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给古人直播上课,他们都学疯了 > 第66章 乡土

第66章 乡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二节课还是宋老师的。

    宋老师:“同学们,我们本学期有经典阅读的学习任务,有的经典在课本上,这部分内容并不一定会考试,但是对于提高你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一部分书来看看,网上能查到阅读指导目录。”

    春秋时期,孔子:我以为后世的老师都是单方面给学生输送知识呢,原来还是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就应该这样的,光靠老师讲课,不思考怎么行呢?

    北宋,苏轼:不知道他们所谓的经典是哪些?刚刚说的小说算吗?诗词歌赋算吗?

    宋老师:“这堂课我们可能会讲课本上的文章,也可能会讲课外的,不过都需要同学们提前看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乡土z国》。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学术著作重在理论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

    春秋时期,孔子:那这种书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应该挺高的,有点难度啊!不过有老师在一旁讲解,应该会好一些。

    西汉,刘彻:乡土?讲乡下的?

    北魏,贾思勰: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话,我想写的《齐民要术》应该也算是学术著作了吧?要有基础知识的人才能看懂,门外汉看起来会很吃力的。

    宋老师:“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能忽略重刊序言”她概括地讲述了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阅读这本书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读书的时候需要关注哪些点等。

    看着那张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

    唐代,韩愈:这种教学倒是新鲜,这是之前说过的树状图吧?

    秦朝,秦始皇:这本书是有多复杂?和前面的文章比起来完全不是一样的。

    唐朝,李世民:这种真是手把手教怎么读一本书了。

    同学们:老师,这本是真的好难,太复杂了,看不懂啊!

    可能是看到大家脸上有点痛苦,宋老师安慰道:“说到阅读,我们不要总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适当读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能力。”

    春秋时期,老子: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一直只看自己可以读懂的东西,时间长了,是进步不了的。嗯~再给我的学生增大一点难度吧!

    北宋,欧阳修:勇于尝试难度大的?确实应该这样。

    宋老师放出了正文的第一段。

    【从基层上看去,z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z国社会的基层。】

    宋老师:“全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观点,这句话是进入全书的一把钥匙,要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秦朝,秦始皇:有乡土性是因为我们看重农业?

    唐朝,李世民:民以食为天,因为这离不开土地啊。

    各朝代的乡下人:我们知道我们是社会的基层了,但是为什么要说我们土头土脑的,有一种骂人的感觉。

    宋老师:“费先生指出,z国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但从基层看,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看,农村乡下人才是主体。”

    北宋,赵匡胤:嗯~这样说也是没错的,虽然发展了商业,但是最基本的还是农民,没有农民,吃不饱饭的话还发展什么社会?

    宋老师再次放出一段正文:【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z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宋老师:“乡下人的土气是怎么来的?费先生的看法是他们离不开泥土,以种地谋生,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产生的。乡土本色的典型表现有守着庙宇讨生活,世代以农为生,依赖和崇拜土地。”

    秦朝,秦始皇:西伯利亚是哪里?这个地方是不是也可以种地?

    西汉,刘彻:土气要怎么流动?这东西还可以流动?

    唐朝,李世民:好像有点理解他的想法了,乡下人基本上一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不怎么离开那一片天,人流动不了,这份“土气”自然就不流动了。

    元朝,忽必烈:这,汉人好像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以前虽然也种地,主要还是在草原上放牧。这研究的是哪一部分乡下人啊?

    各朝代的乡下人:守着土地讨生活是我们的传统,离开土地了我们也没地方去啊!虽然这个土气听着有点藐视我们的感觉,但是土气就土气吧,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

    宋老师:“乡下人生活的常态是世代定居,迁移是变态。”

    东汉,班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要不是迫不得已,应该不会有人愿意想时不时长途跋涉地搬家。

    明朝,朱棣:纵观历史,确实是只有出现重大事件才会迁徙。

    宋老师:“乡下最常见的社区单位是村落,村落的特点是村子之间相互孤立和隔膜,但是村内的人相互熟悉,这样的乡下社会被费先生称为熟人社会、乡土社会”

    在讲解中,各朝代的人带入了自己所处的时期,想了一下他们时期的乡下,很多地方确实能够和这篇文章中讲到的内容对上。

    秦朝,秦始皇:原来这是研究乡下社会的的书籍啊,里面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听起来还是挺重要的,能给我治理国家提供一点思路。

    唐朝,李世民:关于这个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虽然没有详细讲解,但是我大概也能窥探一二, 这本书我要好好看看。

    北宋,赵匡胤:往细了想,虽然乡下还在一国之内,但是如果单独看它,也是一个小国家了,是这个意思吧?所以说嘛,社会的构成真的是复杂。

    北宋,王安石:我觉得我需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说不定能对我有所帮助。

    明朝,朱棣: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这个角度倒是新颖。

    还没完全消化完“乡土本色”这一部分,宋老师开始了“文字下乡”这两章的讲解。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看完关于讲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这一部分,很多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西汉,刘彻:所以达官贵族也没什么好瞧不起农民的,人家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像我,能当上皇帝也是有一个好时机而已。不过我确实不爱种地。

    唐朝,杜甫:是这个理啊,城里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其实乡下人很多都用不上,他们彼此熟悉,只要简单地交流就能过好了。他们没有城里人的学习环境,所以在城里人看来很蠢,但是城里人去到乡下呢?他们不也是很多事都不会做。

    普通农民的感触最大,他们从下乡进城,很多时候会被城里人笑话,觉得他们笨,他们也觉得自己笨。

    可是这堂课告诉了他们,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没有学城里人学的东西,不能因为他们不识字就说他们愚蠢。

    接下来的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听得他们一愣一愣的。

    理解能力强一点的已经大致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了,但是有的人已经被作者绕晕了。

    秦朝,秦始皇:以前觉得种地的人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东西,可是在了解了一点后世之后,感觉还是得让他们知道一点知识,愚民这条路可能真的行不通。

    西汉,刘彻:哎,后世人写文章总喜欢这么绕来绕去吗?就不能直接说论点吗?一个文字下乡你扯出来这么多东西,结绳记事都出来了。还说什么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唯一的。

    唐朝,李世民:说的是文字下乡,但也不仅仅是文字。这书后面是讲什么的?有点好奇。

    对于研究社会的古人来说,这部书是有一定价值的,所以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的,但是部分人就有点晕了。

    大部分人觉得语文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一门课,可是这堂课让他们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迷迷糊糊中,这堂课结束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