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曝光觉醒年代,震惊诸天帝王! > 第63章 他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

第63章 他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与此同时。

    大唐时期。

    武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长安城欢声雷动,百姓聚集在一起,等着观看热闹。

    他们知道,今天是唐军班师回朝的日子。

    只见秦王李世民,身穿戎装,脸上依旧带着肃杀之气。

    闹市之中,李世民大手一挥,让属下将薛仁果拖上来,斩杀于众目睽睽之下。

    此时,唐高祖李渊正在朝堂上,面带笑容地高声询问:

    “这一仗打了近两年,割据陇西的薛举父子,终于退出争霸的舞台。而此次的胜利,离不开秦王的智谋和胆识。诸位怎么看?该如何封赏啊?”

    朝堂上,顿时骚动起来,众人纷纷议论。

    太子李建成眉头微蹙,只能默默地低下头,掩饰心中的不安。

    李渊扫视一圈后,郑重地宣布:

    “朕决定,封他为太尉,兼陕东道行台尚书令。”

    众人齐声恭贺,秦王的军事才能,早已有目共睹,对此并无异议。

    就在大家心潮澎湃之际,看到鲁讯发布翻译书籍的一幕,皆露出复杂的情绪。

    有人感叹:“这是怎样的人才,竟然能翻译五国的文章,大大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啊。”

    也有人好奇:“为何销售得不好呢?真想拿在手里品读一二!”

    还有人惊讶:“天啊,他居然还能教授生理学和化学,这是怎样的学科?听起来很是有趣!”

    李建成趁机表现:

    “父皇,儿臣建议多多奖励和任用有才能的人,有了奖赏和官职,贤才能人能够安心著写书籍,军事强大的同时,更应重视文人的培养!”

    李渊没有料到,在登基之初,皇子们就各有长进,颇为满意地点点头,说道:

    “好!朕就依你所言,择贤选士,无论是隋朝的宗臣,还是俘虏的降将,只要才能出众,都可以得到重用,让文臣们都能各显其能,各尽其用!”

    “另外,除了恢复科举选拔士人之外,再采用汉魏六朝以来的推荐制度!”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们齐声欢呼:“吾皇英明!万岁!”

    ……

    与此同时。

    大明王朝。

    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清晨的阳光,洒在京城郊外,显得格外明媚。

    大军已经准备妥当,士兵们的战袍,闪烁着锃亮的光泽,只等命令的下达。

    他们将兵分三路,向北元出击。

    明太祖朱元璋又看一眼徐达选拔的将领,此人正是常遇春的内弟,名为蓝玉。

    早在出征之前,朱元璋就让主将们自己挑选先锋。

    不料,徐达极力推荐:“蓝玉可担当先锋!”

    朱元璋挑眉反问:“为何是他?他的资历尚浅啊!”

    徐达毫不犹豫地回答:“无他,只因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的声音坚定,充满了信心。

    朱元璋收敛心神,再次仔细打量蓝玉。

    确实有几分常遇春的气势,他面容坚毅,意气风发,姑且相信徐达的眼光。

    恰好这时,出现鲁讯兄弟出版书的一幕,朱元璋的心又开始动摇了。

    他将蓝玉叫到跟前,意味深长地问道:

    “你如何看待鲁讯兄弟?”

    蓝玉突然被皇帝问话,虽感意外,但没有半分慌张,气定神闲地回答:

    “兄友弟恭,值得称赞!尽管他们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但是内心坚韧的人,定不会被轻易打败,也无须向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用事实说话,才是最好的证明!”

    蓝玉停顿片刻,又补充道:

    “战场上,亦是如此!”

    这最后一句话,让朱元璋的内心触动一下,心里暗想:

    看来这个年轻人,看出了我的顾虑,倒还是个聪明人,当先锋之人,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定然不是鲁莽之辈。

    想到此处,之前的担忧顿时一扫而空。

    朱元璋点头赞许:“很好,朕等你的证明!”

    蓝玉挺直了背,声音洪亮地回应:“臣遵旨!此仗必胜!”

    其余士兵也高声齐呼:“此仗必胜!必胜!”

    此时的军队,士气高涨,仿佛听到了胜利的呼唤。

    ……

    这一刻,在视频画面中。

    当初,鲁讯怀揣着梦想,想要寻找国家的出路,毅然地离家远行。

    但遗憾的是,他的杂志计划失败了,翻译的书籍也没有销路。由于经济窘迫,他只好放弃继续读书,返回国内谋生计。

    如今,他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和责任,不得不返回家乡。

    在家乡待得时间越久,他越感到窒息和厌恶。

    首先,他的妻子朱安,让他尝到了婚姻的苦涩。当时在国外,他觉得天地广阔,娶谁都无所谓。

    但是,回到老家这个小圈子,每天只有朱安和他朝夕相对,这种沉重的感觉,让他感到透不过气来。

    很多人在社会上遭遇不如意,就会在生活中寻求安慰,但对鲁讯来说,家庭并不能给他任何慰藉。

    除了妻子,还有亲戚邻居,都是一些爱闲言碎语的乡里人。

    生活的各种困境,让鲁讯的郁闷到了极点。

    于是,他将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中。他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便非常努力地教书。

    由于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归国的留学生,这些人都有新思想。

    为此,清朝政府感到非常不安,便派人整顿学校中涌动的思潮。

    很快,朝廷的官员,就与老师们展开了激烈地冲突。

    鲁讯在斗争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

    然而,即使是新式学堂,也笼罩在阴霾之中,空气浑浊不堪。

    当时,在拱宸桥设有岛国的租界,里面有花天酒地的地方,一些教师在闲暇之余,就去里面寻欢作乐。

    鲁讯对此心生反感,义愤填膺地质问道:

    “拱宸桥乃是我们的土地,却被外国人据为己有,你们竟然毫无羞耻之心,反而乐在其中,为什么还要去那里纸醉金迷?”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唤醒一些人的思考。

    老师的思想,鲁讯不想再花精力去操心,便心系学子,对新青年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然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们的本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有一次,在化学课上,他为学生们进行氢气燃烧的实验。

    他摸了摸口袋,发现自己忘记带火柴了,就告诫学生们:

    “不要触碰这个氢气瓶,倘若有一丝空气渗入,再点火的话,就会引发爆炸!”

    他火急火燎地回去取火柴,等再回到讲台时,刚一点火,氢气瓶竟然直接炸开。

    他的耳朵嗡嗡作响,却在第一时间查看学生是否受伤。

    直到这时,他才发现学生已经都坐到教室的后排。

    鲁讯看到这一幕,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生们早就知道氢气瓶会爆炸。

    很明显,他们是趁鲁讯离开的间隙,故意扭松氢气瓶,来捉弄老师。

    鲁讯低下头,看看袖口和点名簿上,已经溅满了鲜血,血还顺着他的手,滴答滴答地流淌,眼前的景象,让他看到了学生的冷漠与麻木。

    这一次的意外,引发的不仅仅是氢气瓶的爆炸,还引发了鲁讯内心深处的怀疑和不信任。

    随后,官府对这所学校仍然不放心,又派人来故意刁难,鲁讯已经失去了激情和斗志。

    恰好此时,许守尚准备再次出国,鲁讯就决定跟着他一起辞职。

    此时,正值宣统二年的七月份,鲁讯已经29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