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周生亮的弟弟
家中守孝的人,过年不能贴红,所以年节时候,人家看到门口没有贴对联,福字就知道这家人在守孝,也就不会上门拜年,守孝的人家正月也不好出门拜年。
齐国守孝一般都守一年,第二年祭拜先人过后就可以除孝,之后就正常生活了。
小竹去年冬衣都穿不上了,里面塞得也不是棉花,而是芦苇和稻草秆,所以今年的冬衣冬裤都要置办。
等水烧开后,贺宣把晾好的水淹过白菜就放到一边,白菘漂浮在水面上,贺宣在院子里找块石头,洗干净后压上去就好了,铁锅热好饭菜。
第二日,贺宣在家锻炼之后,穿上夹袄,一边读书,一边等小竹,驴车装好铜钱碳之后,就可以出发了。
车上都是碳,贺宣没有位置,也就当做锻炼,两人一起走路,路上不好说话,吹过一阵寒风,满口都是灰尘。
贺宣就在心里默背这几天的大学,背完以后把三百千复习了一遍,这才到县城。
小竹来了好几次,进了县城,穿到小巷里,直接到周生亮家,把驴车停好,直接把车上的木板抬下来,整幢铜钱煤都在周家了,然后把昨天的木板放回车里。
说的容易,贺宣抬得时候,还是周生亮的弟弟过来帮了忙,不然贺宣还抬不动,这一车煤足足有近千个,搭的高高的。
贺宣跟周生日说好把驴车在这里放一会儿,自己去买点东西,回来再过来拉。
是的,周生亮的弟弟叫周生日,贺宣听到的时候还诧异的看了对方一眼。
贺宣跟小竹每次来县城都是有事,没有带小竹逛过,这次两人背着筐,在县城可以慢慢逛。
先办正事,去铁匠铺子,询问有没有小刀,做竹编的,小巧一些就行,铁匠要定做,这种时间不长,也就五六天能做好,薄一些的刀片就行,加块木头的把手。
铁匠姓黄,“黄匠人,请问有没有铜制的水壶?”贺宣问道,铁制的水壶容易生锈,所以装水的都是铜壶。
“铜是禁物,小郎从哪里听来这铜水壶的?”黄铁匠奇怪问,铜大多被官府把控,制作铜钱,除非有钱有势的贵族,一般人家里怎么会用铜做水壶呢?
“多谢黄匠人解惑,我只是听到铁器易生锈,铜不易生锈,想问是不是有铜做的水壶。”贺宣急忙想出一个理由,只当做小孩好奇。
“水壶多是陶瓷的或者砂壶,你去杂货铺问问吧。”
“黄匠人,我还想打个小点的铁锅,底部是平的,可以吗?”贺宣比划着要一个平底锅,大小就跟小炉子差不多的那种。
“这个不好拿取的,你用炉子生火,会烧干的。”铁匠提醒贺宣,铁锅用上之后就很烫,炉子没有灶台的口,无法把铁锅取下来,使用不方便。
“嗯~师傅,这口锅上加个壶耳,就可以了。”贺宣说着,在一口铁锅上面比划两下,只要固定住,就能举起来。
黄铁匠觉得贺宣的事情有些麻烦,“这个要等一个月,价格跟一个大铁锅差不多,你还定吗?”
“订的,您算下多少定钱。”贺宣把这桩事解决后,跟铁匠说好小竹会过来取。
两人来到杂货铺,瓷水壶就很不错,价格比陶的高一倍,不过掌柜的说,瓷水壶保温好,冬日里用竹子编个差不多大小的筐,里面塞些棉花,稻草过一个晚上都能喝上温水。
贺宣买了一个水壶,买了些澡豆,贺宣不想再洗草木灰水了,买了两个木盆,家里的盆还是从贺家拿来的,多买两个,洗脸一个,洗脚一个。
粮店里的调味品酱醋这些都有了,贺宣买了一包石蜜,这个很硬的就是蔗糖了,这一包价格比盐还贵两倍,一般人家都很少会买。
还有面粉,贺宣喜欢吃米饭,但也不能接受天天吃,现在可以自己做饭了,打算米饭馒头面饺子轮着来,在粮店里面粉的价格不算高昂,买了一袋。
两人拿着两个盆,集市上卖的还是那些吃食,味道不算很好,不过贺宣经过生火的摊位,看到他们用的都是铜钱碳,自己改变了城南这边的烧火习惯,这个发现还是有些惊喜的。
下一站就是买布了,不是贺宣不想买成衣,问题是这里县城没有,布店到是可以帮忙联系人制成衣服,不过这样和自己回村请人做差不多。
贺宣看中素色的细棉布,这个可以做里衣,让掌柜的帮忙裁四身,比着自己和小竹的身量就行,一人两身替换。
“公子,这个布贵。”小竹从来穿的都是粗布,公子竟然给自己买棉布,还买两身,这两身粗布可以做好几套了。
“就用这个,觉得贵就好好干活,把字认会,以后能帮我记录。”小竹对于读书认字有些敬畏,觉得自己不应该会认字,学习的心态不好,贺宣希望小竹还是能多学些东西。
买了里衣还有粗布,这个就一人一身棉袍,反正冬天基本不太换洗,洗了也不干,藏青色比较耐脏。
棉花价格不便宜,贺宣只买了一床棉被,两身衣服的棉花。自己那床被子还算厚实,拿出来晒晒就行。
这些东西花了贺宣二两银子,掌柜的把做衣服的线送了好些,还好贺宣出门特意多带了些银钱。
贺宣在布店等小竹去牵毛驴。带着这些东西真的不好走,把布匹棉花放进背筐里,免得弄脏,剩下的就在盆里。
回到盘溪村,贺宣要准备午饭,家里只有一口锅,又要烧饭又要炒菜,可怎么办,把砂锅拿出来,点上炉子,让小竹负责煮饭。
贺宣看到家里的鱼,这是腌过的,今天得煮了,不然就不好吃了,中午就煮一个芦菔鱼汤。
把芦菔洗干净,切块,鱼拿出来。
小竹负责灶台和炉子的火,着了以后,贺宣踮着脚在灶台上做饭,加了菜油,鱼放进去,灶台的油烟盖住了一切,等缓一会,“小竹灶上的火,不用很大。”
看清楚鱼的位置,贺宣小心的铲动,尽量不要让鱼身糊锅,翻个面,继续煎,两面都有些焦了,加盐,姜,倒入一勺水,淹过鱼身,放芦菔,盖上盖子让鱼汤翻滚一会儿。
贺宣想请人了,小竹不会做饭,自己也不算精通,今日出个门,家里连饭菜都做不上,而且炒完菜一身油烟,头发和衣服上都是味道,贺宣心塞。
中午的饭有些夹生,还好鱼汤味道不错,贺宣鼓励小竹,下次多放点水就行,把自己烧饭加水的手指测量法告诉他,只要水没过米大概一个手指头就可以了,要是饭多一些就多添水。
喂了毛驴,贺宣正愁买的这些布找谁做衣服鞋子呢?
衣服和裤子余婶都会做,能接手,就是鞋子,该找谁呢?
盘溪村,贺宣认识的不多,但是比较亲近还会针线的也就是于姑母了,带着昨天剩的几个南瓜饼,去找于姑母。
“姑母,我来看您了。”贺宣来到于家,并不主动进去,不过于家老六过来让贺宣进门。
“宣小郎来了。”在院子里干活的几位嫂嫂招呼道。
贺宣看到他们正在做鞋底,看样子是会做鞋的。
“姑母好,我这两日家里还未收拾好,今日过来看看姑母,您身体都好。”贺宣跟这个族姑也不算很亲近,送上南瓜饼,维持着热络的氛围。
“好好,你一个人住,要是有什么不方便的,只管来找我,村里开始做铜钱碳后,家里两个被选中去挖泥炭了,每日都有工钱。”姑母高兴家中男子能挣钱,更高兴的是自己母族有出息,不然人家家里都只能一人去干活,自己家里怎么去了两个,不都是村里看在自己族里的面子上照顾的。
“可不是遇上烦心事了,姑母,这快入冬了,我买好了布匹,可家里一个能做针线的都没有,这才厚着脸皮来求姑母帮忙,好歹让侄儿这个冬天能穿鞋出门。”贺宣语言风趣,把于姑母逗得直笑。
“这有什么麻烦的,家里人多,你的鞋子几日就能做出来。”于姑母应承下来。
“那可太好了,姑母,您也知道,这铜钱碳我也出了一份力气,这几日卖下来也有积蓄,这鞋不能让您白出力气。”
“这做姑姑的送侄儿一双鞋怎么了。”于姑母假装生气道,不肯要钱。
“姑母,我可不是要一双,这以后好些年的鞋子要做呢,你要是心疼侄儿,帮侄儿的鞋底多加点就成。”贺宣可不好白拿人家的劳动果实,这一双鞋底,用布和纸缝合,浆糊黏住,晾晒,这一日日的都是功夫。
两人推让再三,还是说好给钱,贺宣把自己的鞋码画好给于姑母,让做大些,鞋面这里还放一些棉花,做成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