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拿到入场券
经过吵吵嚷嚷的三天报名时间,最后共有一万一千多人成功报了名,赵鸿义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所以考生们等了将近十天,才等来考试开始。
就这样,赵鸿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进入了考场,打算放手一搏。
由于参加录遗考试的考生水平大多比较低——否则的话早就在科试的时候拿到入场券了,所以录遗考试本身也十分随意,考题是大宗师临时翻书决定的,按惯例仍旧是两道四书题,试卷也不用糊名。
不过其他的程序都是按正常考试的步骤来走的,也可以算是乡试前对考场工作人员的一次预演了。
而考官除了大宗师以外,还请了一些府州县学的教官帮忙阅卷,毕竟考试人数众多,工作量很大,只靠大宗师一人是根本看不过来那么多试卷的。那些教官帮忙将试卷筛选一遍之后,留下的都是比较有水平的文章才会推荐给大宗师。
所以录遗考试之后批阅考卷的速度也快得惊人,许多人的考卷只看了个开头就会被扔到一边,而不少滥竽充数的人甚至连考题都理解错误,自然也不可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
众位阅卷官在饱受了无数狗屁不通的文章摧残后,在一万多份试卷中,最后只选出了几十份推荐到大宗师的案头。
而考完试的赵鸿义十分轻松,还到本县士子聚集的客栈拜访了汪立诚,又在汪立诚的引见下认识了一些已经拿到乡试入场券的本县优秀生员。
五天后,录遗考试发榜。赵鸿义非要拉着苏惟钧和汪立诚去看榜,声称要沾沾二人的喜气,二人只得无奈地跟着去了。
最后的结果十分令人满意,赵鸿义在录取榜单上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这次录遗考试总共录取了三十三人,录取率不到千分之三。
能成为这么多人中间的佼佼者,赵鸿义十分惊喜,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即就要拉着两人去喝酒庆祝,不过最后还是被二人拦住了,毕竟还有半个月就要乡试了,这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
兴奋的赵鸿义在两人的劝说之下很快就平静下来,他现在只是拿到了入场券而已,相当于有些东西失而复得,虽然值得高兴,但最重要的事情还在后头。
于是他很快又投入了乡试的准备中,不但要时常练笔保持写作水平,还要调整作息和饮食规律,尽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迎接考试的到来。
又一日,苏惟钧和赵鸿义应汪立诚邀请去参加一个文会。
这种文会通常由考生们自发组织,文会内容通常是交流一下写文章心得,讨论一下考试可能出现的题目,八卦一下与考试有关的各种传闻等等。
在乡试举行在即,大批考生云集南京,满城之乎者也的情况下,这样的文会当然也是非常多的,堪称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
而考生们通常也乐意参加,原因很简单,一是能拓展些人脉,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二是能交流心得,提升自己的水平;三是能探听一下消息,或许对自己参加乡试有帮助。
这次赵鸿义等人参加的文会是由一些松江府士子召集的,为首的竟然是与赵鸿义同案进学的府城人廖文瀚。
去年廖文瀚连夺县试、府试两次案首,到了院试眼看就要刷出小三元的成就了,没想到被上海县的吴斐然截了胡,抢走了院试的案首。
廖文瀚自然是十分不服气,不过考试成绩已定,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这次来南京参加乡试,廖文瀚正打算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夺回自己的“文名”,于是便联络了一些府城士子召集了这次文会,一来联络一下士子们之间的感情,二来讨论一下乡试的文风变化,三来也是想借这次文会多结交一下各地优秀人才,刷一下自家的声望。
赵鸿义等人来到秦淮河畔一家名为飞云楼的酒楼,酒楼的一楼大堂今天已经被廖文瀚包了下来,专用于这次文会。此时酒楼里已经坐了七八桌客人,都在那里喝茶谈笑,这些人大多是松江府来参加乡试的生员。
此时廖文瀚正站在酒楼门口迎接宾客,赵鸿义等人与廖文瀚见礼之后,便被他引了进去,与大堂内的在座众人一一引见了一番。
赵鸿义几人一路寒暄了过去,见人便打躬作揖,道一声久仰之类的,不过这些人里熟悉的并不多,很多都只是一面之缘,大部分之前甚至没见过。
过了一会,人来得差不多了,廖文瀚便吩咐店家上酒菜。
酒过三巡后,大堂内气氛渐渐活跃了起来,说话声也大了许多,众人都在高谈阔论,当然谈论的内容三句不离本次乡试。
一个姓邵的士子道:“在下听说本次乡试的主副考官已经于今日进城,并且入驻贡院了。”
“哦?不知是哪两位大人?”众人十分感兴趣,纷纷追问道。
“听说主考官是一位姓冯的翰林侍读,副主考是一位姓秦的翰林侍讲。”那消息灵通的邵秀才道。
“我也听说了,各位同考官就在这两日抵达金陵。”一个考生道。
“可惜我们不认识那些考官,就算是想揣摩一下文风也做不到啊!”有人感叹道。
“朝廷不就是防着这一手,所以才从京中派人过来做主考的么?”另一个道。
原来乡试主、副、同这三类考官都是由各地布政司和按察司会同巡按御史在本省教官中推举,而这些教官本身职位低微,大都是八九品小官,对主持本省行政、监察事务的大佬们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而这种由地方推举考官的模式也滋生了科举考试中的腐败问题,考生们的意见变得越来越大,不断有人建议由朝廷派遣京官到各省主考乡试。
于是后来便改由礼部选派进士出身的京官往各地主考,其中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四个读书人较多的省由翰林编修、检讨主考,其他各省则由六科给事中和礼部主事来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