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049章时代的浪潮
李光明校长万没有想到,自己学校一次扬名的机会,会演变成一场波及全国的大讨论。记者蒋东槐也没有想到,精心策划的一次与众不同的稿件,会引来编辑的一顿臭骂。
把稿件狠狠摔在桌子上,教育板块的编辑指着蒋东槐的鼻子骂,“叫你采访什么去的,你心里没点数吗?我们这是教育板块,你巴巴跑去搞什么社会经济板块的新闻,你脑子锈了?上次为什么把你的稿子扣下来,就不动脑子想想,啊,现在这么敏感的时候,你看看哪个报社敢随便踩雷,就你要巴巴地往上凑……”
然而,发完脾气,编辑还是要想办法解决这档子事。这次的事情跟上次不一样,省内好几家报社都在场,还有教育局的领导,想捂是捂不住的,那就,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他把稿件又拿过来,一字一句地看,凡是涉及个人评价色彩的一概去掉,具有舆论导向意味的词语也通通删除。最后平铺直述,一篇慷慨洋溢的千字通稿变成了带图小新闻,通篇只有102个字,还放在教育板块的最角落。
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虽然这也算不得是坏事,但也确实是与当前的主流价值观不完全相符,又与高考状元有关,瞬间消息席卷了全国,引起了一片大讨论。
有识之士在报纸上慷慨陈词,但学生们管不了那么多,他们只知道,有人要阻止售卖《高考宝典》。
《高考宝典》是什么,那是能押中三十多道题,提高近一百分的参考资料。现在还知道了,原来竟然是高考状元编撰的,这就更有说服力了,更别说,周围真有不少人是因为用了《高考宝典》成绩提高了一大截的。
分数,那就是学生的命根。他们才不管什么形势不形势,他们只知道,有人就是要他们不好过。
于是,一窝蜂地,很多学生自发到新华书店、教育局、报社等地抗议,虽然很快被压了下来,但事态也愈发无法收拾。
“这个小林,胆子也是太大了,跟宋琰简直完全是不同的性格啊。”这么大的事,黄教授自然也听说了,想了想,他还是不放心,打电话到教育局打算居中调停一下。说到底,事情闹大了,对年轻同志的未来还是很不好的。
“喂,老魏啊,我是老黄,怎么样,最近身体还好吧?”
……
“怎么回事?你说的小林,是小宋的爱人吧?”温教授退休了,这些事情她通常不怎么关心。
黄教授递过去一张报纸,“你看看。”
温教授接过去一看,是一家以敢说著称的报纸,这两年势头很是猛健,报纸上头版头条,标题加大加粗,《高考状元贩卖知识为哪般?是社会主义的没落还是资本主义的入侵》。
温教授皱了皱眉头,还没看内容就被这标题弄得有些不喜,她是经过大风大浪的,那些年,这样的大字报还少吗。怎么形势刚好一点,就又有人跳出来挑刺!
她忍着不耐看完了报纸,“这都说得什么跟什么。”
温教授气得直喘:“写本书就叫资本主义了,那我们两个出了这么多本书,那算什么,资本主义的走狗?”
“行啦!”黄教授摆摆手,“社会不就是这样,总是有人见不得别人好。姓社还是姓资这个问题又比较敏感,我们就算了,年轻人以后的路还长,还是妥善解决的好。”
“那你们刚刚是怎么商量的,这小宋走的时候可是把家人托付给我们照顾了,要是处理不好,他回来还不跟你这个当师傅的着急啊。”
“这我哪能不知道,”黄教授把眼镜拿下来,用细布慢慢擦拭,“刚刚说好了,他们也着急这个事,本来嘛,高考状元是好事,谁会想到会变成这样。他们已经联系上级媒体了,这两天就过来做个长篇报道,把舆论往好的方向引一引。”
温教授点点头,“不会派个愣头青下来吧?”她这是怕又有刺头。
“放心,这点成算他们还是有的。”
果然,几天之后,华新社就下来一个资深记者,对这件事情做深度跟踪报道。她去过几家书店,又到了林梧所就读的学校采访,最后才找到林梧,要求做面对面采访。
记者显然是有备而来,所问的大多数问题都围绕着高考状元这个主题,看得出,她是想把舆论往这个方向引,尽量淡化《高考宝典》的存在。
然而,这已经是摆在面上的问题,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存在,显然是无法避开的。
终于,记者问到了最后一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请问你把学业和经济挂钩,心里不会犹疑吗?”
记者的问法还算温和,纵然答不上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林梧却不想敷衍。
她低头沉思了片刻,再抬起头来眼里仍然是一片清明。
“文明的步伐,总难免一脚深一脚浅。前进的路在哪里,谁都不能一夜看清,但是我想,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总不会错。”
她眼里闪着光,言语却是一反常态的犀利,“我现在看到的问题是,学生想进步却没有好的题目,老师想教书却没有好的方法,这不是个例而是常态,那我为什么不能把好的题目,好的方法拿出来,难道一定要敝帚自珍才是对。”
“的确,市场化的方法不一定能惠及所有人,但一定是效率最高的方法。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老鼠泛滥的时候,我们何妨一用?”
最终,林梧的这番话被原原本本写进了报道里,再加上对诸多学生的采访言辞,报道的风格马上从经济问题转到了心系教育的高考状元上来。
好一招明月照大江,但不少人还是看出了其中不同寻常的意味。只是这一次,不等他们有所动作,华新社发了一篇重量级的文章:《坚持市场化改革,走华国自己的开放路线》,也算是给这件事定了性。
林梧长舒口气,不论如何,这一关算是过了。而《高考宝典》竟然也通过这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又火了一把。
出版社履行承诺,迅速通过各地书店告知学生:《高考宝典》在几个月之后会有新版,针对性更强,学习效率更高,请大家耐心等待。而之后,学生们会不会先去找来旧版本进行学习,那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了,他们只需要筹备新书即可。毕竟,这样一种情况下,相信没有任何一种参考资料的名头能胜过《高考宝典》了。
“喂您好!”林梧接起电话,自从上次从春城回来,她就托人花天价办了一部电话,机器加上安装费,整整花费了两万元。
“阿梧,是我。”低沉温柔的声音响起。
“阿琰!”林梧站起来,“你怎么能给我打电话?”
“出了这么大的事,我怎么可能放心。”宋琰叹气,“你真是啊。我都不知道是该恭贺你高考高中,还是新书大卖了。”
他揉揉眉心,眼里写着疲惫。不是不明白华国科研界与国外的差距,只是现实还是狠狠给他一拳头,不谈研究,两国仅仅在量子光学方面的基础书籍上都有二十年的差距。他到美国这段时间,别的做不了,光是恶补基础知识已经花费了他全部的精力,成绩还没做出来什么,这种疯狂的精神倒是被校友熟知了,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图书管理员。
林梧却是听出他声音里的疲惫,有些担心地问,“怎么,是不是学业很累?”她没有问生活上适不适应,因为她太了解宋琰,这个人从来不会因为生活上的问题而计较,能让他如此的,大概也只有科研了。
宋琰笑笑:“是有些问题,不过,我还能应付。”
“嗯,你是学神宋琰嘛!相信你!”林梧顿了一下,接着说,“差距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哪行哪业没有差距呀,都也慢慢都赶上来了。如果累了,就歇一歇呀。”
宋琰眼里划过一丝温柔,低低“嗯”了一声,继续说,“不说我了,我的情况,到时候写信告诉你。打一次越洋电话不容易,你那边什么情况,我只能看到美国的报道,说是有□□。”
“哪有那么夸张,就是大家讨论了一下而已。”林梧轻描淡写,又怕宋琰不信,“就是有几家报社乱写,一些学生怕《高考宝典》不让卖了,就到学校去稍微静坐了一下,很快就平息了。放心吧,华新社昨天都给定性了,说鼓励市场化的路线,没事。”
她想了想,又说,“外婆身体也好,你放心吧。”
宋琰看了看手表,这通电话只能打五分钟,还剩半分钟,他只能长话短说,“阿梧,国内形势逐渐明朗,但你做事也要小心,尽量不要踩红线,明白吗。不过,万一发生了事情,就去找老师,他会帮你的,这次的事情就有他在后面调停。”
林梧一一记在心里,问,“是打电话的时间到了吗?”
“真是什么也瞒不住你,是,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我们信件联系。”
“阿梧,记得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