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不惹官府
“陆老夫人,您可了解过朝廷强制婚配的律法?”
赵氏一听陆老夫人的话,便知道她把事情想简单了,以为大晟国注重孝道,便不会把律法凌驾于孝道之上。
可她忘了元拓帝的野心和大晟国的国情。
天瀚大陆九国分天下,人口总量约三千万左右。
先帝立国之后,通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大晟国好不容易成长为九国中排名第二的强国。
拥有六百余万人口和百万大军。
元拓帝继位十五年,人口已缩减了至少两成,而军队仍然保持着现役百万的数量。
这百万大军中除了一部分出自军户,其余都是来自农、工、商三个阶层的服役人员。
其中又属农籍居多。
原因无他,农籍的地位虽在工籍和商籍之上,实际却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缴不起人头税,便服役,同时还肩负着大晟国人口增长的重任。
服役满三年的人员有长达半年的成亲假,便是由此而来。
连服役的人都要为人口增长努力,何况是流放的官眷。
在以人口增长支撑兵役的前提下,守孝就变的无足轻重了。
所以,流放人员中凡是过了及笄的女子,到达流放地入户籍三个月以内必需成亲便成了没有写在律法中的律法。
要知道,各地官员政绩考核中的人口增长和服役人员数量,是两个很重要的指标。
仙女寨的形成,就和当地官府服役人员数量这一考核指标脱不了干系。
“强制婚配?自是知晓的。”
陆老夫人作为前定国公府的当家宗妇,朝廷律法自然是有所接触。
陆廷烨人还没到便被定下亲事便是因了这条律法。
可这跟陆萧有何关系,她还不明白。
“那您可知,各地官府会将强制婚配的律法放在守孝之前。”
赵氏也不知陆老夫人是真不知晓还是一知半解,只能耐心提醒。
“这……怎会如此?”
陆老夫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以孝为天的大晟国,什么时候开始把强制婚配放在孝道之上了?
她本就不认同强制婚配,虽说这一条也写进了律法,但新增的律法怎能大过先帝定下的铁律?
“唉!这也是各地不成文的规矩,老百姓反抗无门,便只能接受。”
赵氏也不认同强制婚配,但她一个小老百姓有自知之明,胳膊拧不过大腿,不拧也罢。
“你的意思是说,萧儿也得遵守入籍三月以内成亲的律法?官府并不管她是否为守孝之身?”
陆老夫人已从赵氏的话里听明白了,但还是想再确认清楚。
“可不就是?南泉县的县令只管政绩,赋税、人口增长、服役人数这三样可是他最重要的政绩。”
赵氏这样一说,陆老夫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十三岁至四十岁的男子都需服役,而服役之人又战亡者众。
其中三十到四十岁之间的男子,子女也大多在及笄上下的年纪,若是他们的子女都要守孝三年才成亲,那得耽误多少人口出生?
吏部又恰恰要考核人口增长,当地官员便只能自己想法子找补。
想来,能做到不违反律法,还能达到考核要求,已是他们最大的底线了。
“若是如此,那倒不必非得拘着萧儿守孝了,只是萧儿她……”
陆萧今年十六岁,原本在京城定过一门亲。
若是那家不在定国公府出事后退亲,她本就打算让陆萧赶在热孝期嫁过去的,也省的她跟着流放颠沛流离。
如今热孝期已过,孝期成亲在京中大族中可是禁忌。
陆家已然败了,她倒也不想计较,可陆萧自小进过女学,熟读律法,恐怕接受不了孝期成亲这样大不孝的事。
否则,在苏家来请期的时候也不会拖着不答复了。
“萧儿要守孝,苏家自该支持,今儿我来正是想跟您商量出个两全的法子。”
赵氏见陆老夫人听进去了,便打算说出她和苏老太太在家商量好的办法。
之所以没一到陆家就说,也是怕陆老夫人误会她们以律法压人,趁人之危。
把强制婚配和守孝的事情掰扯清楚再说,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两全的法子?说来听听。”
陆老夫人急急的道。
“我家槿儿的干娘是县衙的官媒,管的就是强制婚配的事,我和我婆婆商量着想请她给柏儿和萧儿写下婚书。
只要婚书落了官府的印,萧儿自然就算是按律完婚,至于两个孩子是否真的成亲,那便要看您的意思了。”
赵氏只说了一半,另一半得陆家说才合适。
只要陆家同意写婚书,苏木柏的婚事便妥了,苏老太太和赵氏的心也就落定了。
至于要不要真的成亲,就要看陆老夫人怎么想了,其实这种事情在村里过了明路才算稳妥。
万一有那碎嘴的说出去,官府追究起来,王媒婆和苏家陆家都免不了重罚。
到于沐槿在做的事,自是提都不能提。
成不成的还两说,在此之前,不去招惹官府才是上策。
“只写婚书不成亲,怕是不妥,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对于赵氏说的法子,陆老夫人能听出来她是在为陆家着想。
但出了纰漏的代价,她也能想到。
“可不是,我和我家老太太也是想来想去,不知接下来该如何是好,这才来请您拿主意。”
赵氏心知陆老夫人看的明白,但面上还是做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这原本是喜事,但牵扯上守孝,那便不能表现的太过高兴。
“咱们两家挑个日字,给两个孩子把亲事办了,只是……圆房怕是要缓上两年,得等过了孝期。”
陆老夫人说出了心里的想法,又自知这要求有些强人所难。
但这已经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法子了,陆萧孝顺是其一,她也是真心疼自家二儿子。
北地战事本就起的蹊跷,她二儿子还落了个尸骨无存的下场,儿女只是想好好给他守孝都不成。
她嘴上虽说不计较,但心里的那口气还是无论如何也顺不下去。
好在苏家是明理的人家,又本就是亲家,这事儿总能商量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