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买棉
一个星期过去。
易清盘算下手里的银钱,除去前两天给李婶的二两多,自己手里正好也剩二两多,还是有点少。
很快把这件事抛开,起身出门。
小麦该浇水了,可不能耽搁。
现在种着地,她每天都要出门去看看,尤其乡亲们稻田再生稻也起来了,想来再有一个多月就能割了。
易清挑着两个空桶出门,现在她性子变了,走在路上都会有村民和她打招呼。
“出门挑水啊。”
“是啊,婶子,小麦该浇水了。”
易清简单说两句,打了个招呼。
易清很快来到河边,她家地离水边有段距离,每次挑水有点费工夫。
假如地在河边就好了,不过没有假如。
不过又想到自己地真离水近,下暴雨啥的,可能又会想为什么不离水远点。
脑袋胡思乱想也不妨碍易清麻利的动作。
一会就挑着一担水走了,来到地里,拿出瓢,一勺一勺的撒上去。
因为离地远,易清一趟得要个十分钟,忙活一个上午,浇了一亩地。
易清停下歇口气,看着还没浇水的那片地。
算了,下午吧。
收拾收拾,打道回府。
“妻主,水晒好了,假如太凉的话,锅里有热水。”柳安从厨房门口探出脑袋来,手里还端着一个盆。
易清也不管自己的手是不是脏的,直接伸手试下水温,反正是洗澡的水,她不嫌弃。
“不用,这水温刚好。”
“那行。”脑袋又支了回去,今天中午的饭还没做好呢。
易清把手里的东西放下,拿件换洗衣服,去冲了个凉。
易清来到厨房坐下。
“今天中午吃什么。”
柳安切着手里的蔬菜,“今天圆满拿了点蔬菜过来,里面有辣椒,弄个辣椒炒鸡蛋和两个素菜。”
“拿蔬菜来?”这事易清倒是不知道,她吃完饭就去挑水了。
“对,今天我出门洗衣服,回来时正好她在门口站着,手里拿着一堆蔬菜,让我一定要收下,放下就跑。”
“我就拿来做了。”
“没事,拿来就吃吧。”易清脸上表情没有变化。
柳安停下动作,“妻主,我是不是不应该收啊。”
他莫名有种直觉,妻主是不想他收的。
“没事,别多想,送来就收着,若是以后送的太频繁就不要了。”
报恩也行,别太频繁就是。
嗯也别送太多次。
“好。”柳安松口气,妻主说没事就好。
继续切着菜,饭都做好了,就差炒菜。
辣椒切碎备好,在打四个鸡蛋出来,搅合匀。
锅里倒油,花椒、蒜爆香,鸡蛋倒里搅散,在把辣椒倒下去煸炒,调味就用酱油盐。
直至辣椒变软便可盛出。
柳安动作麻利,很快就把剩下两道菜也炒好。
饭桌。
易清拿辣椒炒鸡蛋拌饭吃,这简直就是下饭神器。
说来也奇怪,她现代不怎么吃辣的,结果到了这里,吃过椒子后,她就变得喜辣了。
就是没肉,有肉就更好了。
只不过,这几天干活,书还没抄完,不能去县里买肉吃。
“多吃点,身上都没肉。”易清给柳安夹了筷子鸡蛋,现在每天柳安都能吃饱饭,元气恢复一些,但身上还是没肉,每每抱着都太瘦了,不过归根结底还是没营养,自己只有去县里才买肉,而她平均下来七八天才去次县里。
“好,妻主你也吃。”柳安笑着接下来,吃饭时不经意间低头看下自己胸口。
难道是因为他不胖吗?
易清帮着柳安洗了碗,才去床上睡觉,下午还要干活,得补足精神。
睡醒起床抄字,不过也没抄多少,易清就放下笔,再次出门挑水了。
柳安也没闲着,陪着易清在书房待会,温习自己之前学的东西,学过后就去菜地,菜地的杂草长的勤,按着时候就要清理一遍,尤其现在油菜苗已经出来,过不了多久就能移植种植。
又是四天过去。
易清这次的书抄完了,可以去县里采买东西,这次背了两个罐子,一个是打素油的,一个是打酱油,这些用完了,今天来买点。
这次抄的书有二百四十文,比以往要少点。
平均下来就是六十文一本,最高掌柜说了有一百五十文,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接到这么高的价钱。
把柳安的绣帕卖了,这次给柳安多接了十多张,柳安没事就想多绣点,有时她来县里来的并不频繁,这样导致他少绣几张,所以特地说了下,让给多接几张。
依次去打了酱油和油,这两样花了一百零九文。
易清拿钱都感觉肉痛,不过也没事,钱不就是拿来花的嘛。
给柳安拿了两贴药,又费去八十文。
把这些放好去了布铺。
“小二,这个布料多少钱。”
易清上手摸了摸,不算太糙,可以接受,现在快十月了,得打算冬衣的事。
“六十,这已经是优惠了。”
“少点,我上次就是在你这买的,你看我这次又来了。”易清认出面前这个就是上次的小二。
“我当然是认出客官了,所以才说六十文已经很优惠了。”小二脸上全是兴奋,至于是不是真的认出,就不得而说,毕竟小二每天要招待这么多人。
易清皱着眉头,“我要六尺,三百二十文。”
“这这,三百五十文如何。”
“三百三十。”
小二试探性问道:“三百四十文?”
易清放下东西转身就走,没有一丝犹豫。
“客官,客官,三百三就三百三。”
“这几个颜色各裁两尺。”易清指着比较适应大众的三个颜色,免得衣服颜色太过单一了。
就这样易清成功拿下,还多添一文让小二多送点线。
照例去肉摊子买了两斤肉,几斤下水,和几根骨头,花了三十四文。
去卖蒜的地方,买了好几斤蒜,现在这个季节正好也可以种点蒜,姜也买了一斤多,家里也快没有了。
棉花有点贵,七十文一斤,怪不得很少有百姓买新棉,多数都是洗成硬疙瘩都舍不得换,要是家里人数多,换新棉得多少?易清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