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决定
【有共识者,一点就透。无共鸣者,哪怕共枕,也终是同床异梦。】
那次事件后,唐淇不顾丈夫一家人的阻拦,毅然决然地带星星去医院检查。
突出的语言障碍、明显的刻板行为、间歇性的情绪问题,这些症状都指向一种疾病。其实,唐淇心中已经有了猜测。
然而,在确诊为孤独症,且不算轻度的那一刻,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从相亲、结婚、怀孕、生子,到母乳喂养、复工后天天挤奶背奶、看着他一天天长大,过往几年的经历,历历在目,沉重、疲惫到让她觉得好似过了一生。结果,还没陪他更好地长大、去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得到了这样的一纸宣判。她将自己关在屋里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也不与任何人交流,眼泪流了干,干了再流,混沌得不知黑夜与白昼。
再次走出屋时,唐淇做了决定。辞职、居家,全心全意带孩子,不再假以公婆之手。丈夫极力反对,认为刚评完副主任医师的她,简直是在自毁前程;公婆也非常不开心,认为唐淇是看不上他们带娃。但这一次,唐淇打定主意,绝不退让。她已经为耽误星星的病情而自责、后悔,不可能再逃避了。
星星四岁,唐淇成为全职妈妈。细心照顾常起居,通过医院、机构做康复治疗,退出人多的公立园,转入人少的私立幼儿园,经常两天上学、三天请假,间歇性尝试融入集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她只好安慰自己说“没有进一步恶化,便是最好的效果”。
唐淇竭尽所能,想走进儿子的世界,却终究游离在外。不过,为母则刚。无论遇到多少打击,经历多少失败,改善效果有多缓慢,她都乐观依旧。相由心生,唐淇没有把自己活得苦大仇深、一脸悲壮,却把自己变得更加冷静、通透、温柔,且处变不惊。
至此,田义恍然大悟,为何第一次见唐淇时,会从她身上看到故事感,却怎么也想不到,会是如此悲催无奈故事的原因。只因所有的经历,都会在人身上得以沉淀和体现,但选择如何面对,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因人而异。
近两年的事,唐淇只用了“家庭结构变化”六个字概述,接着,便详细介绍了星星幼升小的情况。
跟小花家的经历相似,唐淇也带星星尝试过幼小衔接班,咨询过不少普通学校,可得到的都是否定答案。她也曾遗憾,却选择面对现实,并在能掌控的现实中为星星选一条最佳的路。于是,凭着一纸“多重性精神障碍,自闭症倾向”的诊断书,她给孩子报名了健宁学校。
上个月学校测评,星星的情况虽算不上好,但也不是最差的。毕竟这两年,在唐淇的悉心教导下,星星虽然语言功能改善不明显,但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也能听懂一些指令,只不过能否按指令做,答案非常随机。不受刺激的时候,非常安静,存在感极弱,且完全不具攻击性,绝不会成为班上的“捣乱分子”。但一受到刺激,就像刚才,情况失控往往就是瞬间,会伴随明显的自残自伤行为。
讲到这里,田义了然地点点头,对于星星,以及他的家庭,他基本都清楚了。最后,只剩一点疑惑想要确认。
“对了,那星星爸爸……”
“田老师,认识你两个月了,我好像忘了告诉你,我是单亲妈妈!”唐淇平静地说,甚至还有一丝淡淡的微笑。
田义瞪大双眼,好像以前的一些情况,都能解释通了。大量时间需要照顾儿子,连两天外出拓展团建都无法参加。相识以来,听她谈过孩子,却从没提到过孩子爸爸。再加上她清冷淡然的性格,绝不可能见谁跟谁说自己是单身。单亲妈妈,这样的答案,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原来,这就是“家庭结构变化”的内核涵意。
“那星星爸爸,现在还会参与孩子抚养么?”
“不会。”唐淇斩钉截铁地回道。
见田义仍有所疑惑,她又多说了一些。她知道,一次性说清楚,对师、生、家长三方都好。
“星星爸爸叫王赟,取这名,是家里希望他能文能武又有钱,就如同他给星星取名王天聪,是希望孩子天生聪慧。然而,事实与他的期望落差过大。讲真,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外科大夫。可每天都在说服病人接受现状的他,却接受不了儿子的病。对于星星,他不懂照顾,还施以冷暴力,并选择逃避,也就是所谓的眼不见为净。当价值观有了严重偏差,分开是对彼此,尤其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所以这两年,都是我和我母亲在照顾星星。以后孩子的事情,学校联系我和我妈妈都可以,谢谢!”
唐淇平淡客观的叙述,不带太多感情色彩。但田义听完,却对王赟没什么好印象。云淡风轻的背后,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豁达的乐观做支撑,这也许是天生,也许是百折无奈后的不挠,总之,都让田义对唐淇的佩服又多了几分。
同样是单亲妈妈,唐淇和壮壮妈妈相比,气度、风度、见识和意识都差别很大。但是,田义清楚,这无可厚非,也本不该拿她俩进行比较,毕竟她们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已竭尽全力。
不过,眼下是家访。作为班主任,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但是过于私密的东西,也不宜追问。田义简单在笔记本上写下关键词,便合上本子,点头应下。
“好,明白了。”
紧接着,还是家访的几个固定动作,发书包学具,讲开学要求,询问有无困难,表达家校共建的美好愿望。
听完后,唐淇忍不住抿嘴一笑。唐淇的笑容很放松,田义却莫名紧张起来。
“怎么了?我有讲错?”
“不好意思,别无它意,就是觉得田老师变化太大了。刚才那么多的介绍,您背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