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古代汉语6
第三节:单音词和复音词,同义词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古代某些相连的单音节词,不是词而是词组。
(二)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的词叫复音词。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发展,到了现代,复音词已占绝对优势。
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是古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古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方式: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左传》:“师退,次于召陵。”——师:军队,次:驻扎;
2加上词头和词尾:老虎、杯子;
3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作为词素,构成新的复音词:
《左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过:超过,国:国家,害:祸害。
4由于两个单音词搭配使用,逐渐凝聚成一个词:
《荀子》:“耳目聪明。”
《史记》:“秦王后悔之。”
(四)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1)单音单纯词,只有一个音节,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复音单纯词
1叠音词:关关、瑟瑟、姥姥、潺潺;
2连绵词:
双声:仿佛、参差、伶俐、玲珑、踊跃、缤纷;
叠韵:徘徊、逍遥、窈窕、婵娟、混沌;
双声叠韵:优游、辗转;
非双声叠韵:扶摇、芙蓉、铿锵、淡泊、翡翠;
3拟声词:呼呼、哗啦啦、咚咚锵、稀里哗啦、叽里咕噜;
4译音词:葡萄、咖啡、的士、沙发、尼龙、巧克力、歇斯底里。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1)复合式:
联合型:消息、寒冷、园圃;
偏正型:布衣、天子、火红;
动宾型:管家、将军;
主谓型:口吃、年轻、心酸;
补充型:扩大、人口、纸张、摧毁;
(2)重叠式:姐姐、哥哥、爹爹、妈妈;
(3)附加式:
前加式:老~、阿~、第~;
后加式:~子、~头、~儿。
三、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即两个语素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词义,而另外一个语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只是一种陪衬,它属于并列式合成词。
《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向异;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作息:偏向作;
《金石录后序》:“如闻城中缓急,奈何?”——缓急:偏向急;
《易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风雨:偏向雨;
《礼记》:“大夫不得造车马。”——车马:偏向车;
《墨子》:“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向园;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向亡;
《列子》:“无羽毛以御寒暑。”——寒暑:偏向寒;
《韩非子》:“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府仓:偏向仓;
《后汉书》:“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成败:偏向败。
偏义复词分两类:
(一)由两个语义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
(二)由两个语义相关的语素组成。
四、同义词
(一)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
同义词中意义完全相同的等义词很少,比如:我——余,黎民——黔首。
绝大部分同义词词义相近,存在种种细微差别:树木。
同义词:等义词、近义词。
(二)同义词辨析
完、备:
都有“全”的意思。
“完”着重在完整,没有损坏,“完璧归赵”。
“备”着重于数量,有“什么都有”的意思。
《孟子》:“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洗、沐、浴、澡:
都有洗涤的意思,但洗的部位不同。
《说文》:“洗,洒足也。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澡,洒手也。”
《荀子》:“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
《汉书》:“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之见。”
颜师古注:“洗,濯足也,音先典反。”
疾、病:
都有生病的意思,但词义表达的程度有深浅之别。
《说文》:“疾,病也。病,疾加也。”疾指一般的病,病指重病。
《韩非子》:“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但也有例外,有时“疾”也可以用来指重病。
《论语》:“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府、库:
都是储藏物品的地方,但“府”指收藏文书、财宝的库房,”库”是藏兵器、战车的库房。
《说文》:“府,文书藏也。”
《说文》:“库,兵车藏也。”
型、范、模:
都是指制造器物的模型,但质地不同,土做的叫型,木头做的叫模,用金属做的叫范(一说用竹子做的叫范)。
商、贾:
都是指做生意的人,“商”指运货贩卖的生意人,“贾”指囤积营利的生意人,所以有“坐贾行商”的说法。
提、携:都指用手握物运物,但方式不同。”携则相并,提则有高下。”(段玉裁语),所以“提拔”“携手”中“提”“携”是不能互换的。
法、律:
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范围不一样,法指法则,制度,范围大;律,范围小,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
饥、饿:
“饥”指一般的饿,“饿”指一点东西都没吃,严重饥饿。
盟、誓:
都有“誓”的意思,但词义轻重不同。《周礼》郑玄注:“大事曰盟,小事曰誓。”
2从感情色彩上加以鉴别
杀、弑、戮、诛、斩。
都有借助某种手段使人或物失去生命的意思,但是又各有特点,在具体用法上,特别是在感情色彩方面还有细微的差别。
“杀”不仅指杀的动作本身,而且还包括强调杀的结果的意思,结果一定是死。
《孟子》:“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杀的对象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但不能用于非生命的东西,用于人的时候,可以指正义或非正义的杀。
《论语》:“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论语》:“如杀天道,以就有道,何如?”
《孟子》:“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弑”在封建社会专指子杀父、臣杀君。弑的对象只能是人,不能是动物。
《左传》:“赵盾弑其君。”
“戮”多用于根据一定的刑法而杀死有罪的人,所以戮包含有惩罚的意思。
《左传》:“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
“诛”和“戮”相似,指杀有罪的人或不仁不义者,从封建道德的角度讲,“诛”和“戮”是正义的。
《孟子》:“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斩”用法最为宽泛,不仅杀人、动物,也可杀无生命之物,正义或非正义皆可。
《左传》:“而斩其木,其罪大矣。”
3从语法功能上进行辨析
耻、辱:
《说文》互训。“耻”常用为意动用法,“辱”常用为使动用法。
《论语》:“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辱”能接受表示被动的词“见”,而“耻”不能。
《史记》:“反见辱。”
畏、惧:
都表示害怕的意思,但组合功能不同,畏多用于及物动词,一般带宾语。
《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惧”一般用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
每天一个小知识:
沙。
会意字。
《说文·水部》:“沙,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
本义为微小细碎的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