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气候的变迁与王朝的兴衰4
小冰河期显著特征,虽然是寒冷,但是由于寒冷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旱灾、蝗灾、鼠疫等连锁灾害。
由于小冰河时期降雨,降雪量非常的大。古代路况差,道路要么未经硬化,要么崎岖不平,有雪时路滑,雪化后泥泞,难走得很。《老残游记》第八回描写了清朝人走雪路的情景:“这路虽非羊肠小道,然忽而上高,忽而下低,石头路径,冰雪一冻,异常的滑,自饭后一点钟起身,走到四点钟,还没有十里地。”仨小时走五公里,平均一小时不到两公里。
下雪天,租车行业也会涨,本来雇一驴车,一天只要四百文钱,因为下雪,车价涨了一倍,有时候你多掏一倍车价,也不见得能雇到车,因为下雪天车夫生意好。
比较大的危害是耽误运输。清朝盛行漕运,使用运河的船只把粮食送进京城,雪灾一发生,陆路不通,运河也被冻住,粮食运不进京城了,北京的粮食价格立马上升,小百姓买不起粮食,就有可能饿肚子。
发生雪灾时,清朝政府也会采取相应措施。首先,政府会安排人扫雪。皇宫的雪是太监去扫,内城的雪是侍卫去扫,外城以及其他各大城市主干道的雪,一般会让驻军去扫。至于各商铺、各社区门口的雪,自然是老百姓自己动手。甚至可以雇人,道光年间华北各城市都有一种职业叫“扫街”(也有叫“清道”的),雪一停,他们就扛着铁锨扫帚冲上街头,等着被人雇走,打一阵子零工。
其次,政府会安排人在官道上垫土。垫土的目的是为了防滑,但是限于财力和人力,一般只把土垫在特定的官道上,比如说皇帝出巡或者大军凯旋时可能经过的官道,以及运送军粮军饷的官道。
再次,政府还会给某些官员放假。康熙二十四年,北京闹雪灾,康熙说:“路滑,诸位爱卿不用来上朝了。”。雍正四年,北京再次闹雪灾,雍正也说:“在京官员不必来圆明园,朕自改期另传。”
另外,政府还制定了一些交通规则,尽可能地减少雪灾期间的交通事故。《大清律例》第296条规定:因为天气关系骑马撞伤人的,赔偿医药费,还得把坐骑赔给伤者。如果把人撞死了,打一百大板,劳改三年,另外赔偿死者家属埋葬费,其坐骑则被官府没收。
总的来说,清朝的一些措施还是有用的。但由于气温寒冷,粮食减产,早期的清朝皇帝还没来得及大规模推广番薯,土豆等高产量作物。加上是外族入主中原,满清入关的时候,为了压制汉人的反抗,采用了非常残忍的手段,比如“扬州三日”“嘉定三屠”之类的屠城行为,还有“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等高压强制政策。
元朝入驻中原的时候,就采用了高压政策,比如他们把国人分成几等、掠夺汉人的土地改作牧场、进行全国性驻军监控汉人行动。也正是蒙古人实施这样的高压政策,因此,蒙古人统治中原国家还没有一百年的时间,就被汉人推翻,不得不重新回到草原过游牧生活。
但是清朝的情况却很不相同。清朝入关以后,也采用了上面我们说到的那些高压政策,而且手段也非常严厉。可是,没过多久,汉人就停止了大面积的反抗。
显然,这与清朝入关以后,所采用的策略有关系。
其一,满清并不拒绝汉人当官。
中国古代,在各种事业中,当官无疑是最成功的事业。元朝是限制汉人为官的,清朝人当官依旧没有满人那么顺畅,但确实有机会,读书人少了怨气,不敢带民间随便带节奏了。
其二,满清全面恢复汉人的价值观。
满清实际上在入关之前,就已经积极地学习汉人的文化,学习按照汉人的方式来做事。比如皇太极就称帝,但是,一直到满清入关,康熙皇帝之前,皇权集中制都没有真正完整地实施。最重要的原因,是支撑皇权集中制的那一套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这套价值体系,就是以儒学为基础的礼治体系。没有这个基础,皇权集中制是建立不起来的。
康熙时期才刚刚确立了以儒学为基础的理智体系,在他之前,所有登上皇位的人都不是嫡长子。康熙刚开始想要立长子,那还是由于种种原因,废除了太子。但也由此引发了九龙夺嫡。
康熙看着下手的皇子,心中很是无奈。年纪已经不小的他,其实并不想引起过大的变动。
康熙晚年懈怠无为,甚至曾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宽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极多”这类话,康熙晚年的不作为,所以说给他的下一任继承者雍正惹了不少麻烦,雍正地位后,一直在给他爹收拾烂摊子,也得亏雍正是一个有能力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