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玄幻小说 > 瀛洲 > 第10章 附:六朝古都

第10章 附:六朝古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开封城,或被称为开封府,历史悠久,一向以城高墙厚,而著称。

    到大宋宣和年间,开封城从外到内,形成了外城、内城、皇城(或宫城)三层闭环式的城墙。

    开封城最外层的外城,也称新城,罗城,近乎于一个正方形,南北长约十七八里,东西长约十五六里,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

    开封城的外城墙上共有十二个陆门。穿过城内的河流与四面外城墙相交,又形成了八个水门。这八个水门里都有铁闸,随时可以放下,防止外面的敌人偷袭。

    东外城墙,从南往北依次是:汴河南支流的上善水门、汴河北支流的通津门(东水门)、朝阳门(新宋门)、东外城墙正中的含辉门(新曹门)、五丈河上的善利水门(东北水门);

    南外城墙,从东往西依次是:惠民河的宣化门(陈州门)、南外城墙正中的南薰门、蔡河的广利水门、安上门(戴楼门);

    西外城墙,从南往北依次是:从内城护城河连接城外琼林苑支流的宣泽水门、顺天门(新郑门),汴河的大通水门(西水门)、西外城墙正中的开远门(万胜门)、金耀门(固子门)、咸丰水门(西北水门);

    北外城墙,从西往东依次是:五丈河的永顺水门、安肃门(卫州门)、北外城墙正中的通天门(新酸枣门)、景阳门(新封丘门)、永泰门(陈桥门)。

    外城的城墙上都有两侧躲避弓箭的垛口,即女墙,以及敌楼。城墙上每隔百步就设一个马面。所谓马面,就是城墙向城外突出的墙体。因其形状像马脸,而得名。

    城门处修筑了瓮城。但皇帝经常使用的御道上的四个门——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都修的是两重直门,而没有瓮城。这四个门就成了开封城最薄弱的防守环节。

    马面不仅更容易对付城下的敌人,避免形成死角,也可以抵御石炮的攻击。马面上有战棚,以及女墙。城墙内有专门的牙道种植了树木,每两百步有一个武器库。在京师有一个机构叫京师所,专门负责武器与城墙的维修。

    对于任何一座城池来说,城门的防御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御敌,开封城的外城的城门大都带有三层瓮城。

    所谓瓮城,是在城门外缘或城门内侧,修建与城墙连在一起,高度与城墙相同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

    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

    瓮城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瓮城上开两个门,一个门对着城内街道,一个门对着城外,即:扭头开门。

    所谓扭头开门,是指瓮城的内外门不是正对着的,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人们要从城内出到城外,要先经过内门进入瓮城里,再从瓮城转一个直角弯,拐向外门,到达城外。

    这种扭头开门的设计是为了避免攻城方的石炮直射,或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也是增加攻城方的难度,加强守卫实力。

    敌人来进攻,即使攻破了外门,也只是进入瓮城里,反而更容易被守军从瓮城城墙上瓮中捉鳖发动攻击。

    同样,三层瓮城的大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即使敌人占领了第一层瓮城,在突进到下一层的瓮城门口时,也必定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开封外城的河道水门同样也是戒备森严。

    例如,汴河东水门,除了水门本身有铁闸拦河外,水门两边还有两座拐子城。拐子城即是河道水门旁边的瓮城。若有敌人进攻水门,则可以从两侧的拐子城夹击敌人。

    在城墙外,有一条宽十余丈,深四五丈的护城河,名叫护龙河。河两岸遍植杨柳,粉墙朱户,禁止行人往来。

    开封内城南北长约六七里,东西长约五六里,周长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

    东内城墙,从南往北依次是:汴河与东内城墙的南角相交的角门、丽景门(旧宋门)、东内城墙正中的望春门(旧曹门)。

    南内城墙,从东往西依次是:保康门、南内城墙正中的朱雀门、崇明门(新门);

    西内城墙,从南往北依次是:宜秋门(旧郑门)、汴河上的角门、西内城墙正中的阊阖门(旧梁门);

    北内城墙,从西往东依次是:天波门(金水门)、北内城墙正中间的景龙门、安远门(旧封丘门)。

    开封城内的道路是四通八达。但只有两条大道是横贯整座城的。

    南边一条就是东西大街。东大街从外城的朝阳门一直通向西,穿过内城的丽景门,与南北方向的御街相交,再一路向西,就是西大街。西大街依次穿过内城的西门,宜秋门,到达外城西边的顺天门。

    再往北的东西方向的宫前横街,则是从从外城东边的含辉门,穿过内城东边的望春门、御街,路过皇宫的宣德门前,再穿过内城西边的阖闾门,直出外城西边的万圣门。

    开封城由四条大的河流贯穿,水运极为繁忙。

    从南往北的河流分别是:惠民河与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

    南边的两条河,惠民河与蔡河。惠民河从开封城南,南薰门西侧的广利水门(蔡河上水门)流入开封城内。蔡河从南薰门东侧的的普济水门(蔡河下水门)流入开封城内。

    这两条河相交于开封城的外城南部的龙津桥,形成一个环形水道。龙津桥位于开封内城南门,朱雀门的南边。

    北面的五丈河,同样不穿过内城,从东往西,沿着内城北,横贯外城北部,一直延伸到广济河、济水。

    在开封城西北方向的金水河,从开封城外的西北方向,流入外城之后,分成两条支流。一条支流向北,汇入五丈河。另一条支流,向东南,穿过内城西北角,穿入皇宫,又从皇宫东面穿出,向北拐入“艮岳”(“艮岳”是大宋皇帝赵佶在内城东北部,修建的皇家园林。)、景华苑,再往西,又沿着内城外侧,绕过景龙门外侧,再汇入内城外的护城河。

    中间的汴河是开封城内最重要的一条河。

    汴河穿过外城、内城,皇城南边的御街,横贯整个开封城的中南部,往西连接到黄河,往东南,汇入泗水,再经泗水,进入淮河,与大运河连接,最终连接到长江。

    汴河是开封城内最主要的一条水道,承运了绝大部分供应大宋朝廷的粮食(漕粮),占全国总运力的80以上。

    虽然汴河如此重要,可这条河流却有两个极大的负面问题。

    第一个,就是汴河的水太浅了。尤其是从开封城往西,连接到黄河的这一段河道。许多河段只有不足七尺深,河面宽不过四丈。

    这对于船的载重量是个巨大的限制。在汴河中运送漕粮的船也很难借助水力航行,许多时候只能全凭纤夫拉船。但是,而大宋朝廷却从没想过,要拓宽、加深汴河,却只在运河两侧都设有专门的纤道,禁止人们占用。

    这其中的因素,除了统治者的因素,还跟开封城周围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有关,特别是黄河的频繁决堤,河道的逐渐南移。

    随着时间的发展,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黄河携带的泥沙量明显地在河道内堆积。

    自从唐朝后期以来,黄河就不断泛滥,决堤,向南变道,渐渐地逼近开封。

    黄河每次决堤,开封城附近繁密的水道,就成为了黄河泄洪的最佳渠道。

    而开封城的运河中的泥沙逐渐淤积,导致河流水浅,无法支撑大型船只的航行。以至于,这些运河的某些河段几乎等同于废弃。这给开封城的河道运输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大宋朝廷却对这种自然灾害不闻不问,对黄河的管理更是疏忽和懈怠,任其放任自流。

    还有汴河上的桥梁,也是个麻烦的事。

    汴河从开封城的外城东南方向,七里外的地方,经过城墙的东西两个水门,再穿城而过,一共有十三座桥梁。但其中,只有三座桥是可以通船的虹桥,其余的是座桥都是平桥,桥洞非常低,限制了许多大船的通行。

    虹桥,是一种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桥洞的拱桥。如其名,虹桥像一座彩虹一般,飞架在河道两岸,而且,其桥面也是拱起的。比如,著名的赵州桥就是一座虹桥。

    因此,虹桥相对可以通行更大的船只。

    但虹桥的拱高,往往取决于河面的宽度。而汴河上的虹桥,其拱高最多只有四丈,只能允许不大的漕船通过。赵州桥的拱高也只有两丈三尺多点。

    汴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枯水期。

    这个问题更严重。由于汴河连接着黄河,而到了冬季,黄河会结冰,汴河就失去了水源,失去作为运河的作用。这种情况,反应在民生上就是,秋天之前,整个开封城就开始储备过冬的物资。

    开封城不仅仅是大宋的京师,更是连接全大宋的水运交通枢纽,自然会成为全大宋的商品集散地和转运枢纽。

    每天。

    运进开封城的活猪羊有上万头,送入开封城的生鱼也有数万担。

    在开封城里,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综合性市场,售卖各种杂货,应有尽有。也有很多专门性的市场,如专门贩卖水产海鲜的鱼市,专门卖肉的肉行,汇聚了各色水果的果市等,这些市场已经形成了区域集群的效应。

    甚至,连大相国寺这种佛门之地,都会定期开设交易市场。

    在这里,什么样的商品都是应有尽有。从女子用的洗面水,到病人的煎点汤药,从各种珍奇异兽,到宠物、牲畜的饲料。

    一句话,在开封,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

    在开封城里,皇室、贵族、官僚等就占据了全城人口的两成左右,再加上从全国云集而来的富商等有钱人,造就了开封城内旺盛的购买力。

    开封人还喜欢夜游。大量的市场、游玩场所,就不分昼夜,通宵达旦,一年四季,不避风雪寒暑地营业。这些场所,时时刻刻也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这使开封变成了一个不夜之城。

    开封城里的人口太多,导致居宅占地比较小,只好往高层发展。多数民宅都是两层楼房式的建筑。那些商业店铺更是如此,至少三层楼,高的甚至能有四五层。

    开封城的建筑如此密集,建筑物又向高层发展,也造就了开封城内的救火机构发展的非常完备。

    为了观察、警戒目视范围内的火灾情况,城里每隔几百步,就有一个望火亭。

    望火亭是一种高层的塔楼,有各种救火设备,里面有专门的救火人员据驻在此。救火人员均由士兵组成。全城每时每刻,都有几千个救火士兵同时在岗。士兵在望火亭上巡视,如有发现火情,则立即敲响铜锣示意,组织救火。

    开封城内的绿化植被措施也做的非常好。开封城的人们对城市的绿化也是从后周时候开始的。到现在,皇城外还建了皇家园林,园林里的繁华和奢侈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外城的建筑很密集。一般是居住区为主,也散落着小型的商业区。许多达官显贵、王公贵族都在外城区安家,因为内城的地产、房价太贵了。

    开封城不仅为大宋的行政中心,还是其经济、教育、文化、娱乐、手工业中心。

    除了太学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官学和私学,这些学堂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教授武术、医学、律法、歌舞、手工等专业性的科目。

    开封城里,共有各种宗教的几百座不同的庙宇,其宗教人士更是上万人。

    大宋宽容的士大夫政治模式,和开放的民俗生活,能包容各种宗教,除了那些想着谋反的。

    在开封城里,充满了异国人士,甚至还有不远万里而来的大食人。

    虽然,大宋不像大唐那样,万邦来朝。到开封城的异国人士,以从商的居多。唐朝时,到长安往来的异国人士是政商都有。但是,开封的繁华程度,能甩开大唐的长安十万八千里。

    汴河大道在内城的这段路,尤其是天汉桥东西两侧,就是开封城中夜市最繁华的地段。

    沿着汴河两岸和汴河大道分布着众多歌楼,堪称夜夜笙歌。

    著名的“州桥夜市”就在这里。

    州桥,是指汴河上的天汉桥。

    天汉桥的桥面宽约十丈,总长约七丈,是一座镌刻精美、构造坚固的石砌平桥。

    天汉桥初建于唐朝,位于当时汴州城南城门外的通济渠上,当时名为&34;汴州桥&34;。五代称其为&34;汴桥&34;,大宋时改名为&34;天汉桥&34;,也称&34;州桥&34;。

    大宋定都开封城之后。

    天汉桥往北,直通大宋皇宫的宣德门。往南,依次通过内城的朱雀门,外城的龙津桥,直通外城的南熏门。天汉桥东北边是大相国寺,西北边是都亭驿。

    连接皇宫和南城门的南北御道与横贯城市的汴河交汇处的水陆交通枢纽。

    天汉桥也是汴河上十三座桥中,最壮观的一座桥。桥上的石梁石榫楯栏,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着青石柱。桥两岸也是石头砌成的石壁河堤。

    与东边的相国寺桥一样,天汉桥不通大型的舟船。

    白天,汴河大道、州桥上人来人往,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晚上,天汉桥两侧就是更是十分热闹、繁华的夜市。

    尤其是,每当月圆之夜,晴空月正时,登桥观月的人群,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人们俯瞰河面,银月波泛泛,皎月沉底。自州桥南眺,店铺、酒楼繁荣,灯火灿烂,笙歌连成一片。汴河两岸,宛若繁星。故被誉为“州桥明月”。

    天汉桥两旁的夜市,更是叫卖不绝。往往是,三更夜市还未散,五更早市又复开张。可谓是通宵不绝,全天周而复始,全年如一日。

    夜市上各种杂嚼,如:旋煎羊、白肠、灌肠、鲊脯、冻鱼头、姜豉子、红丝水晶脍、煎肝、蛤蜊、螃蟹、糍糕、团子、盐豉汤、批切羊头、辣饺子等应有尽有,并且价格也不贵。

    【注:“杂嚼”,是带有地方特色,或个人手艺特色的零食等食品。】

    老字号的梅家熟食的烧鹅、卤鸭、酱鸡、腊兔等。京师鹿家的鳝鱼包子、鸡皮、腰肾、肚肺、肥肠、鸡碎等。

    要想吃野味,还有各色品种繁多,新鲜稀奇的飞禽肉、鹿肉脯、野獾肉、野狐肉、野鸭肉等等。

    整个开封城内,像“州桥夜市”、“土市子”这样的繁华夜市,还有从外城北门,新封丘门内,到皇城的西门,这几处。

    其他大大小小的十余处的夜市,规模虽不如这几处庞大,却也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处处人语喧哗,兴隆爆满。

    开封城繁荣兴旺达到鼎盛时,人口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左右,比同期欧洲那些大都市的人口多出几十倍,是当今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

    而号称“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城,与开封城相比,顶多算开封城周边的一个穷山村。

    不过,经历熙丰变法折腾后的开封城,比起仁宗时期的繁华程度,大有不如。到了当朝皇帝赵佶在任时期,开封城的发展势头,更是还不如哲宗时期。

    现在,整个开封城内的区域划分为八个厢,一百二十个坊,有一百三十来万的人口。

    大宋朝廷对运河河道的侵占,也是导致开封城衰落的重要因素。其中最有名的侵占就是“花石纲”的运输。

    大宋和平已久,骄奢淫逸之风,逐渐兴起。“花石纲”就是为了当朝皇帝赵佶为了修建皇家园林“艮岳”,而从全国各地往开封运送奇异的石头。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现在的开封城就是一个稍微瘦了一点点的巨鲸,依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