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小校园,大生意(中)
努力终究有回报
办法总比困难多
除了卖香烟,张斌的另一项生意是卖游戏币。
当时艾老三在城里的二道街开了一家大型电子游戏厅,那个年代的游戏厅,对于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丝毫不亚于后来出现的网吧。
艾老三的游戏厅一开业,便成了学生和社会小青年的必去之处,技校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张斌觉得在学校里销售游戏币,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但游戏币这个东西,是需要在游戏厅里循环使用的,没办法拿到外面去卖。
聪明的张斌却并没有被这个问题难住,受到粮票的启发,张斌决定也玩玩金融,发行自己的游戏币票。
当时小城里所有游戏厅的价格都一样,一元钱能买五个游戏币,艾老三的游戏厅自然也不例外。
张斌想的是印两种游戏币票。一种十元面值的,凭票能到艾老三游戏厅兑换50个游戏币。一种体验卡,凭票能到艾老三游戏厅免费领五个游戏币。
客户买一张十元游戏币票,就能获赠一张体验卡,这样就相当于多得了五个游戏币。
张斌找到艾老三,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起初艾老三并不看好张斌的思路,因为这样每卖出十块钱的游戏币,自己的游戏厅就少赚了一块钱。
但张斌凭着自己敏锐的生意头脑,以及对学生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很快就说服了艾老三。
第一,学生们买了游戏币票并不能第一时间就到游戏厅来玩,相当于是自己啥都没干,就先收了一笔钱。
第二,并不是所有人来游戏厅都会一下买十块钱的游戏币,更多的人可能每次来的时候兜里只有几块钱。
但要是拿着游戏币票来玩,每次就能兑换十块钱的游戏币,兜里游戏币多了,玩起来自然就不会太珍惜,不仅能间接的加快游戏币的消耗速度,同时也能提高每个人的单笔消费金额。
第三,学生们买了游戏币票,就只能在艾老三游戏厅玩。即使游戏厅人多,没有机器,但钱已经花出去了,他们肯定宁愿等着,也不会去其他游戏厅玩。
艾老三虽然不懂啥销售模式,但见张斌说的头头是道,听起来也感觉很有道理,出于对张斌的信任,艾老三最终同意了。
张斌第一时间便找了个印刷厂,印了一批精美的游戏币票。两种游戏币票上分别写明了使用方式以及游戏厅的地址和电话,便开始在学校里销售起来。
由于在张斌这买一张十块钱的游戏币票,能额外获赠五个游戏币。因此,游戏币票一经发行,便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想去游戏厅玩的学生都提前来他这买游戏币票。
眼看着自己的游戏币票销售前景一片大好,为了能让更多人知道,从而扩大销售规模,张斌又采用了直销模式的金字塔模型进行销售。
任何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下线,拉客户来张斌这里购买游戏币票,拉来的人购买一张十元面值的游戏币票,除了随票赠送的游戏币体验卡,自己还能再免费获赠一张体验卡。
这样只要你拉来的人够多,光拿游戏币体验卡就够自己玩了。
有了这个模式的刺激,很快就有更多学生都主动投入到了游戏币票的销售中。
没多久,游戏币票就销售到了小城里的各个学校。
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个学校里都能见到销售游戏币票的学生。短时间内,张斌便回拢了大量的资金。
这一操作,可谓是开创了小城里各个行业预存款销售模式的先河。
同时,一切都如张斌预测的那样,艾老三的游戏厅也因为游戏币票的发行,人满为患,很快成为小城里生意最好的游戏厅。
由于张斌的游戏币票便于携带,信誉也有保障。没多久,各个学校便都出现了一批倒买倒卖游戏币体验卡的学生。
这些人五毛钱收来一张游戏币体验卡,再八毛钱卖出去,一张卡就能赚三毛。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张斌的游戏币票,在各个学校的学生群体以及社会小混混群体里,都成了一种硬通货。
以至于两年之后,当艾老三游戏厅宣布游戏币即将涨价的同时,张斌的游戏币票也迎来了一波涨价潮。
更有一些提前听说小道消息的学生,还囤积了不少。
可以说张斌的游戏币票在当时的小城年轻人群体中,是一款相当成功的金融产品。
经济头脑爆棚的张斌,却并没有止步于眼前的成功,而是一直在想着怎么能在学校里进一步扩大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
很快,张斌就发现了另一处商机,但与此同时,也迎来了自己通往做大做强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张斌发现的另一处商机是开食堂。
当时我们学校的食堂,收费方式采用的是包月制,每个学生每月交100块钱伙食费,包一日三餐。
学校要求住校的学生一日三餐必须在学校食堂用餐,家住本地的学生午餐必须在学校食堂用餐,早餐和晚餐可以自愿选择,如果只吃午餐的话,一个月是70块钱。
早餐一般都是馒头和粥,额外搭配两个小拌菜。
午餐一共四个菜,一个荤菜,三个素菜,每个菜一小勺,菜量固定,米饭可以随便吃。
晚餐一般是三个菜,基本上都是素菜,同样每个菜一小勺,菜量固定,米饭可以随便吃。
当时我们学校食堂的伙食水平,用本山大叔的话来说,那是让人吃的相当难受了。
基本原则就是能让你吃饱,至于口味、卫生情况、营养搭配啥的,根本就不在食堂的考虑范围内。
张斌在食堂吃了半年之后,就被食堂每天重复的那几样菜吃伤了。
又发现不仅仅是自己,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抱怨食堂的饭菜难吃,商业头脑敏锐的张斌又发现了商机。
张斌有个远房亲戚,是从我们学校学厨师毕业的,当时正在城里的一家小饭馆当厨师。
张斌找来了这个亲戚,通过专业人士的测算发现,如果食堂能有50个人,按照现在的标准,把菜的质量和口味都提高一个档次,除掉所有费用,每个月还能剩下1000块钱的纯利润,而且食堂的人越多,利润的比例越高。
那个年代的1000块钱,已经远远超出小城里绝大多数家庭的月收入水平了。
张斌对自己在学校的影响力还是很有自信的,相信凭着自己的能力,很容易拉来百八十人吃饭。
两人简单的商量了一下,就达成了合作协议,决定一起在学校门口开个食堂。张斌负责从学校拉人,亲戚负责炒菜做饭以及整个食堂的日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