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直播:我给秦皇汉武上语文课 > 第74章 师说4

第74章 师说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那兔》放了第二集几分钟就到了上课时间。

    第二集还有没放完,秦筝干脆等放完第二集才上课。

    关掉了视频,点开ppt,“好啦好啦,我们来接着上课。”

    “啊!”学生都有气无力地应和。】

    《那兔》的第二集信息量也不少。

    建国之后,种花家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两个大国冷战之间,还有战役发生。

    “自己国家还弱小着呢,怎么还去支援别人?”

    “可是如果邻居小国败了,种花家就得直面战争了啊。”

    对于要不要支援,很多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

    但是对于兔子们面对强大的敌人,也仍然不放弃的行为,还是有无数人佩服的。

    可惜教室里的正事是上课,所以在秦筝关了视频之后,无数人都叹了口气。

    每次都是要吊起他们的兴趣之后,又开始上枯燥的课。

    他们甚至想着,后人是不是知道他们在看,所以才故意吊人胃口的。

    可惜教室里的师生的不知道,知道的话肯定也要回一句:我们也不想上课的啊!

    【上节课我们讲完了第二段。

    第二段通过三个对比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中心论点。

    我们都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更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古文运动吗?】

    又要讲故事了吗?

    原本以为接下来会接着讲文章的。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门阀崛起,他们掌握了政治、经济乃至于文学上的话语权。

    士族的奢靡生活也逐渐影响了文学的形式。

    当时流行的是骈文,是一种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形式僵化、内容空虚,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中唐时期,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一场文学上的革新运动,提倡古文,反对骈文。

    古文,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

    【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受着六朝以来的影响。

    玄学和佛学兴起,儒学没落,儒家重视的师道也越来越不受重视。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

    其实古文运动的目的不止这么简单。

    除了这些理由之外,或许还有政治上的考量。

    新的士族渐渐兴起,旧的士族逐渐没落,势必要争夺一番各种资源。

    表现在文学上的,就是古文运动。

    当然,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这点,他们只是觉得,这次古文运动讲得太简单了吧。

    【为了反驳这种风气,提倡古文的韩愈就写了师说这篇文章。

    在送给李蟠的同时,也提倡了师道。】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

    我们现在来看看第三段又是怎么论证这个观点的?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照样翻译之后,再来解析。】

    【第三段出现了一个人物,儒家的的圣人孔子。

    “圣人无常师”,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曾师从过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并且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更强有说服力。

    所以得出了一个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再次出现孔子的言论,更加证明了孔子在后世的地位。

    虽然这个时候的儒家还算是正常,但是孔子只要一想到后续儒家思想的逐渐扭曲,就高兴不起来。

    这篇《师说》提到了句读,让孔子想到了,或许是因为没有句读,所以才能让人随意地曲解。

    从一开始,天幕出现的文章诗词都有各种标点符号,也确实很是方便了解。

    孔子决定,就给自己的书籍学说都加上标点吧。

    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是解决不了的,但是能防止一点是一点。

    【最后我们来看最后一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第四段,交代了写作原由,作师说赠李蟠。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呢?

    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李蟠十七岁就中了进士,正是人生意气风发的时候。

    现在也忍不住想着,也不知道我将来的成就如何,也能名留青史吗?

    【好的,《师说》这篇文章我们就讲解完了。

    第10课的两篇课文,《劝学》和《师说》我们就讲完了,《劝学》要求全文背诵,《师说》虽然只用背第一段,但是我还是建议你们也全部背一下。因为说不定也会考到。】

    课文终于讲完了。

    除了儒家之外,诸子百家其他家也认真看着。

    比如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

    现在可以在对待他人里的关系里,师与弟子的关系,再多加一点。

    对于师与弟子如何相处,就要结合道家典籍,再详细解释。

    其余学说也从天幕获取灵感,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家学说。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虽然秦筝讲的太过浅显,但是能上语文课本的,都是几千年来的知识精华。

    只要把原文给他们一看,他们自己就能看出很多东西。

    再从课堂上透露出来的一些后世观念,更是给了他们无数灵感。

    按照一节课三刻钟的时间来看,现在还剩下约莫一刻钟左右,也就是还有十来分钟才到下课时间。

    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的人高兴起来了,接下来应该又到了故事时间。

    也不知道这位韩文公还有什么趣事呢?

    并且,这种能流传千古的文人,大多会跟当朝局势有关,这次会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