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线索推理
而后来灾情过了以后,那牢中的押官突然说是他生了贼心,让士兵将那十三车东西偷换了,但问他东西到底在哪,他却始终不肯说。
有人怀疑江夏郡郡守,可郡守直言倘若是他偷的,又为何不拦着押官带他去看赈款?
逻辑上行不通,便也没人再追究他。
而那押官被斩首,家中男子被流放,女子做了军妓,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但这并不能说服百姓,现如今还是有很多人觉得皇帝当初故意针对荣王,那押官只是替死鬼。
可钟灵却在江夏查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本身这一切都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证物没有,证人也没有。想查这件事根本无从插手,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那晚一个乞丐正巧就窝在那批赈款不远处的破庙睡觉,夜里他听到动静,似乎有一群人在搬什么东西,其实他细想一下便能知道他们在搬什么。
可这是杀头的大罪,他要是出了声那不是找死?是以他在那破庙的佛像后瑟瑟发抖地躲了一夜,本以为没人发现。
可等他天亮准备从破庙逃出去的时候,却迎面撞上了昨晚那群人。
那领头的当时就想拔刀杀他,情急之下他只能装疯卖傻,而他本身就衣服破烂不堪又浑身污垢蓬头垢面,确实看着像个傻子。
一时间也让那人犹疑了一下,刚好旁边有人说在这里杀了他恐怕引人怀疑。又想到可以让他这傻子将谣言散布出去,到时候细查下来傻子的话又怎么能信,也查不到他们身上。
那领头的似乎觉得方法可行,于是教他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皇帝与荣王本有嫌隙,皇帝想借此次赈灾害死荣王。
第二句:十三车赈款出京都便全是石头。
然后让人把他带到人多的地方不断重复这两句话,过了一段时间就没人整天带着他到处散播谣言,可他发现仍然有人一直在监视自己。
于是他每天都重复着这两句话,整整十四年。
实际上是因为那几天的惊吓让他产生幻觉,而这个幻觉让他变成一个真正的疯子,十四年不断重复着那两句话。
直到遇到钟灵。
本身那老乞丐为了保命并不想告诉钟灵实情,只一个劲的装疯卖傻。可有一天一把刀突然横在他面前,他快死时钟灵不顾一切地将他救了出来。
而钟灵却被那群人带走了。
那老乞丐按照钟灵的交代逃到哑女家,哑女将他藏在了自家地窖里面。
后来老乞丐交代了所有,末了那他还说十四年前那伙人和如今追杀他的人不是一伙人。十四年前那群人的衣服上有奇怪的螺纹,像是团成团的如意。而如今追杀他的人身上穿的衣服皆有祥云暗纹,两者行事作风也大不相同。
直到前不久哑女被追杀一路逃到京城,自此便和老乞丐断了联系。
那老乞丐是关键证人,如今下落不明。思及此谢镜立马拿起笔写下修书,“带着菀春去找范斯延,让他必须保证那老乞丐的安全。”
弱柳接过信封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肃,她领了命便带着春茶下去了。
按照那老乞丐的说法,那赈银案便和皇帝没关系了,那又是谁居心叵测,弄出如此大的骚乱?
莫非是北疆的蛮族?
不可能,太远了,他们的手不可能伸到荆州这么远的地方。
又或者是南疆的苗疆人?
也不可能,十四年前苗疆正处于内乱,怎么可能会管中原的事情?
谢镜实在想不到意图破坏大楚稳定的人到底是谁?亦或者他们的根本目标就是子书家?
谢镜突然心跳漏了半拍。
一个可怕的想法从她心中升起。
或许那帮人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得到子书家中的那张藏宝图,前头所作的一切不过是为了逼荣王带兵进入子书府中,然后再引发动乱为搜查那地图提供条件。
那么那批赈银很有可能是被江夏郡郡守转移,只有他做这件事最方便。假意邀请押官喝酒,实则是为了当面散出赈款丢失的消息,然后再制造谣言引发慌乱。
当时赈款为何不进江夏城内,而停在荒野,看守的士兵难道也没有看到有人调换赈款?一群人大摇大摆地将赈款调换,如此明目张胆自然是有人在背后撑腰。
押官喝醉后横跨半个江夏城就是为了带郡守看自己押的赈款,可末了发现赈款被调换。有没有可能是喝醉的押官被带到了现场,为的就是洗脱郡守的嫌疑,同时将赈款变石头的消息散播出去。
可看押赈款的士兵也不应该视而不见,他们来自天子脚下,点不可能为一个小小的江夏郡郡守做事。
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