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掌灯夜读
2006年3月12日 星期日
我和宋清婉从省图书馆回来以后,我就开始读自己精心挑选的其中一本书
我把书放在左手边,右手这边放一本小笔记本我习惯一边看书,一边把觉得好的部分摘抄下来,偶尔还会写一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读书收获和读书心得
不知不觉,已是凌晨1点钟不知道宋清婉是不是也还在看书毕竟星期天不用上课
想到白天还能看一整天的书,而且都是自己喜欢的,我伸了伸懒腰,振作起精神,开始看第二本
突然隐约觉察出肚子有些饿了,我看了一眼书封上的文字和图案,翻开目录看了起来,为了提前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
看完目录我就开始看序章
此时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
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同学特别拼命,恨不得上半学期,就把六年级整年的书看完,题做完,常常是很早就到教室,中午也不午休的
那时候学校规定所有学生中午必须午休,有的同学就这样:表面上趴在桌子上在午休,实际上是换了个姿势看书
班主任看不下去了,周五开班会时,班主任在会上苦口婆心的劝大家不要太拼命,要注意休息
班主任说:“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中午眯个半个小时,然后再做题,效率更高,要是你们怕时间浪费了的话,眯个十五分钟左右嘛”
班主任说着,言语中已经是退一步的在劝导,希望同学们能注意自己的身体,注意休息他像是在跟同学们商量,又或者是试图以理服人
我把班主任说的话记录了下来:“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小学时候的我并没有这么拼命过顶多就是会在课间休息时,提前预习下节课的上课内容,平时该玩还是玩,而且我从未觉得小学升初中会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
但是此刻,却是有点要拼命的架势了想到班主任说的“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我决定休息一会儿,煮碗面吃
平时都是爸爸给我们煮吃的,我们几个负责轮流洗碗所以虽然已经上初中了,但是下面却是头一回我学着学校食堂阿姨平时下面的样子,先把锅里放了水,然后水烧开,下入面条,搅拌均匀,撒盐,等五分钟
面煮好了,我狼吞虎咽吃起来,要不是因为想快点吃完去看书,这面我可能会吞不下去,由于第一次下面没有经验,不敢下狠手,所以盐放得很少,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味道
吃完面,我把碗筷放在水龙头一冲洗,再往碗柜里一放,然后回到小房间开始继续看书
这是一本关于王羲之生平的书
开篇曰:
“书圣”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幼年师从卫夫人学书,后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创造了妍美遒劲的今体。他将创作时所想所悟,领悟出来的书法秘诀,著成《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记白云先生书诀》等书论数篇,成为历代书法家的“传家之宝”。
紧接着,是一个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时期显赫的政治家族-琅琊王氏, 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不足。于是其遍学众碑,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看到这段,我大概明白了我喜欢王羲之书法的原因,原来是他创造了草书,在他之前,那时候的古代,大家应该都是写的行书吧
之前听大舅舅说他上小学是从正楷开始练习,然后才能写行楷,那古代的小孩,是从什么字体开始练习的呢
我这样想着,觉得越来越有意思
我打算让宋清婉也看看这本书,还有就是,下个月去省图书馆还书的时候,我要找点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时期的历史来看
我继续看着书
王羲之的生平后面一页,有一段关于世人对王羲之的评价,还有他的名作
我赶紧用笔记录着,书曰: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写到“代表作《兰亭集序》”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几个字,具体在哪儿见过,我想不起来了也许是在已经上高中的表哥的语文书里见过
之前在政治课上向老师请教“唯心主义”的时候,我还想初中读完直接上大学,现在我突然又对高中有点感兴趣了
大概是刚吃过面条的缘故,我竟然有点犯困我提起水壶,倒了一大杯凉白开水,咕咚咕咚地,一饮而尽
不知道是谁告诉我的:水能稀释胃里的食物,从而抵抗进食后所带来的困意先不管是谁说的吧,不过这办法真的管用,喝完水就真的不困了
接下来看到的是作者从王羲之所著成《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记白云先生书诀》等书论中总结出来的写字要诀也是我认为必须记在笔记本上的内容
我跟随着书上的内容和排版方式,写着:
要诀一:意在笔先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上面这段是我按照书上的文字一字不落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的,虽然我看不懂不过好在作者有解读其中的内容:
要想创作书法,须先浓磨墨,集中思想,静心思考,预先构思好字形大小、俯仰、平直、振动,使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如果平直相似,形状如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称不上是书法,只不过是仅仅得到一些字的点画而已。
作者说:这段文字提出了“意在笔前”的理论,即在创作前须有思想准备。第二层意思是说书法要有参差的变化美,若“状如算子”,那“便不是书法”了。这一理论强调了心意在书法艺术的各种因素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对卫夫人《笔阵图》的进一步发挥。
不过卫夫人的《笔阵图》我还没看过,有机会也要找到原文来看一看
我在笔记本上用大两号的字写下“卫夫人《笔阵图》”然后拿红色圆珠笔把这几个字框了起来
要诀二:贵乎沉静
王羲之《书论》中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解读:大凡创作书法贵在沉静,使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在没有创作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了。
“书圣”王義之在这里重申了《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提出的“意在笔前”这一理论,要真正做到创作书法时“意在笔前”,也就是胸有成竹的话,那就非得“贵乎沉静”不可,这比“意在笔前”的理论更进了一步。
要诀三:须得书意于转深点画之间
王羲之在《晋王右军自论书》中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解读:想得到书法精意,须明白书法的转深点画之间都具有意义。自然存在着言辞不能表达出其妙处的情形,几乎都是这样。
作者还说:王羲之书法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他把心情闲适、神思超脱的思想境界,寄情于笔墨,在不同的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晋王右军自论书》的这段文字中“须得书意于转深点画之间”的观点,正是王義之在实践上把书法作为表现艺术的自觉活动的理论体现。
以上三点写字要诀,却是写了很长一篇,和舅舅说的“有点方为水,之走缺东边”的写字要诀大不一样舅舅说的,我能听得懂,这书上写的,我需要看了作者的解读,才能略微懂得一两成,但是还是觉得已经很厉害了
我正看着书,记录着,突然,眼前出现一道亮光,和我的小书桌上的台灯的光亮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