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难道不是微臣,主动投怀送抱吗?
与此同时。
大宋王朝。
皇祐四年九月,秋风清爽,盗匪蠢蠢欲动。
大宋与交趾国之间,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凶猛彪悍,在两国的夹缝中生存。
僮族的首领,名叫侬智高,身躯魁梧,野蛮好战,率先向交趾国发起挑战。
战败之后,侬智高又将目标转向大宋。
当时,大宋正面临着北方强敌的威胁,南方的兵力部署,过于薄弱,这让侬智高有了可乘之机。
短短半月的时间,他先是攻占邕州,后是攻破十余州的城池。
一时间,风头无两,让大宋不禁为之侧目。
“这个侬智高,狼心狗肺的家伙,竟然如此猖狂!”
在朝廷中,一位武将怒气冲冲地咒骂,此人正是狄青。
他眼神坚毅,威严凛然,声音铿锵有力:
“陛下,臣愿奉命剿匪,誓死捍卫大宋的疆土!”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决绝之势。
宋仁宗赵祯心中大喜,当即下令:
“好,朕命你担任剿匪总统帅,独立行事!”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一片哗然,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权力。
按照宋朝的惯例,大将出征,派一名宦官为副,实际上是监军,防止大将不受节制,叛变朝廷。
独立行事,就是获得了绝对的指挥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作出决策。
狄青非常震惊,万万没想到,会得到皇帝如此信任,但他也深知,眼下的局势刻不容缓。在厚望之下,也肩负起了重任。
不仅如此,仁宗还给狄青另外一个优待:
“朕准许你在全国选兵,只要你相中的兵马,任凭你调遣。”
狄青毫不犹豫,直率地说:
“西北蕃兵勇猛善战,又刚刚经受战争的历练,臣对他们也最为熟悉。微臣想从西北调配调一万五千名骑兵,分为三队,编入南征的军营。”
殿前临危受命,狄青热血沸腾。
正当大家为之振奋的时候,看到溥仪接见庄士敦的一幕,众人议论纷纷。
“怎么会有长相这么奇异的人,白头发,蓝眼睛,画册里的人,还有黄色头发的,更是怪模怪样。”
“是啊,怎么他见了皇帝不跪拜呢,居然还让皇帝给他鞠躬?华夏的威仪何在?”
“这个时期的男子不束发也就罢了,怎么还把头发都剪得如此短,反而把胡子留成八字形状。”
仁宗眉头一拧,勃然大怒:
“胡闹!天之骄子,怎么能让外国人当帝师,泱泱华夏,都选不出博学多才之人?”
文武百官们顿时安静下来,个个垂头不语。
平日里,宽容仁厚的皇帝,鲜有这般恼怒,而且向来能听取各方意见,竟会这般恼怒。
如同触犯逆鳞一般,完全不能让人触碰。
狄青壮着胆子说道:
“陛下不止一次告诫狄青,打胜仗,就要先做好人;要想做好人,就要读好书。无论领兵作战,还是治理疆土,读史书典籍,都是重中之重!”
“这个帝师虽然是外国人,可他的卓识和见闻,确实是非同一般。陛下不常说,用人要不拘于一格嘛!”
仁宗对狄青刮目相看,看来满堂之中,唯有狄青能直抒己见,不禁赞赏道:
“朕听闻你时常品读于书斋,成为经文纬武的武将,看来所言非虚啊!望你此次出征,凯旋而归!”
狄青立马跪地谢恩!
他浑身的血液沸腾,脸上的刺青更加明显,这张面孔将令敌军闻风丧胆。
……
与此同时。
三国时期。
章武三年二月,永安城内,乍暖还寒,略显飘忽不定。
汉昭帝刘备虚弱地躺在床上,病态显现,不久前,他已差人写下遗诏。
军事上的惨败,给他精神上的打击太大,已经重病缠身八月有余。
刘备自知时日不多,开始考虑身后之事,便急召诸葛亮从成都回来。
诸葛亮刚刚抵达永安城,一路匆忙赶路,顾不上休整,就直奔主公的寝殿。
在永安宫见面时,诸葛亮的内心不禁一惊,主公竟这般憔悴苍老,俨然是风前残烛之人。
刘备虽然两目昏花,但是耳朵清明,听到来人通传,立即精神一振。
他朝着诸葛亮伸伸手,诸葛亮没作片刻停留,大步走近床前,眼中泛出泪花,声音微颤:
“陛下,臣回来了!”
刘备禀退其他人,直接让诸葛亮坐在龙榻旁边,缓缓开口:
“来了就好!自从遇见丞相,朕才有幸成就帝业。奈何,朕才疏学浅,不听丞相所言,导致如今的惨败,因悔恨而成疾,已是命在旦夕。”
或许是因为情绪过于激动,或许是因为许久没说这么多的话,刘备的气息有些不稳,大口喘着粗气,费力地说道:
“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说到这里,已是泪流满面。
诸葛亮也跟着痛哭流涕:
“愿陛下保重龙体,为了苍生百姓,更为了江山社稷!”
刘备摆摆手,嘱托道:
“朕本应与卿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请丞相辅佐太子,望丞相教之一二!”
孔明哭着跪拜:“臣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刘备一手掩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哭诉道:“朕命不久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诸葛亮连忙接茬:“有何圣谕?”
刘备感叹道:
“先生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霸业。倘若嗣子刘禅有能力胜任,请你辅佐他,倘若他不才,先生不妨自行其是!”
诸葛亮听了,哭得泣不成声:
“微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新皇,忠贞不二报效国家,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刘备长舒一口气,承诺道:
“朕要下诏训示刘禅,让他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
两人执手拭泪之际,看到溥仪拜请外国老师的一幕,瞬间打破了悲伤的氛围。
刘备打趣道:“这个溥仪竟然效仿朕,求贤若渴的感觉,记忆犹新啊!找到称心如意的授业恩师,是一辈子的福分!”
诸葛亮见刘备精神尚好,便陪着调侃道:
“难道不是微臣,主动投怀送抱吗?当年,是臣先一步登门自荐的!”
刘备仰头大笑,大大方方地承认:
“确实如此!当时是朕有眼无珠,没有识得丞相的才能,只好亲自出马,请先生出山,这才有了峰回路转!”
往事不堪回首,两人都陷入过往的回忆中。
诸葛亮凑近一些,拖着刘备的后背,让其平躺休息,劝慰道:
“请陛下放宽心,善保龙体要紧!”
刘备见到诸葛亮,心中的大石头终于得以放下,少了担忧与期盼,很快就沉沉地睡去。
诸葛亮永远也忘不掉,初见主公时的场景,很难与病榻之人,重叠在一起,令他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