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男穿女之探花娘子 > 第39章 藩王

第39章 藩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都建国以来换了三位皇帝,前三个都没有善始善终。

    虽说今上不是什么治世明君,但年轻时也算勤勤勉勉,只是后来年岁大了,身边敢劝谏的死的差不多了,变得喜好享乐,疏于政务。

    好不容易太平了一阵,历史又要重演了吗?

    高祖皇帝那是一生戎马打下来的江山。

    江山得了,身体毁了,伤痛不断,药石难医。登基没几年就草草去了。好在一早立了太子,可太子这登基之路并不顺畅。

    老子当皇帝,无可厚非,做兄弟的认了,好歹混了个异姓王。老子一走,连战场都没见过的小屁孩子也想当皇帝,那谁服气?凭什么当初一起打下的江山,做兄弟的不能也坐一坐这至高无上的位置?

    文臣武将斗得你死我活,最终太后一纸遗诏平息了此事。太宗皇帝磕磕绊绊的登位了。只是有遗诏为何不早早拿出来?若是没了城外十几万大军,那雄心勃勃的异姓王会不会认?背后的种种不必深究,也不敢深究。

    太祖皇帝也是个英年早逝的。太后强势,外戚跋扈,这皇帝的位置如坐针毡。皇后是太后娘家侄女,皇贵妃是远房表妹,太傅是太后长兄,皇帝陛下除了战战兢兢的占了个皇帝的位置,连每日宠幸的妃嫔也要太后准了才能挂上牌子。于是在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之后不久,也撒手人寰。

    高宗自小养在太皇太后膝下,不知是不是年纪大了,知道自己没几年活头,滔天权势也不过过眼云烟,太皇太后对权力的欲望并不像年轻时那般强烈,对这个孙子几乎是倾囊相授,请了最好的武将教他治军打仗,又请了学时最为渊博的文臣,教他帝王之道,治世之才。只盼他成为一代明君,在史书上记上她一笔培养盛世民君的伟绩。

    高宗也不负众望,文才武略无一不通,且不同于父亲的唯唯诺诺,他极有自己的想法,小小年纪就立志要统一天下,小小大都不能满足他拓疆扩土的壮志雄心。自他掌权之后就开始征用兵丁,势要将天下收于囊中。

    缺少实战经验的高宗皇帝太过自信,以为自己在沙盘上能将师傅杀个片不留,上了战场自然也能所向披靡。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你当西北铁骑都是吃素的?你当敌人会像木偶一般任你斩杀?你当将杀敌口号喊得震天响,敌人听了就会闻风丧胆,不战而胜?

    节节败退,军心动荡,高宗被护在中间一脸沮丧。

    好在太皇太后当机立断,让老将军临阵披甲,硬是打了一个反败为胜的大仗,将失了信心的大都将士激得热血沸腾。在他的带领下,西北大安,草原莽夫退回自己的领地,好生安分了几年。

    外患好不容易平息了,大都国内却又动荡不安,这一头百姓被强行征了兵,家里少了劳动力,另一边军饷需求大了。

    钱从哪里来?自然是从底层百姓手中剥削,赋税就上去了。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头无寸瓦,民不聊生。穷乡恶水出刁民,各地百姓揭竿起义,高宗刚下战场,就又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内治中,这一生可谓是殚精竭虑,苦闷异常。

    但好在他不是个冥顽不灵的人,惨败的教训让他醒悟了,做皇帝,不是什么简单轻松的活计,若是没有那个实力,开疆扩土也守不住,到头来只是替他人做嫁衣裳,何必呢?

    他吸取前人和自己的教训,一来早早立下太子,以防不测。二来,不留情面,将外戚杀的杀,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对于早年立下的异姓王,更是大刀阔斧,找些由头,灭了个七七八八。三来,训诫子孙后代,稳中求进,万不可不冒进征伐。

    这些举措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大都在他晚年终于有了一派祥和的模样。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国家休养生息的同时,他也将除了处理政务以外的所有时间,用来征服女人身上,展现了帝王强大的生殖能力。后宫里的王子越来越多,王子越多,太子就越危险。

    在今上登基之前,他前头已经死了两个太子。

    如今太子已经坐上皇位多年,他自己的子嗣尚不旺盛,他老子留下的王叔王伯的却还有好几个健在。

    如今的大都大体上还算是国泰民安,不到万不得已,普通百姓断没有揭竿而起的胆色和魄力,哪怕是村破人亡的吴老汉,不也只是窝在谷渡河,处心积虑只求一个公道吗?

    有这样胆量的,定是那些尝过权力的滋味的人。

    皇帝是什么?是一国之主,万民臣服。

    是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血流飘杵。

    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是天子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是所有人都得陪着小心,山呼万岁!

    这样的殊荣,谁都想要。但谁要的起?细细想来也就只剩下几个藩王。

    今上排行第五,大皇子在太子位上还没坐烫就因为一场重病死了,二皇子倒是安安稳稳当了几年太子,也深得高宗喜爱,只是狩猎之时,他不幸从马上摔下来,命保住了,腿却瘸了。大都国无论如何都不能有一个身有残疾的君主,高宗再不舍也只能改立太子。

    三王子木讷,不被高宗所喜,太子之位落到四王子头上。四王子本本分分,是高宗心中以守代防的帝王人选。可四王子母妃本是洗脚婢,因有些姿色又会些按摩放松之法得了高宗青眼,是个无根无基之人,一朝成了太子生母,在后宫的地位水涨船高,很容易被人怂恿着做下几件不可饶恕的罪孽,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自己入了冷宫,连累自家儿子也被夺了太子之位,早早打发去了封地。

    从云端到泥潭,巨大的落差把这个天之骄子变成了一个废人。

    那几位死的死伤的伤,这才轮到今上坐了太子之位。如今六王爷战死,七王爷,九王爷十王爷也都先后去世,活着的还有三王爷,八王爷还有十一王爷和十二王爷。

    几个王爷各有封地,平时无诏不得入京,宋钰见的不多,胡卿卿就更不用说了,那是连见都不曾见过的。

    不在京城多年,可京城依然有不少王爷们的传说。其中最离经叛道的就是二人都怀疑的八王爷襄王。

    怀疑他是有依据的。

    李大头好端端的断不能临时起意,要害宋钰性命。

    吴老汉的控诉是一个可能。宋钰是巡察而来,那查着查着,查出了这样草菅人命的事,是不是得上达天听?这不是刚好给陛下递上一个削藩的好借口吗?襄王害怕自己的丑事暴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他。

    要国公爷的性命是第二个可能,别人不知道,李大头确是知道宋钰此次来恒城的真实目的。若是真被宋钰找到解药,以国公爷的身板,至少还能撑个十年八载。那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国公爷虽离开战场许多年,可余威尚存,当初跟着他大战四方的将士有不少已经坐上了高位,有他在,那些人是不会背叛今上的。起兵造反,最重要的是什么?可不就是兵力吗?国公爷一声令下,这些旧部的刀枪定会对准襄王,个个都是难缠的绊脚石,拦路虎。

    宋钰一死,解药没了,国公爷也活不成,大都的镇山虎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搬掉了。

    等卫国公一死,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那几个老将军逐个击破,不怕没有筹码。

    再有,这一带是襄王封地,他在此地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引起很多类似于吴老汉这样受到残害的百姓们的不满,若是没有李大头威震,怕也寝食难安。

    更何况策反李大头不但是将聊城这么多兵马收入囊中,更相当于控制了一方国门。成了,不过一个开国将军的位置,不成,拉个人共赴黄泉,怎么算都划算。

    一个要那至高的位置,一个要滔天的权势,两个人蛇鼠一窝,一拍即合,妥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