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教养的人
林青青读了木心先生的书,落下泪来。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精神高贵的人。
陈丹青说:“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
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
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木心说:“现在生活虽好,但这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
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他的书桌上贴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
林青青倒是希望先生过的是常人的日子,有妻儿,有现世的安稳和温暖,不为艺术一生。
或者拿艺术当调味品,而不是这样一生为艺术。
他听肖邦,莫扎特,他画高更的画,他读海涅的诗,他太懂艺术了。他是文学家,画家,诗人,艺术家…
现代文学家中,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木心。现代文学家中,没有真正的艺术家,仅木心一人。
梁文道说:“五四及今,读者读罢书还想趋前面见的作家,除了鲁迅和张爱玲,第三位,便是木心。”
鲁迅与好些晚辈作家的行谊,不消说了。张爱玲却不肯见人,至少,很难见,木心与她同调。
陈丹青写到:“2009年,我亲见晚晴小筑门外站着一位愣小伙子,从广西来,苦候终日,天黑了,老人就是不见。
其时秋凉,这孩子穿着t恤,木心唯嘱咐给他买件单衣。纽约期间,我也亲见不少访客被木心婉拒。
2003年,耶鲁美术馆为他办了体面的个展,他居然不去开幕式,记者找他,他也推阻。”
这位先生不见人,只向艺术低头。
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让他们不要抓我!”
真的痛彻心扉,那个特殊年代所遭受的苦难,一辈子背负的苦难,先生以艺术来抵抗。
他一生没有半句对苦难的控诉,却在弥留之际喊出一生的痛苦所在。
40多年,木心一直节制着自己的苦难记忆,他在心里埋得很深,不与任何人提起。
但是,到了自己完全无意识时,这些记忆全部涌了上来,变成了他最后的告别。
木心曾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物是人非,那些人也早已化为烟尘,究竟该原谅谁呢?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林青青们,虽是贫瘠的童年,不只是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瘠,无书可读。
富贵人家方有书可读。
林青青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猪,没读过什么书。少时无书可读,天天被母亲打骂,干活。太贫乏的童年是无色无味的。
如今,她就买书,买福楼拜莫泊桑,莎翁,陀思妥也夫斯基,买那些好书给孩子们读,买高更梵高的画册给孩子们看,带她们去美术馆图书馆,让她们的童年少年,像海绵吸水一般吸收艺术的力量。
人,真正的高贵是来自骨子里的教养。
生于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说,木心才是真正的贵族,他像雕琢时光一样雕琢自己。
木心和陈丹青有一次吃饭,邻座坐了两个外国人,陈丹青问邻座是不是意大利人,一问,果然是,丹青有点得意。
但木心提醒:“你刚去过意大利,你想证明你的虚荣,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
陈丹青的脸,立马红到耳根。
木心:“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林青青觉得自己没有修养,读了木心先生的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她不能让两个孩子失了教养,她不指望把两个孩子培养成贵族,但最起码,要有教养。
木心,他只想永远站在美的一面,活得干净一点。
他人的生活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自己的生活,对他人来说也毫无意义,木心活得才叫纯粹。
一个活得纯粹的人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