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壮志难酬(二)
就在朝堂上议论纷纷之时,一封红翎急信突然传到了皇帝手中。
“什么!皇叔!”
桓熙接过信件看了一眼而后就被心中所言震惊到双手颤抖,手中的信纸也飘落在地。
桓玄赶忙俯身捡起,瞄了一眼内容,瞬间痛哭流涕,
“父亲啊!您我不相信!”
桓熙紧接着大袖一挥道:“退朝!有事明日再议。”
不一会儿大殿之中,就只剩下桓玄,王国宝还有坐在御座上的皇帝桓熙。
王国宝虽然大概猜出了什么,但还是装模作样地问道:“陛下,相国。到底出什么事了?”
桓熙看了一眼痛哭流涕的桓玄,转头对王国宝道:“江州来信,大将军桓伊去世了。”
“什么?”王国宝惊讶道:“这可如何是好呀?桓大将军可是我朝的擎天之柱啊。”
桓熙也不由感慨道:“是啊,这一个月是怎么了?朝廷几位老臣接连去世,难道是我这皇帝得罪了上天吗?”
“这和陛下有什么关系?各位老臣征战一声,如今也该歇歇了。”王国宝赶紧接话道。
桓玄也终于收拾住悲伤,抬头看向桓熙道:“是啊,这跟陛下没关系。我父亲这两年身体本来就不太好。”
“桓大将军一去,相国必然要回乡守孝,朝中没了您,谁还能压制谢玄呢?”王国宝担心道。
桓熙闻言否定道:“这又何妨,哪怕我回乡守孝,西府军不也一样掌握在桓氏手里?
没了西府军配合,朝中还有各大世家掣肘,他谢玄哪里能一力推动北伐呢?”
“圣明无过陛下。”王国宝一记马屁再次奉上。
“陛下,还是夺情吧。我父亲这一去,朝中必然再次混乱,我在建康还能继续帮着陛下一些。”桓玄突然开口道。
桓熙和王国宝闻言同时一愣。
夺情,也叫夺情起复。是一项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
丁忧制度源于汉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之为“丁忧”。
而丁忧的官员可以由皇帝下旨夺情,意思就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辞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桓熙看着桓玄迟疑道:“敬道,这合适吗?皇叔去世,你总要还乡临棺一恸吧。”
“陛下,还是国事为先,想必我父亲也更在意桓氏天下。”桓玄摇头道。
王国宝慢慢后退一步,在桓玄背后拼命给皇帝使眼色。
桓熙收到信号,犹豫一下道:“敬道,你不是征战沙场的将军,文臣夺情不是件好事,对你名誉损伤太大。”
桓玄闻言立刻抱拳道:“陛下,为了桓氏天下,臣弟不怕毁誉。”
这下桓熙也起了点疑心,考虑半天还是道:“朕考虑一下,文臣夺情之事古来少见。你先回去吧。”
“这”桓玄见皇帝没答应,只好拱手道:“那臣弟告退。”
等桓玄彻底离开大殿,桓熙看向王国宝教训道:“王爱卿,刚才你是什么意思?没有一点大臣该有的稳重。”
王国宝赶紧躬身道:“陛下,臣刚才有些鲁莽了。但实在害怕陛下下旨夺情啊。”
“这是为何?”桓熙好奇道:“朕没有立刻答应他,完全是为了敬道的名誉考虑。一个相国,不能承担不孝子这个称呼。哪怕夺情,也算不孝啊。”
王国宝对桓熙道:“陛下爱护幼弟的拳拳之心,臣自然是明白的。可陛下有没有想过,尚书令大人乃是皇室血亲啊,
如今大将军去世,尚书令大人必然要接手西府大军,还是应该让他进一下孝道的。”
虽然王国宝一番话说的不着四六,但桓熙一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桓玄这又是中央最高官,又是西府大将军掌握军权,这家伙要比谢安更加危险,因为他是皇室血亲,理论上也是有继承权的,
特别是桓熙还没有儿子,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桓玄立刻上位登基也没问题。
想到这里,桓熙点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自皇叔出京镇守江陵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
不说尚书令,就是我也应该尽尽孝道,就让他带我去一下吧,国事暂且搁下,由爱卿先处置一段时间吧。”
王国宝闻言大呼万岁:“陛下圣明,侍亲至孝,真乃国朝之大幸啊。”
上午两人在大殿上的言语,下午就传入了桓玄耳中。
“王国宝,当初怎么会让这条养不熟的白眼狼上来了呢?”桓玄在府中恨恨道。
国朝制度,官员在知道父母去世的消息之后,必须马上上书,报请辞官丁忧。
所以桓玄也没办法,第二日朝会之上,将自己的奏章递上。
桓熙也没有谈起夺情一事,只是叮嘱桓玄回到江州之后,要他替自己在皇叔面前致歉。
奏章当堂批复,桓玄也不敢耽误时间,立刻就从皇宫离去,直奔西明门石头津,乘船回乡。
桓玄一去,朝堂上议论纷纷。
王国宝出列道:“陛下,昨天未曾议定之事,还请陛下裁断。”
桓熙闻言道:“昨天只是三种意见,一则撤军,二则北伐,三则原地戍卫。各位爱卿有什么意见啊?”
秉承着谢氏支持的自己就要反对,吏部尚书虞亮率先开口道:“陛下,臣赞成撤军。”
陆明政出列道:“陛下,此时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千载难逢啊,臣认为应该继续北伐。”
“北伐?拿什么伐?国库里已经能跑耗子了。”
“如此良机,应该苦一苦百姓,北方汉民期盼王师百年了。”
“期盼个屁,留在北方的汉人都是叛徒,这些年多少胡人军队里面都是操着汉话的关中人,王猛,韦谦哪个不是关中豪族?”
“哼,要不是你们早早逃来江南,占据高位,还把后来的世家叫做伧荒,人家会效忠胡人?”
见大殿上吵作一团,桓熙只好让殿中御史维持纪律。
“既然北伐与撤军两种意见都差不多,那就原地卫戍吧。”
眼见北伐难成,谢玄只好退而求其次,赞成了桓氏就地卫戍的意见。
“等一下,陛下,臣还有事要奏。”王国宝再次出列道。
“爱卿请讲。”
王国宝看向谢玄,面带忧心道:
“臣觉得谢将军多年征伐,想必依然疲累,请陛下将谢将军调回淮阴吧。让谢将军休息一段时间,养精蓄锐以待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