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64章
春生万物,万物生机勃勃。
京城少年们经过一个冬日的滑雪运动,身体强健了不少。往年这个时候穿上春衫,得加上一层薄袄子,一阵风吹过,骨子里都透着冷。
不过为了京城百姓对他们挺拔身姿的赞赏眼神,那点冷不算啥。
府里每日早晚备有甜甜的姜汤,若还是倒霉得了风寒,请大夫来看过,喝几碗药就好了。
他们个个身强体壮的,不像小儿,一点风寒都受不住。不光没啥危险,家中长辈还会来嘘寒问暖,给钱给物的安慰,得场小病不亏!
不过,今年居然不觉得冷了!
看看边上,京城百姓们还是和往年一样,把自己裹成个球,不是天气转暖了呀。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日是西行记第二章的售卖日。
一行小厮在冷风中排队,几辆马车停在路两边。车里的公子们手里捧着手炉,几人在一辆马车上,对即将看到的第二章内容,进行激烈的猜测讨论。
甭管是不是之前一起玩的人,这段日子,喜欢看西行记的公子哥们,迅速建立起了新的友谊。
都是西行记的深度爱好者,才会如此着急拿到第二章的小册子。要不然,他们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家等着小厮直接买回来不就好了?
几个捉急等更,想第一时间看到更新的有钱有闲无聊公子哥,凑在书铺门口会干嘛?
除了讨论书中的内容,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是要疯狂吐槽这西行记写书人的!
这吴承恩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缺德鬼,好好的一本西行记,有本事开头第一章就写得如此让人魂不守舍,就别一章一章的出,还十日出一章啊!
话本子按章节出,他们这还是头一遭遇到。
这帮公子哥们还不知道有“断更”“烂尾”“万年大坑”这种人神共愤的操作,要不然挖地三尺,也要把这写书人找出来。
也不知道那无法无天的孙猴子,能不能顺利拜了唐僧为师?
要不是知道这书画铺子是齐瑜开的,他们早拿了掌柜的,问出这吴承恩是何方人士了。
他们必定给他安排个舒适明亮的房间,好吃好喝伺候着,只要他好好的写这西行记就成。最好有不少存稿,这样他们就可以先睹为快,不用在这抓心挠肺等着了。
他们不敢找麻烦的齐瑜,正焦头烂额中……
自从他的书画铺子卖了西行记第一章,从此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同样的眼神,询问中带着催促,明晃晃写着:第二章什么时候出来?
他祖母,他娘还好,手里头有李桃花送来的全本,还看不上一章章印的这些。
他媳妇天天一大早就去娘院子里请安,接着就不回自个院子了,一起去祖母院子里蹭话本子看。
这三个自己天天凑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的女人,说啥她们手上的,是李桃花亲手抄写的版本,是李桃花的一片心意,不能给其他男人看。
他三弟知道他只管让铺子里卖,小册子都是从李桃花那来的后,说了有新的尽快拿回府就完了。
咳,祖母喜欢三弟,祖母看的时候,他在后头捏肩捶背,也能瞟几眼。
他爹压根不知道家里女眷现在手里头就有全本,更不知道曾经的他也有。
嗯,他是曾经也有,才草草翻了一遍,就被皇上要走了。
知道了大概剧情,他也不着急了,出一章再细细看一章呗。他自己都等着看新章节呢,面对催更的人,自然能腰杆挺直,理直气壮。
权势地位不如他的,不用理会,可也有不少人,是他也得罪不起的哇。
比如他爹,好多年没这么和他亲近了,这几日顿顿晚饭要和他一起吃。
吃饭就吃饭吧,能不能别再问这吴承恩是哪里人士?可否一见?
当然不能了!以他爹的脾气,要是知道是李桃花给的册子,八成就直接找上门要去了,那不就人尽皆知了?
桃花妹妹找上他来负责售卖,不就是不想让人知道嘛?皇上都赞同桃花儿隐于幕后,他齐瑜也不能违背皇上的意思呀。
更何况,他都没能仔细看第二回好吗?太子都眼巴巴等着,你们这些人再急又能咋地?
是不能咋地,只是能让他齐瑜,身处被京城大佬们催更的海洋。
六部的公务不忙了?怎么尚书们也有闲心,关心起话本子来了?
还有曾老曾大儒,之前我就说,让您收了李家四兄弟当关门弟子,是您老说要再看看给推了。
嘿嘿嘿,您要是当初收了李家四兄弟,桃花儿不得给您供着?说不得这会儿,四个弟子,一人两本手抄本,都已经送到了您府上哩!
权贵们的喜好是京城的流行风尚标,各茶楼掌柜的,纷纷请背后东家问问齐世子,能不能在自家茶楼讲西行记。
齐世子现在深谙李桃花的行事之道,在安全的情况下,只要价钱合适,其他都好说。
一时间京城里讲西行记的茶楼人满为患,听众们极其捧场,有的连词都记得差不离了,还每天过来听一场。
其他的茶楼门口罗雀,背后主人深恨自己权势不够,搭不上齐瑜的线。长吁短叹的,倒也不影响他自个儿,天天去其他茶楼听。
反正能在这京城里开茶楼的,不是权势大就是钱财多,他家就是属于钱财多的那一拨。
只是家里虽不靠茶楼的盈利吃饭,眼瞅着这西行记至少得讲个一年半载的,他家茶楼不如早日改为饭馆?
茶楼拿的是张静柔改写,丫头小子们抄的白话版本。李桃花喜滋滋的拿着卖茶楼许讲证得来的银票,大方的给张静柔一层利。
张静柔拿着自个长这么大,第一次凭本事(也不算啥本事,就小姑子说,她写。)挣的银票,对挣银子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那眼神太过灼热,李桃花一下子想起了周边。不趁现在西行记大火,抓住机会卖一拨周边,不符合她李桃花坚持赚富人钱的风格呀。
李家兄弟改写辛苦了,每人不光得茶楼那边来的一层利,小册子那边也分得一层利,瞬间就不穷了。
小册子还有四十回,算算自个还能得的银子,李家兄弟不再觉得自己是家里吃白饭的啦!
纷纷拍胸脯表示,妹妹还有啥故事要写的,尽管吩咐,哥哥们鼎力支持。
茶馆里的火爆画面,提醒了李桃花,白话文的西行记也有广泛的市场。比如有钱的普通百姓,不善读书的各家公子哥,还有广大后宅女士们呀!
十日后,书画铺子里的,西行记白话文版本开始售卖,不到半天三千份就被一抢而空。
第八章白话文版本开始售卖的时候,第一章的书画版同样深受喜爱。
寥寥几笔,深得其神的简单小人,衣饰极其简单,唯有各种表情惟妙惟肖。一幅图,配上短短几句话,看得人忍俊不禁。
张静柔这种从小就学画的人,稍稍熟悉下,很快就明白了李桃花简笔q版小人的精髓。
人物不够精美,画面也不丰满,但画起来快,也能让人一眼就明白其中要表达的内容。当然了,刻版也更容易些。
如今书画铺子每隔几日,都有四面八方来的普普通通的马车。每个马车里都搬出几个箱子,又搬上去几个箱子,然后从各个城门去往不同的地。
不怪齐瑜要搞得这么玄乎,实在是有人着了魔。非要找出这小册子是从哪里来的不可。
一群纨绔居然派人日日盯着书画铺子,要看来送货的马车要回哪里去?
无奈之下,齐瑜索性让各州府的分店,都派马车送空箱子来。顺便再拉回去装了前面几章小册子的箱子。
纨绔们再任性,也不好明目张胆的派车跟在马车后面,挨个核实真正送货来的是哪个州府的,具体在什么位置?
各州府也慢慢的,由近及远掀起一股西行记风。好在庄子上人手多,只要及时刻出了新章的版,印刷起来就快了。
各州府落后几章发售,用的都是之前刻好的版,只需印刷这一步。
量是极大,庄子上的人紧着时间,也能勉强供应得上,现在反而是造纸坊那边存货不多,开始着急了。
皇宫里,安明帝看着齐瑜送来的这月和李家合伙的各种生意盈利,西行记小册子的盈利,居然也有不少?
这小册子白话版的价最低,只要十文就能买一章,比普通的白纸都要便宜一半。读书人看的那版,遣词造句精妙,一章也只要二十文,正常普通纸张的价。
倒是简笔小人画的那版,要价最高,一章一百文,深受闺阁女子们追捧。前两种利薄,但架不住量太大,第三种销量小一些,利也不少。
西行记小册子的纸张和印刷,都是李桃花那边负责。齐瑜这边管运输和售卖,这次死活只肯要三层利。
要不是这三层利里他占一层,其余两层都是皇上的,他一层都不想要。堂堂男子哪能一直从妹妹这里得利?只可惜他做不了主!
再说了,皇上私库里银子是多,但皇上花银子的速度也快呀!
拿人手短,皇上每月从桃花妹妹那里得这么多银子,哪天桃花妹妹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他也好求皇上看在银子的份上,不加追究。
各种小册子卖得太火,李桃花只能放下开发周边的心思。人手不够啊,工坊那边都要忙疯了。就京中的这几人,出不了多少成品,挣不了多少银钱,就不折腾了。
新一年的农作物实验已经开始,农户那边也抽不出人手来帮忙了。增加粮食产量才是最要紧的,反正每月挣的钱也够多的了。
阿爷阿奶最近置办李承义成亲的物品,都手松了不少。
西行记后续的发行按部就班,在李桃花这属于过去式了,它的影响之大却出乎人意料之外。
白话版的西行记只要十文就能买一章,日子稍微过得去的人家都买了。
家里头没人识字没关系,听人讲得多了,对照着看也能认识不少哩!
这也不用交束脩啥的,每月买三章,花费也不大,到时候凑齐整本缝一起,就是一本书呢!
家里有上私塾的学子,买了二十文一章的那种。这可不是那些随随便便的话本子,不少当差上朝的大人们都看呢。
光明正大的买回家看,吃完晚饭念给家人听,解释解释其中用词的精妙,长辈们觉得他孝心可嘉,弟弟妹妹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百姓家中也有不少聪明伶俐的娃,遇到街头巷尾有人在念西行记,或是讨论其中的写法内容,就凑过去竖起耳朵听。
听得多了,回家对照着看,拿树枝在地上照着比划。反复听,反复练的,居然把小册子上的字认得差不多了。不看字的好坏,只看对错的话,也能写个八九不离十。
张扬就是其中格外幸运的,他在家门前一边背诵,一边拿树枝写,正好被一个私塾夫子看见了。
夫子看他小小年纪,背诵和写起字来专心致志,连边上有人看了半天都没觉察。又听旁人说张扬没上过私塾,之前也不识字,是听人讲了,对照家中的小册子自己琢磨着认字的。
一时来了兴致,就西行记的内容考校了一番。这一考,就起了惜才之心,束脩都不要了。直接找到张扬的爹娘,言道这娃儿有天分,买些便宜的笔墨纸张,就送来私塾念书吧!
后来张扬还真考中了举人,全家人的命运都跟着改变了。
张扬只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个,更多的则是,小儿去当学徒,伙计,跑腿的……因为学了不少字,做起事来总比别人更容易些,也得了更多提拔的机会和赏赐。
百姓们懂得好歹,生活的智慧让他们抓住机会学各种傍身的本事。
早熟的小儿,耳濡目染,知道识字好,就克服各种困难,尽可能的多认几个字。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本领,指不定什么时候,原本的轨迹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