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改变
顾婉君念及刚才何氏拒了须齿的事,没有当场下面子,两人起身行了个礼,口中却只称夫人。
兄妹俩这个态度,众人都有所预料,面上没露出什么异色。
反而还有人讶然,依大姑娘这个刚回来就闹翻天的性子,今日能这么温和,已经是稀奇事了。
其余事毕,何氏说起了其他,“既然今日都在,我便少叫下面的人跑一趟。”
“明日会有牙婆带着人来,给你们屋子里都添些人。”
这话说完,众人面上都是喜色,唯有顾婉君皱了下眉,应道,“我和哥哥的院子里就不用添人了,外祖母已经将人都备好了。”
何氏点点头,“那大姑娘大少爷和五姑娘院子就不用进人了。”
顾婉熙心里本就憋了不少气,听到这话,不服气地站起来,“母亲为何独独落下我一个人,我可没有个好外祖母替我操持。”
何氏看了她一眼,淡淡道,“府里的规矩,五姑娘该是比我这个新嫁妇清楚的,按着规矩,姑娘院里,是有两个大丫鬟,四个小丫鬟,并一位嬷嬷。”
而五姑娘的院子里,光是贴身伺候的的大丫鬟就有三四个,更别说小丫头们了。
听出她的言下之意,顾婉熙咬了下唇,想反驳些什么,但见爹爹在上首端坐着,终是还是憋着气坐下了。
见五姑娘消停了,何氏才继续道,“明日姑娘们院中伺候的都重新登记造册,月钱都从公中出,若是有想添人的,便和管事的说上一声,月钱各自院里出,可有异议?”
几个姑娘都摇头,四姑娘更是脆声道,“母亲考虑得极为周到,我们哪还有什么意见,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了。”
她说完这话,像是知道自己失言了一般,瞄了眼旁边的五姑娘,见她怒视自己,慌忙捂着嘴坐下了。
在座的除了大姑娘和五姑娘,其他几人自然都高兴,这几年府里是周姨娘管事,本来就对她们不上心。
又有先夫人和老太太身边的人,占着一些关键的位置,他们仗着自己身后有靠山,对这些不受宠得姑娘们也冷待的很。
府里头乱糟糟的,她们别说添个丫鬟了,就算是在膳房要些东西,都是千难万难,还要自己私下贴补,才能吃到些可口的饭菜。
如今何氏嫁进门,府中的中馈自然是转交到她手里,众人心里都暗暗期盼她能有什么大动作,反正再如何,都不可能比以往更差。
如今见她着手府中事务,哪有不支持的,更何况是对自己有益的事。
见姑娘们都高兴,何氏笑了笑,又放了个大雷:“我已拟了请帖,从江南的白鹿书院请了几位先生来教导你们。”
旁人还没怎么反应过来,坐在下首的顾婉君听了这话,实实在在露出了讶然之色,震惊地看向了何氏。
不怪她失态,这白鹿书院是大启最好的学府,与京中的天顺书院并列第一,每年两院的学子都要一争高下,人人都说,天下俊杰才女都是出自这两家书院。
不说如今庙堂上站着的官员有多少是两院的学生。
就连当今皇后和几位老王妃都是出自这两院,宫中几位品级高的女官也在书院中受过数年教导。
顾婉君在京中同自家哥哥一起,靠自己的本事考入了天顺书院,就让几位表姐表妹眼红了许久,这继母能耐竟然如此大吗?竟然能从白鹿书院请到先生。
其余几位姑娘虽然没有去过书院,但也听过这家书院的大名,都露出喜色来。
三姑娘见一向待人待物都十分冷淡的嫡姐失态的样子,就更加高兴了,知道这定是件天大的好事。
顾怀淞在上手眼皮都不抬一下,他知道何氏和白鹿书院有故,请几位先生自然是小事。
何氏淡淡地扔下一个大雷,又自顾自往下说,“待姑娘们将自己院子里的事理顺后,就来正院来同我学如何管家。”
这府里乱麻一片,何氏实在是懒得费心思处理这些,她还有别的更要紧事要去做,姑娘们也大了,揪过来学学管家也好。
被前一个大消息震惊的,众人都没怎么回过神来,待何氏叫散了后,也只激动于书院的事。
但对府里的下人来说,书院不书院的,他们也不太清楚。
自从知道姑娘们要管家后,他们也没心思多嘴两位柳家姑娘了,都在谈论姑娘们要管家的事。
旁的事同他们无关,但姑娘们管家可是与他们息息相关。
有人惶惶不安,有人却松了口气。
本来担心新夫人进门会收拾他们,但见她拉了姑娘出来当救星,估计是没什么本事了,要是到时候碰上个好糊弄的姑娘,那这几年的账也就过去了。
何氏也没让她们久等,正好白鹿书院的夫子过来还需要时日,干脆就把杂事处理掉先。
这日,顾婉清被通知去正院,她还有些惊讶,本以为这种事情是不会带上她的,毕竟她的年纪和上头的姐姐们差了一截,不过既然何氏让人来叫她,她自然不会不去。
带着如意就往正院去了。
去了正院才知道,何氏雷厉风行,已经请了城里有名的牙婆来,今日府上就能添人了。
何氏刚嫁进来,也不清楚府里下人之间的盘根错杂,加上之后姑娘们管家,估计有的事府里的人去办总有掣肘,这次索性直接从外头采买丫鬟。
说是采买,其实也只是租借,现如今的大启,已经不签死契许久了。
自大启开国后,太祖就颁布诏书,废除了死契,三十余年下来,如今世面上的人口,都是只典不卖。
当初在知道这些丫鬟签的都是活契后,顾婉清其实是松了口气的,毕竟她从现代社会穿过来,实在是会有些心里障碍。
在得知自己穿书后,她才明白为何有这种改变。
原来是因为开国的时候,国家人口凋零,为了逼迫世家大族把麾下的仆役放出来,太祖才下了此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