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曝光觉醒年代,震惊诸天帝王! > 第42章 寻找光明的出路!

第42章 寻找光明的出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一刻,在视频画面中。

    陈独绣刚从北平回来,感觉这个冬日,似乎比以往都要暖和。

    他正在和编辑部同仁,以及青年学生,讨论当前的局势,犀利的言辞,剖析着核心问题。

    众人被他的演讲所吸引,眼睛紧紧盯着他,不敢错过一丝表情和动作。

    他身穿深灰色的棉长袍,站在讲台上,娓娓道来:

    “华国元年开始,大清朝廷请袁大人主持大政,正因为全国最精的北洋军队,是忠于袁大人的。”

    “而孙先生之所以,主动让位给袁大人,与这一点有很大的关联。”

    随即,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留下清晰而有力的字迹:

    军权就是政权!

    这一番言辞,让人不禁为之一振,心头充满敬佩之情,很少有人这样大谈特谈敏感话题。

    他继续分析时局,朗声道:

    “那是因为在此之前,华夏没有私有军队,到了华国的时候,由于没有皇帝,北洋军转而尽忠于袁大人。”

    “我们的老百姓,国民意识偏低,他们当兵不是为了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的生计问题。”

    陈独绣的声音,渐渐低沉下来:

    “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头羊。”

    “一时间,涌现出很多野心家,利用民众的乡族观念,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这些话语如同一把尖刀,直刺人心。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过惊讶和触动。

    一阵静默过后,陈独绣愈加激昂:

    “自华国以来,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唯恐天下不乱。不但不能制止军阀,有的时候,反助桀为虐!”

    “袁大人借了一大批外债,扩充北洋军队的势力,与岛国签订丧国辱权的条约,还幻想着称帝。”

    他的话语充满了讽刺:

    “等到袁大人死的时候,没有做一件于国有益、于己有光的事情!”声音中透着失望。

    在黑板上,陈独绣重重地写下:“于国无益、于己无光!”

    “袁大人死以后,这支靠利禄结合的北洋军队,自然是四分五裂。大小军阀,遍地皆是,都是些缩小版的袁大人。他们将华夏的版图,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区域。”

    他的语气充满了无奈,仿佛这些权谋斗争,都是一幕幕的荒诞闹剧。

    众人的心情,在陈独绣的话语中,激荡起伏,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突然有人提问:那将如何打破局势?

    陈独绣眼底闪过光芒,赞许道: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我反复问自己的问题,那就是要团结一切力量,万众一心,抵御列强的侵略!让整个华夏民族,踏上复兴之路!”

    台下一片掌声,陈独绣转身写下:寻找光明的出路!

    ……

    华国六年,元旦过后。

    振旦学校,留学勤工俭学预科班。

    晴朗的晨间,上课铃声响起,校董柳文耀走进教室,吴志辉紧随其后。

    班长陈沿年率先起立,领着同学们向老师鞠躬问好。

    柳文耀缓步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学子们,不紧不慢地说: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一位大师——吴志辉先生。吴先生和蔡元裴等人,是留学勤工俭学的发起人,我请他来给你们讲讲相关事宜,这对你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一瞬间,同学们欢呼地鼓掌。

    然而,吴志辉却微笑着向学生们摆摆手,开始他的讲话:

    “同学们,原本我计划今天为大家讲这些内容,但是昨天下午,我阅读了一本杂志,其中的一篇文章名为《文学改良刍议》,读罢让我感触良多,因此,我今天与诸位分享文学革新的话题。”

    他的话语温和而坚定。

    柳文耀一听,当场就急了,皱眉反对:

    “吴公呀,你给这补习班的学生,讲文学革新,有些牛头不对马嘴啊!”语气中满是质疑之意。

    吴志辉不容分说,立刻反驳:

    “谁说的?你也太小看这些学生了吧。我来问问看,沿年、桥年,你们愿意听我讲文学革新吗?”

    桥年立即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愿意!”

    吴志辉的目光又转向全班同学,温声询问道:“你们大家都愿意听吗”

    同学们齐声高呼:“愿意!”

    吴志辉挑眉看向柳文耀,一脸的得意,说道:

    “你看看,你这个校董是怎么当的,完全不了解学生嘛!这样,你走吧,我要开始讲课了。”

    柳文耀无可奈何地离开教室。

    大约讲了十分钟,吴志辉已经满头大汗,一面脱去外套,一面宣讲:

    “这位胡仕,是米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还没有毕业,应该不到三十岁。”

    陈沿年举起手,大声地插话:“我知道,胡仕先生今年刚满二十五岁。”

    吴志辉赞许地点点头:

    “对,这位陈沿年同学,是《新青年》的编务,了解胡仕和这篇文章的来历。一个二十五岁,打小在国外读书的后生,竟能洞察旧文学的弊端,实在让老夫刮目相看、自愧不如啊!”

    吴志辉的声音坚定而激昂,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说罢,吴志辉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并解释道:

    “这八事之中,他用典故详细地进行论述。一、二、四是代表:精神上之改良,三、五、六、七、八则是:形式上之改良。”

    “在内容方面,提出要:言之有物,写出有情感,有思想的文章;在形式方面,将旧文学的形式和语言,作为箭靶而讨伐。讲究文法,抛弃陈词滥调。”

    “我敢断言,这篇《文学改良刍议》,将会对新文化的发展,起到革新性地推动作用。在座的诸位,都将受益匪浅。这就是我今天执意改变题目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篇文章,也并非没有缺点。比如题目《文学改良》,有些像大姑娘上轿,羞羞答答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嘛!不彻底,也不过瘾!革新就革新,不能做小娘子状。”

    此话一出,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吴志辉依然侃侃而谈:

    “还有,既然是改革,提倡写白话文,那就应该用白话文来写,用文言文阐述,减少了战斗力与说服力!”

    “沿年,请你把我的意见,转告陈独绣,就说我希望《新青年》能够刊登,更有战斗力和说服力的文章。”

    陈沿年有些犹豫,不知如何回应,坐在那里显得有些尴尬。

    正在犹豫间,下课铃声响起。

    吴志辉一抬手: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我讨论,也可以通过陈沿年同学转告我。我非常乐意和你们交流,现在下课!”

    陈沿年带头鼓掌。有同学拿着笔记本,请吴志辉签名。

    吴志辉意犹未尽,一边书写签名,一边叮嘱学生:

    你们,一定要好好看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白话文学,是华夏文学的正宗!”并预言: “它将成为文学必用的利器”!

    吴志辉在这些学生的心里,种下了文学改良的种子,即使将来出国留学,也将是一批有志青年,投身于时代的潮流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