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第65章
李承义成亲是在京城,结亲的人家要论权势,比济州知府还强得多。
一家人坐下商量聘礼的事,最后老李头拍板:咱农家人也没那么多讲究,干脆几兄弟都一样,甭管结亲的是谁,都一样金额的聘金聘礼。
张静柔和李承仁夫妻二人都表示,就该如此,他二人绝没有其他想法。
庄户人家没有庶子庶女这些,家业也小,分家的时候一般都是平分。若是按大户人家的规矩,长子继承七成家业,剩下的兄弟们只能喝西北风去。
桃花村现在分家,也是几兄弟分得的家业都大致相当的。老俩口一般跟着长子,故而长房多了老俩口的那份养老银子和棺材本。
其他儿子每年也要出些米粮,孝敬银子衣裳吃食,故而长房还是占那么一丢丢便宜的。
当然了,家家情况不同,老俩口跟着其他儿子住的也不少见。偏心某个儿子,分家多给些,过后也一直补贴的也不少。十个指头有长短,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也没人说啥。
所以李承义的聘礼,主要也是聘金五千两银子和一千两的金银首饰。总共花的银子和之前李承仁下聘时一样多。这个金额的聘礼,在京中权贵之家,也很是拿得出手了。
李家在京中买得起大宅子,能拿出六千两聘新妇。不少有心人,已经猜测齐世子的那几项日进斗金的买卖,跟李家也有关联了。
来京城后,花销大了不少。六千两银子不是小数,好在自家孙女实在是太能挣银子,老俩口也放开手脚来,为二孙子成亲做准备。
临近婚期,李桃花爹娘和伯伯婶娘们来到京城。几人再次觉着,儿女们跟着爹娘着实是好!
这才从济州府来京城多久?承义这孩子都要取上京里的媳妇了,还是将军家的嫡幼女!儿媳妇/侄儿媳妇一个比一个来头大,他们喝了新媳妇茶,还是早早回芙蓉县的好。
儿子和侄儿们整日忙于读书,她们和儿媳妇/侄儿媳妇处着也不自在,看着爹娘和娃儿们都好好的,他们就放心回芙蓉县,过他们自个的日子了。
过惯了悠闲自在的日子,这种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生活,偶尔体验一段时间还成,时间长了,还真不习惯哩!
如今的日子是真好过啊!芙蓉县里庄子上的出息,全是他们自个拿着,村里还每月送来利钱。他们也不用干啥活,想吃啥吃啥,想买啥买啥。
每年桃花儿还给送首饰头面和一车车的年货回去。银钱花不完,出门人人敬着几分,走哪都有人捧着说话。
过着神仙日子,就不能犯了凡人的蠢。家里如今的光景,都是爹娘带着娃儿们挣来的。爹娘说让他们守着芙蓉县桃花村,守着家里的根,他们就好好守着。
前些年在村里整日干活,吃不饱肚子的日子恍如前世。如今他们只盼着,爹娘活得长长久久的,一家子都没病没灾的。
其他的,一些妇人口中的“也摆摆做婆婆的谱”,“享享大户人家儿媳妇的福”,“学学大户人家的规矩做派”那都是见不得人好的酸话。
她们婆婆都没给她们摆过谱呢!她们一大字识得不多的,前些年还是农妇的婆婆,去出生高贵,俊的不像话的儿媳妇面前摆什么谱?没谱的谱?没得给儿子,给家里丢人!
她们过着自个的好日子,想想儿子出息,儿媳家世好,以后孙子也绝对差不了,光想想就美得不行。
对了,最好有孙女,她们老李家都是靠着桃花儿的福分,才越过越好。孙女沾沾她小姨的光,也是有福气的女娃儿。
他们做长辈的不参合,儿子儿媳夫妻恩爱,孙子孙女才来得早,来得康健。婆婆可是早就告诉他们这些秘诀了!
要不,哪来的桃花儿小仙女儿托生?哪来的四个年纪轻轻的举人?听公婆的话一准错不了!
李家老中青三辈人在京城聚齐,家里顿时热闹多了。
李家孙辈四兄弟依然早出晚归,白天在国子监和同窗们探讨切磋文章。吃完晚饭,还要在书房挑灯夜读。今年秋的会试,几人都没把握。
但是都想搏一把,李家在外的脸面,还得靠他们兄弟撑起来。
妹妹虽然还是每日高高兴兴的,但他们心里都有感觉,妹妹更喜欢在济州府的日子。
妹妹喜欢捣鼓各种层出不穷的稀奇古怪的物什;喜欢去庄子上摘果子采蘑菇;喜欢看田地丰收,果子缀满枝头;喜欢在济州府街上买买买,顺便和各铺子掌柜的唠两句……
京城里宴请太多,妹妹不喜欢;规矩太多,妹妹不喜欢;更不喜欢做什么,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也不喜欢。
京中繁荣昌盛,他们不能像在济州府那样过得恣意,说到底,还是他们家位低无权,一家子都不自觉的小心谨慎。
京城里他们李家不能得罪的人太多,李家兄弟都不想等下一次科考。早日中了进士,有了官身,无论是外放还是留京,家里都有些底气。
后面的就靠他们兄弟几人,勤恳办差,守望相助了。
张静柔看着睡得迷迷糊糊,嘴里还在嘀咕: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妥当,那几条措施还得完善的相公,心里想着明日要不和阿奶商量商量,给几兄弟吃药膳补补?
自从二弟定亲后,李家兄弟看着和往日没什么不同,实则读书上又勤敏了几分。除了在妹妹面前嘻嘻哈哈,年节那会放松了些时日,其他时候脑子里一刻不得闲。
她其实明白李家兄弟的感受。她兄弟不成器,她娘亲担心她夫家门第高的话,爹致仕后就没人能给她撑腰,千挑万选,选了李家。
她家在李家处于微末之时主动结亲,在济州府对李家多方照看,不管李家之后如何,有这份情谊在,她在李家的日子总不会差。
外人看来是李家走了大运,高攀了,可如果李家本意不想娶她进门呢?
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想要娶个门第高的媳妇。她和相公琴瑟和鸣,就不说这些了。
韩紫菱看上二弟,主动提亲,不管二弟心里有几分情愿,李家同样的不好拒绝,归根结底还是李家太势弱。
男儿取了高门媳妇,毕竟是娶进来,一般也不会吃多大的亏。嫁女那就大大不同了,嫁进高门的女人,受了委屈,除了忍着还是忍着。
相公和小叔子们肯定是担心桃花妹妹了。再过两年,桃花妹妹也到了能相看亲事的年纪了。妹妹聪慧灵秀,长得又好,万一被权贵之家还不错的公子看上了来提亲,李家是答应还是拒绝呢?
万一是拒绝不了的人家呢?安阳侯府是看重桃花妹妹,可也只是干亲不是?真到了关键时候,总不能全指望外人出力。
李家的家规,只能管着自家儿孙。桃花妹妹在李家长大,怕是受不得夫婿还有别人。阿爷阿奶的意思也很清楚,桃花儿肯定是不会高嫁的。得要是哥哥们能压得住的人家,再不济也要能随时合离了归家。
相公早就跟她透露过,他们几兄弟以后不分家。就算分在各处为官,也不分家,家里得一直有妹妹的位置。
妹妹在外过得不顺心了,随时可以带着侄儿侄女归家,他们几兄弟一起照看。
张静柔明白李承仁话里的意思,桃花妹妹钱财不缺,身边的人个顶个的忠心,归家其实也用不着哥哥们操心。
只是桃花妹妹想要肆意的生活,李家兄弟就得有权势。
她是过来人,二弟明面上没有任何反对这桩亲事的意思,一应举动也很积极,定亲之后各种小礼物也送着,可看韩紫菱的眼神里至少现在是没有男女之情的。
当初李承仁和她第一次正式见面时,对方眼里的情谊,她现在想起来,还有些不好意思。
她和李承仁其实早就见过。济州府就那么大,她喜欢出门,李家兄弟喜欢陪桃花妹妹逛铺子。这次数多了,慢慢的都知道对方是谁了。偶尔视线交汇,他们都对对方有不错的印象。
况且,当初她家把李承仁作为人选之一,李家女眷也是相看过她的,她也是李家孙媳的人选之一。
二弟是相看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韩紫菱长什么模样,是什么性情。按她对二弟的了解,韩紫菱那样的性子,二弟肯定不会讨厌。就见了一面,要说有多喜欢,那也谈不上。
二弟回来就答应了亲事,想必也有对方家里未来几十年,依然会权势显赫的原因。
李家兄弟一个个的,心里应该都是把桃花妹妹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看了眼边上已经熟睡的相公,在相公心里,至少是现在,自己肯定是没有桃花妹妹重要的。
不过没关系,自己和相公还有许多年,以后还会有儿女,有孙儿,有无数个相互爱惜的日子。她慢来的十几年,会一点一点补上,直到赶上乃至超过桃花妹妹在相公心里的位置。
热闹的日子过得格外快,李家三妯娌才踏踏实实的觉着,自己也是京城李府的主人,李家二孙媳已经迎进了门。
老李氏和李家三妯娌都觉着李承仁娶张静柔可真是娶着了!
从前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娶京里的孙媳妇/儿媳妇/侄儿媳妇。这京中的规矩一套套的,她们几个光听听都要晕。
嗐,桃花村娶媳妇儿,结亲拜天地那些都简单,只要酒席上饭菜好,肉多就是办得好。
京中娶媳妇,那讲究可太多了。哪位夫人坐在哪要提前安排好,各位夫人的饭食喜好也要注意,什么时辰出门迎亲,什么时辰拜堂……全都得提前定好。
现在这些都有张静柔操持,老李氏和李家三妯娌只要陪着女眷主桌说说话就好。
主桌上有安阳侯夫人和世子夫人王氏,这两都是见过面,说过话,一起吃过饭的。有她俩带着和女方来送嫁的女眷们说说话,老李氏和李家三妯娌顿时觉得这差事不难了。
李家在京中的亲朋就那么几家,再加上李承义几个在国子监的同窗,客人不多。又有世子夫人王氏在一旁提醒,张静柔年纪轻轻的就将这婚宴操持下来了。知道的人家,都夸李家这长孙媳娶得好。
张静柔特意备了厚礼感谢王氏,这桩亲事定下来之后的诸多礼节,都有王氏指点操办,一来二去的,两人的关系亲厚了不少。
韩紫菱的两个哥哥在边城驻守不能回来,给妹妹的添妆一点不少,各种上好皮毛就两大车。
似乎是觉着妹妹嫁人了,以后不好再随意送礼物,各种精美的匕首,一下子送了一匣子。
韩紫菱嫌弃的不成,见李桃花似乎有那么一丢丢的兴趣,当机立断的送给小姑子两大匣子,这东西她真是太多了。
她从小到大,寻常节日收到三位哥哥各一把,年节生辰这种大节数量必定增加,都要收哭了!
看见匕首,就想给三位死不悔改的哥哥各一顿鞭子。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听来的,说是“女孩儿家衣裳首饰头面太多了,容易养成柔弱的性子,往后嫁了人,容易被欺负”这种歪理,还深信不疑。
并且动脑子思索了一番,认为她匕首收多了,必定性格坚毅果敢,将来嫁了人,也只有她欺负别人的份。
有些人就是这样的,一腔情愿的坚定认为。给他苦口婆心的,多角度全方位,各种举例的,说清楚道明白了,他转身还是一样的做法和说辞。
也不知道他们是对某些特定的人和事眼瞎心不亮,还是对所有人都不知变通。反正韩紫菱对她三个哥哥送她礼物的水准,是早就死心了。
韩紫菱对李家早已熟悉得很,新来的公婆和伯伯叔婶们也和气。新嫁娘的那一丢丢羞涩,三朝回门后就无影无踪了。
每日早上跟着李家众人一起练武,完了还来个专场,长枪,刀剑舞出花来。李家女眷们捧场得很,接连几天的夸赞,都不同样的。
韩紫菱信心大涨,觉着相公将来要是外派为官,一路上都用不着请护卫了。她韩紫菱单枪匹马,就无人敢来犯!越发觉着自个儿眼光好,嫁对了人家。
眼看着天越来越热,李家儿子儿媳毫不留恋,收拾东西回芙蓉县。
京城虽好,奈何没有旧故。没人唠嗑的日子很是无趣。秋日里儿子/侄儿若是有谁中了进士,自然要回家祭祖,他们到时候也可以提前过来。
从芙蓉县到济州府,再到京城,这一路的官道都修上了水泥路。路边歇脚的茶水铺子,过夜的村子和客栈也多。路上多安排两天,既不劳累,也不麻烦,只要舍得花用银子,赶路一点不辛苦。
就是桃花儿说的看风景,他们还不是很明白。路两边不是草啊叶的,就是小土坡,远处的山看起来也就是山,不知道这风景是怎么个看头法?
若是不中,他们在这眼巴巴望着也没用啊,没得让娃儿们心里难受。真叫他们说,娃儿们个个都是举人老爷了,家里头钱财又花用不完,已经是顶了天的光宗耀祖了。
很不必非得去考进士啥的,那都得是文曲星老爷下凡,才能成的事儿。
这些日子听了无数遍西行记,李家三妯娌从孙悟空拔一根寒毛,就能变出无数个孙悟空的本领中,得到了灵感。
文曲星君拔一根寒毛,往凡间一撒,就有数得清的文曲星下凡了。
要按以前的说法,文曲星下凡只有一个的话,她们家中四个娃呢,单安哪个身上,都对不住另外三个呀!
桃花儿在天上待过,就算是现在没有记忆,没有法术了,这习以为常的见识还在!
这不?随便讲讲故事,就解了她们多年的困惑。这进士老爷,三年就有一茬,学问应该都和她们家的娃儿们差不离。
三年就有一百多,二百个呢,搁天上,三天就得这么多,文曲星君不拔寒毛的话,哪里能忙得过来?
也有可能走的撒豆成兵的路子,神仙的寒毛应该也不是随便拔的!这个大发现,回去得跟姐妹婶子们好好说道说道。
还有这西行记,比她们听的所有的戏加起来还好听,合该早些回去给大伙讲讲。也叫乡邻们长长见识,听听这京中贵夫人们都喜欢听的故事。这么一想,都恨不得能飞回去,明儿就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