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1 章 瑕疵品
卫景平微微一愣, 不知他说这话是何:“……” </br></br> 纪九渊说:“日后要是有人背后议论卫人要绕着弯子巴结太后,不知卫人……” </br></br> 在不在。 </br></br> 毕竟这礼是从卫景平手里,不是卫景明手送出去的。 </br></br> 卫景平笑:“我自问坦荡, 不在乎旁人说闲话。” </br></br> 纪九渊这才完全放。 </br></br> 他走了之后, 卫长海在唏嘘:“这京城里的世家之,到处是儿女亲家啊。” </br></br> 盘根错节的,好像全栓在一条绳子上似的。 </br></br> 卫景平:“爹, 咱家后也是。”等卫家在京城里枝繁叶茂的时候,也会儿女亲家遍地走的。 </br></br> 卫长海扳着指头数了数他儿子侄女们的亲家,姚家、曾家、吕家、关家……, 恍然:“别说,还真是。” </br></br> 卫景平笑了一笑。 </br></br> 闲话的功夫,去年的武探花陈四禹来卫家拜年了。他考后进了北衙六军, 比照这科举的品级, 探花授正七品官阶, 武举也按照这个来, 他如今是七品的宣贞校尉了。 </br></br> 卫长海看见上林县的后亲得不行, 一个劲儿塞吃的不说,还非要给他发压岁钱:“你小子怎么过年都不回家探亲呢?” </br></br> 陈四禹不好思地摸了摸头:“我爹不让我回去,说让留在京城里多走动走动,学学人情世故。” </br></br> 他爹还说,让他在京城里找个好媳妇儿,给陈家长长脸。 </br></br> 当然了, 这话陈四禹可不好思对外人说。 </br></br> 卫景英听了他这话用手一指卫四:“陈叔错了, 你留在京里只是跟着他炼huo药罢了。” </br></br> 陈四禹这批武进士分到北衙六军后, 云骁帝下旨组建火器营,把他们的一多半都调过去研制火器, 卫景平从工部挪过去几只炼丹炉,他们捣鼓huo药,又说等今年开春,还要请工部精通的冶铁、打铁的官吏过去他们制一种叫做火铳的兵器呢。 </br></br> 这群憨愣孩子学得起劲,没日没夜地摸索,什么曲柄、引线啦,火门啦……他们很快就熟练于,说起来头头是,门清儿。 </br></br> 他们的身都扑在火铳上,哪儿来的功夫出去结交贵人,见识市井百态啊。 </br></br> 卫景平:“瞧二哥说的,好像在北衙六军的火器营监工的不是二哥一样。” </br></br> 太子秦衍主动揽活儿,云骁帝或许打眼里没把火器营太当回事,顺水推舟交给了东宫,太子又转了个手,把火器营全权委托给了卫景英,可说现如今火器营是在卫二手里。 </br></br> 卫景平不过提供一研制huo药、火器技术面的支持罢了。 </br></br> 他软,才不会压榨武进士们呢。 </br></br> 陈四禹听他哥俩儿你一言我一语掐起来了,为自己说错话了,满脸通红地:“二位人,下官不是这个思……” </br></br> 卫长海过来把他拉走:“他哥俩儿都不是好的,你来陪卫叔喝酒。” </br></br> 他用一壶酒把人挖走了。 </br></br> 哥俩儿哈哈笑,笑完之后卫景英开始跟卫四说正经事儿:“虽说成立了火器营,但是户部分拨给北衙六军的还是那银子,除了武进士们的俸禄外,陛下没有另外下旨增拨造火器的银子,老四,你过这件事吗?” </br></br> 造火器,又是个很烧钱的。 </br></br> 太子秦衍都发愁的要私下里变卖东宫的金银珠宝为火器营筹银子了。 </br></br> 卫景平说:“我知有这笔账。”但是户部目拿不出更多的银子,虽说钱庄的盈利一年比一年多,但去年一年用银子的地太多,免除了考武举之男丁的人丁税,又赈济豫州等地的灾荒……等等,出去的账全靠钱庄的银子去补亏空,因须得别的法子,广开财源才行。 </br></br> 的财源在哪儿?说话,卫景平自个儿也没找到。 </br></br> 卫景英笑:“你知这件事就行。” </br></br> 凡是被卫景平惦记上的事,只怕没有做不成的,他非常了解这个弟弟。 </br></br> 年初一一整天都在待客度过,直到晚饭时分,卫家才清净下来。 </br></br> 次日,卫景平陪着姚溪回娘家。 </br></br> 每年的年初二都是他一年当最为轻松的一天,除了几奴仆外,偌的姚宅往往只有他们祖孙三人,吃吃喝喝躺躺一天,别提多惬了,对于卫景平来说,真是人一乐事,至少在这一天,他能摁下暂停键,把所有的事情都抛于脑后,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在在当条无忧无虑的咸鱼
。 </br></br> 初二这天在姚宅吃过午饭,卫景平躺在暖阁里放空自己,姚溪拈着一小截流苏在他鼻子上轻拂,痒得他打了个喷嚏,伸手捉住她的手:“顽皮。” </br></br> 卧房暖阁里地龙烧的很足,他二人只穿了一层薄薄的衣,肌肤相贴,闹着闹着彼此都动了情,很快,小两口掀起的动静把在外面服侍的丫鬟听得满红耳热,不敢抬头朝里面瞅一下下…… </br></br> 正月初三他们去周家走亲戚,给周寂然老爷子拜了年,在周家混了顿绍兴菜,回到家没什么事儿可干,又在鸳鸯帐把昨日的温情找补回忆了一遍。 </br></br> 丫鬟春莺年纪一丢丢,看见卫景平在房里打情骂俏,她欢喜地跟冬梅说:“夫人一准儿要有喜了。” </br></br> 她们很是期盼呢。 </br></br> 这时候外头有人敲门,冬梅跑过去一看,回头对春莺使了个眼色:“是罗姑娘来了。” </br></br> 春莺冷了脸:“过年的她巴巴跑来做什么。” </br></br> 冬梅撇嘴:“那谁知。” </br></br> 她们都不喜欢罗小柔,说她这么岁数了不嫁人,明显是等着卫景平把她收房做妾呢。 </br></br> 要不,罗小柔怎么有事没事就爱去他家人面晃悠呢,总说钱庄有事要找卫景平,哼,谁知是不是借口。 </br></br> “啊呸,看她那狐媚样子就没安好。”她们这么说罗小柔。 </br></br> 罗小柔听见门里有人在说话,半天不开门,出声:“姚姐姐在家吗?” </br></br> 春莺这才不情不愿地给她开了门:“罗姑娘来了?” </br></br> 没有请她进门的思。 </br></br> 罗小柔讨了个没趣,把手里的年礼往递了递:“那个,我也没别的事情,就是来看看姚姐姐。” </br></br> 春莺虚情假地往里面努嘴:“进来坐吧,夫人在睡觉呢,奴婢去叫醒她。” </br></br> 罗小柔:“不了,谢谢你啊。” </br></br> 见人家不待见她,赶紧离开了卫家。 </br></br> 晚上姚溪看见罗小柔送过来的年礼,问春莺:“罗姑娘什么时候来的?” </br></br> 她怎么连人都没看见。 </br></br> 春莺:“白日夫人在卧房的时候她来的。” </br></br> 姚溪脸一红:“……” </br></br> 那是有不凑巧了。 </br></br> 着罗小柔孤身一人在京城,连个亲人都没有,她怜悯:“春莺,你跟我去罗姑娘那里坐会儿吧。” </br></br> 主仆二人遂去了罗小柔家。 </br></br> 屋里烛光昏暗,一瘦弱的身影映照在窗棂上,罗小柔坐在窗,捧着一本书看得专注,都没听到敲门声。 </br></br> 姚溪:“小柔妹子?” </br></br> 唤了好几遍,她才出来开门。 </br></br> “姚姐姐来了,”罗小柔高兴地:“快进来坐。” </br></br> 她神情淡然,仿若白日去卫家受了冷遇那件事没发过一般。 </br></br> 姚溪看着她明净的书桌:“在看什么书呢?” </br></br> 罗小柔拿给她看:“儿瞧了《宛列传》,不过瘾,又寻了本朝宰相荀安写的《海仙山》来看,说的是沿海的渔民在海上漂泊了三年,娶了美人鱼儿育女,偶尔往返陆地采买东西的故事……” </br></br> “《诗经》里说,‘相土烈烈,海外有载。’,”姚溪说:“先我外祖跟我说,汉朝有司马迁写的《宛列传》记载的就是咱们汉人疆域外的奇人轶事,来你看的这本《海仙山》必是学他了。” </br></br> 罗小柔说:“是了,只是这本《海仙山》写的光怪陆离,读起来身临其境,时揪时亢奋,非常能打发时。” </br></br> 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br></br> 对于她这种独居的女子来说,最好的消遣莫过于此了。 </br></br> 姚溪翻了两页,赞叹:“果然好看。”她下痒痒:“妹子看完能否借我也看一看?” </br></br> 罗小柔:“姐姐喜欢看拿去便是,我看完了。” </br></br> 她翻了不下三遍。 </br></br> 姚溪谢过她,坐着略说了会儿话,到天晚才归家。 </br></br> 夜里姚溪窝在榻上凝神看书,卫景平凑过去:“什么书让你看得这么入迷,借我瞧一眼?” </br></br> “你别挡着我的光,”她推开他的手臂:“我正看到精彩处呢,明日借你看。” </br></br> 卫景平来劲儿了,把她圈进怀里:“一起看。” </br></br> 于是二人津津有味地读起《海仙山》这本书来。 </br></br> 直看到破晓雄鸡啼鸣,夫妻俩才撑不住,犹未尽地合上书,
抱着彼此睡去。 </br></br> 日上三竿,卫景平一睁眼,魔怔了般说:“溪儿快起来,为夫要去那头的陆地给你买布料啦……” </br></br> 姚溪揉了揉眼睛,迷迷糊糊地:“相公,要是遇到卖茶叶的,买一小罐回来……” </br></br> 得,这二人,一个把自己当迷失在海,娶了美人鱼当妻子的渔夫,一个真格儿为自己是那条当事美人鱼了。 </br></br> 对的还挺合拍。 </br></br> 过了片刻,等他们清醒过来,都有点不好思,这要是传出去,还不叫人笑掉牙。 </br></br> 卫景平起身穿衣,忽然,他穿着穿着如入定了一般,从眼珠到手指都一动不动,吓得姚溪用手指甲掐他人:“相公,你这是怎么了?” </br></br> 别吓她啊。 </br></br> 卫景平“哎哟”叫了声:“媳妇儿你下手轻点儿,疼,疼,疼……” </br></br> 听见他说话了,姚溪立马撒手:“……” </br></br> 卫景平:“你还记得三哥去年护送商船出海的事吗?” </br></br> “当然记得。”姚溪说:“那会儿家里人都担忧得不行,天天烧香,请神仙保佑三哥平安回来。” </br></br> 卫景平:“商贾能做这门,朝廷为什么不做呢?” </br></br> 卫三回来后不是跟他吐槽,说渤海国那边的茶叶价格是京城里的十倍往上嘛,这么的利润空,为何不开海上贸易呢? </br></br> 他原先是个傻子吧,竟没到这条路。 </br></br> “三哥护送的那条商船上运载的是漆器,”姚溪说:“那是人家漆器商人趟熟了的路子,要是咱们贸然运一船茶叶过去,没销路怎么办?” </br></br> 卫景平:“你担忧的也是,咱们不能直接运一船茶叶过去做买卖,得先寻到买主再说。” </br></br> 他快速地穿好了衣裳:“溪儿,趁着还有几日休假,咱俩去一趟太仓府?” </br></br> 去当地的刘家港走走看看,或许能有一番收获吧。 </br></br>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br></br> “这就动身?”姚溪讶然。 </br></br> 卫景平:“嗯……”他又担忧姚溪身体吃不消:“我一个人快去快回,你在家多歇息吧。” </br></br> 姚溪浅笑:“你还真得带上我,我跟你说,那边的言,你听不懂。” </br></br> 太仓府离绍兴不远,遗憾的是她还没有去过那里。 </br></br> 卫景平:“……” </br></br> 是的,甘州府偏北,离京城近,他还真听不懂南边那叽里呱啦的言。 </br></br> 初五日,他们动身往太仓府。 </br></br> 正月期,没人跑船,水运停了,卫景平带着姚溪只好坐着马车出行,为了她路上舒服点儿,他租了一辆宽车厢的马车,带足了银子,出了京城,马蹄踩着落雪一路南下。 </br></br> 到了正月十四,他们才抵达太仓府。这里的春来的早,不飘雪也没有京城冷,人人都穿着轻巧的夹袄,看着身形都很精瘦,富贵之家的少年男女穿戴讲究,迎面走来时看上去十分清秀。 </br></br> 进城的时候,卫景平没有亮出官印,只给守城的小吏晃了下身份文书,小吏没瞧仔细,只当他是平头百姓,点了个头就放行了。 </br></br> 当地知府不知卫景平的到来,他也落了个清净,找到一家刚开业的客栈住进去歇着,只等过了正月十五早上起来吃个饱饭,就到刘家港去,试试有没有好运气碰上赶早出海的商船,瞧瞧他们都到海外做的什么买卖。 </br></br> “南边过了正月十五,”姚溪说:“年的正月差不多就算过完了,该为一年的计打算了。” </br></br> 不像京城里,正月里家家户户都在吃吃喝喝,一般要等到过了二月初二才忙活起来。 </br></br> 卫景平:“一路上过来,我看很多集市都开张了。” </br></br> 热闹着呢。 </br></br> 姚溪:“我正着去逛逛呢。” </br></br> 卫景平正好闲来无事,陪她逛附近的集市去了。 </br></br> 一到集市,姚溪才发现话说了,和卫景平没差别,她也听不懂太仓府的言,企图用绍兴话交流,当地人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双都很懵,只能碰上会说官话的,让人家给翻译一两句的,来今日是买不到称的小玩儿了,主打一个逛吧。 </br></br> 卫景平跟在她身后微微笑:“后不后悔?” </br></br> 非要跟着他来,还说自己听得懂当地言,这下风闪舌头了吧。 </br></br> 姚溪狠狠地瞪了他一下,涨红了脸:“别笑了。” </br></br> 她哪里知这地十里不同音,说不定一条河两岸的人都不说一种言,可不是会说一口绍兴言就能在这里混得开
的。 </br></br> “你看上什么了只管指一指,”卫景平说:“我来跟小贩讨价还价。” </br></br> 姚溪半信半疑,抬手一指:“……我买那套泥人。” </br></br> 卫景平:“来。”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br></br> 语言不通没事,他会比指头。 </br></br> 这里集市上的鲜玩儿在太多了,有色泽明艳的漆器,冰裂纹的瓷器,铜镜,还有珊瑚雕刻件,玛瑙把件……看得人眼花缭乱,但静下来可是能淘到不少好东西呢。 </br></br> 姚溪挑了一个又一个,卫景平不停地跟人讲价钱,淘啊淘,直到随身携带的碎银子花的一文不剩,这才犹未尽地离开集市。 </br></br> 着明日再带一银子过来逛逛,多淘点儿小玩儿带回京城送人。 </br></br> …… </br></br> 回客栈的路上,姚溪很捂肚子,只要她一起卫景平才在集市上跟哑巴似的跟人比指头买小玩儿的情形就忍不住笑,憋的肚子都疼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br></br> “给媳妇儿省了好多铜板呢。”卫景平得地。 </br></br> 姚溪一个没绷住又笑了出来:“相公,你真能干。” </br></br> 她之从未见过他还有这么滑稽又小气的一面,为了讲下来一个铜板的价钱,卫景平那么努力地跟小贩们比划手指。 </br></br> 卫景平随手拿起一面蟠螭纹铜镜来细看,手指摩挲到背面凸起的纹路上时,他说:“这儿有条裂纹。” </br></br> 一极细的裂纹,这面铜镜稍稍算得上有一点点瑕疵。 </br></br> 姚溪凑过来一看,自责地:“哎呀,没挑好。” </br></br> 卫景平:“不仔细看看不出来,留着摆在家里当装饰品吧。”等他再攒两年钱,日后买个三进院的宅子,用得上。 </br></br> 姚溪:“相公你再瞧瞧别的。” </br></br> 卫景平又捞起一件玛瑙雕刻的如来看,对着光照一检查,这件玛瑙如的尾柄处发黑,没那么透亮,也是件瑕疵品。 </br></br> 他忽然到什么,把买来的各色小玩儿全摆出来挨个过目了一遍,竟然全都是能挑出毛病的……卫景平:这难是手工制作,达不到后世机器精准所致的吗? </br></br> 可是他家里的铜镜,还有冰裂纹的瓷瓶,从没见过这样的问题,那么,难他被骗了吗? </br></br> 两个人都有闷闷不乐。 </br></br> 次日,他们又去逛了一趟集市,每个摊位都逛了,发现多数玩儿都带一点点或是划痕或是裂痕或是黑点这类的小瑕疵,搁不太讲究的人身上,这都可忽略,不足影响他们购买。 </br></br> 这回他们运气好,碰上个摆地摊买字的官话说的好的郭秀才,卫景平上跟他搭了个讪,聊熟了问他:“这集市上的小玩儿怎么看起来做工不精细,都有瑕疵呢?” </br></br> 郭秀才笑:“摆在这里卖的小玩儿都是沈家挑选后不要的,可不是件件都有瑕疵嘛。” </br></br> 卫景平:“沈家?” </br></br> “就是太仓府的富户,累世经商的沈家,”郭秀才说:“他家从各作坊和烧制器皿的窑里采买来这东西,”他指着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挑挑拣拣的,好的啊装船运到海外去卖了赚钱,这都是挑剩下来的,低价卖给小贩,小贩又拿到集市上来卖,价格低,就算有瑕疵,也比较划算呢。” </br></br> 他家里自用的也是从这里淘到手的。 </br></br> 卫景平:“……” </br></br> 原来是这个缘故,跟后世做外贸差不多,过检时不合格的就由出口转内销了嘛。 </br></br> “沈家的做的很吗?”这里概有上百种商品呢。 </br></br> 郭秀才低头磨墨:“这咱可不清楚。”他就是一屡试不第的穷酸秀才罢了,每日忙忙碌碌只为了挣几两碎银过日子,哪里会操沈家的事。 </br></br> 姚溪见他研磨的墨在不成样子,从荷包里掏出手指长的一小块姚墨:“先试试这个墨。” </br></br> 郭秀才是个识货的人,接在手里瞧了半天:“……这是姚墨?” </br></br> 姚溪:“嗯。” </br></br> 她是带在身上辟味儿用的。 </br></br> 郭秀才磨了一点点姚墨,果然写出来的字润黑明亮,比他先的字美观雅气多了:“姚墨是好啊,只是这墨在太仓府卖的太贵了,我用不起。” </br></br> 说完,他又把余下的一截姚墨还给了姚溪:“多谢夫人。” </br></br> 这时候有人来问价钱,买走了他才用姚墨写的一幅字,郭秀才掂着到手的几个铜板,情好地跟卫景平说:“卫公子问我沈家的做的不?”他
摇了摇头:“头年沈家在海外的做的很,每次出海都能拉半船舱的金银回来,那真是银如土金如铁啊,然这两年,据传出海折了好几条商船,血亏,去年一整年都没出海,看样子今年要走一趟喽……” </br></br> 不然哪儿流出来的这么多小玩儿在集市上卖。 </br></br> 卫景平:“年是怎么回事?这两年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折了商船的?” </br></br> 这么多种类的商品出海,那必然是能赚到钱的啊。 </br></br> 郭秀才叹气:“还不是沈家几天赚把的金银招来了海贼惦记?打劫的太多,如今别说挣钱了,一条商船出海,船上的人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 </br></br> 卫景平有点儿走神:“是这样啊。” </br></br> 怪不得龙城府知府江扬要挑卫景川护送商船出海呢,原来没有可靠的人护送,出海的商贾们真要人财两空,有去无回了。 </br></br> 姚溪同时也在这件事,两个人对视一下,又向郭秀才请了太仓府当地的风土人情,才从集市上出来。 </br></br> 抬头一看到正午时分了,他俩又找了一家饭馆快朵颐,卫景平边吃边:“要不找个时拿出我的贴子去拜访下沈家?” </br></br> 到了太仓府之后的所见所闻告诉他,海外贸易有可为,但是阻碍重重,没那么容易就玩转的。 </br></br> 姚溪:“相公是不是该先去拜访解人?” </br></br> 太仓府的知府人叫解兴。 </br></br> 卫景平:“嗯,是该先去见他。” </br></br> 他在京城的时候了解过解兴其人,得知其是先帝历七年的进士,从考进士步入仕途到做到知府,后用了21年的时,来出身贫寒,没家世做为依仗,全靠熬资历才走到今天的。 </br></br> 太仓府的市井祥和繁华,看起来解兴治理的不错,来是个有才能的官儿。 </br></br> 姚溪眼珠一转:“不如我们分头行动,你去见解人,我去沈府周围转转,打听打听沈家是个什么光景。” </br></br> 总比贸然去拜访人家的好吧。 </br></br> 卫景平犹豫了下说:“这儿人地不熟的,你带上五月过去,多往人堆里扎,不要去人少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