎。你只需记住,既不偏听偏信又不杯弓蛇影,以不变应万变,懂了么?”

    以不变应万变……想着彼时他眼里的从容自若,她的心莫名安定了下来。

    诗会在山腰的景湖边上举办,湖面上青莲极茂,芙蓉遍植,风吹过送来清淡花香。岸边蜿蜒的百余棵古松下置有数张丹漆案几,文士们雅集其间,隐闻笑谈。

    二人刚一入场,在座诸人立即起身相迎,崔琬也瞬间觉察出数道打量的目光。

    武谦笑着朝众人颔首,一边低声为她介绍场中分量最重之人,“左前方中间那位便是苏庭和,苏老与王老爷子私交甚笃。旁边女子乃梅家的孀居小姐,出阁前曾在苏老处求学。”

    苏庭和?

    崔琬目露讶异,顺着武谦所说方向看去,只见四五人正簇拥着一位身穿鸦青色广袖襕衫的男子,此人身量中等,样貌远算不上出众,却自有素简和顺之气。

    原来,这就是苏庭和,她曾在王湛文集中多次看见其名。

    苏庭和乃湖安江源人,早年得中举人,后屡试进士不中,曾在东海兰陵任儒学教谕数年,继而升为江左宁安知县,与王湛、陈广雅、孙明安、王斐等人交好,学林诸人视之为心学八大家之一,自此名传天下。

    因性喜淡薄,十年前双亲相继离世后,苏庭和干脆辞官回乡守制,居丧一结束又被旸县第一望族梅家请来家中讲学,全力助其著述立言,直至今日。

    略微一算,崔琬不由惊了一惊,按说苏庭和该年近六十了,然而看起来却不过四十来岁!

    带着十足好奇心,崔琬随武谦朝苏庭和走近,正当她要见礼时,却见苏庭和缓缓一笑,道:“坐井观星,不若数颗,其势也。如今随公子游物归来,令月是否已至澄澈超然?”

    其声温润尔雅,暗含亲近,众人皆听出了苏庭和语气中的不寻常。

    崔琬暗自心惊,苏老读过她那篇游学选拔文章就罢了,竟然连她小名都知道……

    究其消息源头,恐怕来自她的师祖王老爷子,而能令王老知晓她名的人,自是不言而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