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连作第章 作物的茬口特性与合理轮作
第一节 连作
连作与轮作相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生产上把连作也称为重茬。
一、连作障碍分析
作物多年连作使得土壤营养物质偏耗、理化性状恶化,土壤的供肥能力降低, 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质累积,农田生态系统失衡,病虫草害加重,连作障碍日益突出。
1、 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同种作物连年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上,由于作物的吸肥特性决定了该作物吸收矿质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对其中少数元素有特殊的偏好,吸收量大,而对另外一些元素则吸收量小,年年种植该种作物,势必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的严重匮乏,造成土壤中养分比例的失调,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
2、连作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恶化
某些作物连作或复种连作,会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
3、连作导致土壤水分大量消耗
土壤水分含量是土壤肥力因素的重要因子,某些作物吸收水量大,连作易造成土壤水分这一生态因子的恶化, 导致水分不足而减产。
4、连作导致有毒物质积累
植物在正常的生长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向周围环境特别是土壤中分泌特有的化学物质(次生代谢物质),并因此而产生自毒作用,这些分泌物在土壤中积聚,对同种植物会产生毒害作用,即植物的化感自毒作用。
5、连作导致病虫草害加重
病虫害的蔓延加剧是连作减产的另一个因素。农田杂草危害作物,主要是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空间,恶化生态环境,在与作物共生期间更为突出。作物连作栽培时,伴生性杂草和寄生性杂草对作物的危害累加效应突出,产量锐减,品质下降。
6、连作导致土壤供肥能力降低
连作时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比例失调,土壤酶活性下降,降低了土壤的供肥能力,致使作物减产。
二、连作弊端的消除途径
1、物理技术
可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2、化学技术
一些因病虫草害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等生物因素造成的连作障碍,可以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技术予以缓解。
3、生物技术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生物学特性不同,抗病虫品种比感病虫品种连作受害轻。选用高产抗病虫耐瘠薄高产品种进行有计划的轮换便可有效地避免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不同品种的需肥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品种轮换有利于维护土壤养分的平衡。凡是有利于控制病虫蔓延和杂草滋生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都可缓解连作的危害。实行水旱轮作,改善农田生境,可降低连作危害程度,延长连作年限。
五、连作的应用
在低投入的传统农业阶段,长期连作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连作导致土壤营养物质的偏耗、物理性状恶化、水分大量消耗、有毒物质积累、病虫草害加重,所以人们往往把连作视为一种必定要产生不利影响并降低农作物产量的种植方式。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社会需要量大,不实行连作便满足不了全社会对一些农产品的需求。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不可避免地出现最适宜作物的连作栽培。此外,有些地方因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只能种植某种作物,必须实行这种作物的多年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一些不耐连作的经济作物,由于经济效益高,其种植相隔年限由原来的“四年两头种”变为“两年一一种”“一年一种”。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我国连作的主要模式与分布地区如下:
小麦连作制: 春小麦连作制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冬小麦连作制主要分布在北方无灌溉的冬麦区。
棉花连作制: 棉花连作制主要分布在新疆棉区。
玉米水稻连作制: 玉米水稻连作制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
烟草连作制: 烟草连作制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的烟田。
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在设施栽培中,一些不耐连作的经济作物,由于经济效益高,轮作换茬年限缩短,最终导致连作。
第二节 作物的茬口特性与合理轮作
一、茬口特性
茬口特性是在作物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茬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也指作物种植及收获后的土壤,由于作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相应的人工栽培管理措施给后茬留下的种种影响。
前茬是生产中上一年或上一季种植的作物,也称为前作。
后茬是生产中下一年或下一季种植的作物,也称为后作。
重茬指在同一田块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
倒茬又称为换茬,指后茬种植与前茬不同的作物。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状、病虫草害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根据不同作物的茬口特性,选择合适的作物形成适宜的轮作顺序,就形成了特定的轮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