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累计时间 >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组成

    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主要差别:

    1 土壤空气中的 co 2 含量高于大气 ;

    2 土壤空气中的 o 2 含量低于大气 ;

    3 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二、土壤空气含量

    水分和空气均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空气存在于未被水所占据的孔隙内,因此土壤空气含量可由土壤总孔度减去水占孔

    隙而得到,即:

    土壤空气含量(容积百分率) = 总孔度 - 水分含量(容积百分率)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1 土壤空气与根系

    植物根系生长发育要求的氧气来自土壤,若土壤空气中 o 2 的含量小于 9 %或 10 %,根系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o 2

    含量低至 5 %以下时,绝大多数作物根系停止发育。 o 2 与 co 2 在土壤空气中互为消长, o 2 含量减少意味着 co

    2 增多,当 co 2 含量大于 1 %时,根系发育缓慢,至 5 ~ 20 %,则为致死的含量。土壤空气中的还原性气体,

    也可使根系受害,如 h 2 s 使水稻产生黑根,导致吸收水肥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2 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

    植物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所需氧气主要由土壤空气提供,缺氧时,葡萄糖酒精发酵,产生酒精,会使种子受害。

    3 土壤空气与微生物活动

    土壤空气影响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有机质转化。通气良好有利于有机质矿质化,为作物生长提供速效养分。根系吸

    收养分,也需要通气良好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4 土壤空气状况与作物抗病性

    植物感病后,呼吸作用加强,以保持细胞内较高的氧化水平,对病菌分泌的酶和毒素有破坏作用;呼吸提供能量和中

    间产物,以利于植物形成某些隔离区阻止病斑扩大;伤口呼吸显著增强,有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四、土壤空气与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关系

    大气中痕量温室气体( co 2 、 ch 4 、 n 2 o 、氯氟烃化合物)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土壤是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土壤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因此说土壤是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源。

    土壤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和消耗,称为汇。

    五、土壤空气的运动

    1 土壤空气的对流

    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体流动,也称质流。对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压力梯度的产生:

    气压变化、温度梯度、土壤表层风力、降水或灌溉等。

    土壤对流公式: q v =-(k/ η ) ▽ p

    q v — 空气的容积对流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空气容积);

    k— 通气孔隙通气率; η — 土壤空气的粘度;

    p— 土壤空气压力的三维(向)梯度;

    负号表示方向。

    从公式可见空气对流量随土壤透气率和气压梯度增加而增大。

    2 土壤空气的扩散

    在大气和土壤之间 co 2 和 o 2 浓度的不同形成分压梯度,驱使土壤从大气中吸收 o 2 ,同时排出 co 2 的气体扩

    散作用,称为土壤呼吸。是土壤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机制。

    土壤中 co 2 和 o 2 的扩散过程分气相、液相两部分。

    气相扩散:通过充气孔隙扩散保持着大气和土壤间的气体交流作用

    液相扩散:通过不同厚度水膜的扩散

    两种扩散都可以用费克( fick )定律表示:

    q d = - ddc/dx

    式中:

    qd— 扩散通量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质量 ) ; dc/dx— 浓度梯度;

    d— 在该介质中扩散系数 ( 其量纲为面积 / 时间 )

    从公式可见,气体扩散通量 ( qd) 与其扩散系数 ( d) 和浓度梯度 ( dc/dx) 或分压梯度 ( dp/dx) 成正比。

    浓度梯度是不易控制因素,所以只有调整扩散系数 d 来控制气体扩散通量。

    扩散系数 d 值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性质,主要取决于通气孔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质地、结构、松紧程度、土壤含水

    量等 ) 。

    d=d 0 ·s·l/le

    式中:

    d 0 — 自由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s— 未被水分占据的孔隙度; l— 土层厚度;

    le— 气体分子扩散通过的实际长度。 l/le 和 s 的值都小于 1 。

    结构良好的土壤中,气体在团聚体间的大孔隙间扩散,而团聚体内的小孔隙则较长时间保持或接近水饱和状态,限制

    团聚体内部的通气性状。所以紧实的大团块,即使周围大孔隙通气良好,在团块内部仍可能是缺氧的。所以通气良好

    的旱地也会有厌气性的微环境。

    六、土壤通气指标

    1 土壤孔隙度

    总孔隙度 50 ~ 55 或 60 ,其中通气孔度要求 8 ~ 10 ,最好 15 ~ 20 。这样可以使土壤有一定保水能

    力又可透水通气。

    2 土壤呼吸强度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 co 2 数量。

    土壤呼吸强度不仅可作为土壤通气指标,而且是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

    3 土壤透水性

    水田土壤适当的透水性可反映土壤透水通气状况。

    4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第二节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来源( p122 )

    1 太阳辐射能;

    2 生物热;

    3 地热

    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

    三、土壤热量平衡

    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 cp ):指单位重量土壤温度升高 1 度所需的热量(卡 / 克 · 度)。

    容积热量( cv ):指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升高 1 度所需的热量(卡 / 立方厘米 · 度)。

    cv=cp x土壤容重

    二、土壤导热率

    单位厚度( 1cm )土层,温差 1 °c,每秒经单位断面( 1cm 2 )通过的热量卡数,称导热率 λ。

    水的导热率远大于空气导热率,当土壤含水量低时,由于空气导热率很小,因此土壤导热率小,特别是疏松孔隙多因

    而空气多的土壤,导热率小。若含水量低但土壤紧实,热量可通过土粒 ( 矿物质 ) 传导,导热率则较大。

    第四节 土壤温度

    一、土壤温度年变化

    升温阶段,一般为 1 月至 7 月, 7 月达最高;

    降温阶段,一般是为 7 月至次年 1 月, 1 月达最低。

    土层愈深,最高温和最低温达到的时间落后于表层土壤,称为 “ 时滞 ” 。温度的变幅也随土层深度而缩小,至 5 ~

    20 米深处,土温年变幅消失。

    在升温阶段,表土温度高,底土温度低,热量由表土向底土传导;降温阶段则相反。

    二、土温日变化

    土表温度最高值出现在 13 ~ 14 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之前。

    土温日变幅以表土最大,至 40 ~ 100cm 深处变化幅度小甚至消失。

    三、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

    1 纬度

    纬度影响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 随纬度由低到高,自南而北土壤表面接受的辐射强度减弱,土温由高到低。

    2 坡向

    北半球以南坡接受太阳辐射最多,东南坡、西南坡次之,东坡、西坡、东北坡、西北又依次递减,北坡最低。

    3 坡度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30 ~ 60 0 )的南向坡,随着坡度增加,接受太阳辐射增加。

    4 土壤因素

    影响土温变化的土壤因素,包括土壤颜色、土壤湿度、地表状态及土壤水汽含量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