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53章
侯府婆媳稍作休息,第二日就要回京。当家夫人能出来这么多天,已经很是难得了。
李家也要收拾收拾,准备去京城了。
四个新晋举人肯定是都要去的,甭管明年的会试能不能中,都要好好准备,试上一试。
李桃花早就想到处走走了,也想跟着去京城。李桃花要去,老李头和老李氏自然是要跟着的。张静柔一个新嫁娘,当然也不好独自在家。
主子们一家全去京城,很快就达成一致。
丫头小子们哪些跟着去,可就不好选了。
这一去至少两年,以后还不知道啥时候会回来,回来会不会常住?丫头小子们谁都不想留下。
被李家买回来的那天,是他们人生开始改变的第一天,从此日子变得光彩。在李家生活这么久,李桃花就是他们的主心骨,离了便会觉得惶恐,谁都不想被落下。
还有庄子上的庄户和匠户们,李桃花培养了这么久,也放不下。
思来想去,李桃花一拍桌子,就当自个上高中住校去了,每月回来一两次不就得了?
反正官路上水泥也铺上了,马车跑快点,早点出发,当天就能到。正好来来回回的,再给空间里倒腾点私货,空间里的东西多多益善。
减震马车研究起来,阿爷阿奶之后去哪能少受些罪。她会骑马,少年们跟着来回,正好也多骑骑马,早日熟练起来。就是买马得花一大笔钱,家里还得再置办两辆马车。
李桃花一直想做把小弩防身来着,和火药一样,这种容易惹出大麻烦的事,只能先放心里想想。
没有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敢开始实验的。这些东西只有交给自家的少年们去研究,才能放心。
李桃花要去京城,石师父当然是跟着去,行事周全的李一一不能少。两个师妹得跟着,齐白芷这个师父走了这么久,两人都攒了一大推的问题了。
平日里能说会道,格外机灵的再挑几个就够了。
府里一下子空了,正好再买些人回来,交给留在府里的丸子和李良教导。
早早来到李家的十四人,在李家的时间最长,也最为忠心,家里交给他们,李桃花放心。
第二批来家里的四十二人,已经走上正轨,正好可以再补充一波人了。
留下来的人,轮流去庄子上学打铁,烧窑,做木工的本事,以后自己要做个什么也放心。
大哥院子里有大嫂带来的人,另外三个哥哥肯定还是住一起,自己和阿爷阿奶住一个院子,不需要多少人手。
哥哥们早就说过了,以后自己的书童小厮自己挑,正好去京城一起买了。京城权贵多,自家还是入乡随俗,不引人注目的好。
这么算下来,带三分之一的人去京城就足够了。院子里的粗活,到时候再买一批人来做。
李桃花暗暗在心里给自己提个醒,什么时候自己想起买人这种事,心里居然毫无波澜了?
她是安朝济州府芙蓉县桃花村的李桃花,也是那个太平盛世里,那一整套法律道德伦理侵入灵魂的李清清。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心中应该坚持的底线,绝对不能动摇。
经过李桃花一阵义正严词的忽悠,选出来跟着去京城的人,自觉责任重大。
留在济州府,轮流去庄子上学本事的人也暗下决心:好好学,早日出师了,好为小姐办事。一时之间,人人都在心里给自己紧了紧弦,要更努力了。
说走就走是不可能的,家里头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收拾。
日常要用的,不能长时间放的,重新置办价贵的……还有银子。
咳,看到家中一箱一箱的银子,李桃花特想扑上去,挨个摸摸。龙的传人就是喜欢这些金属,不闪闪发光了也没关系!
老李头和老李氏都觉着银票轻飘飘的,不如银子看着让人放心,齐瑜送来的大额银票都换成了银子。
这些银子要是换成金子,就方便携带多了。银票换成银子的“手续费”老李头觉着花得值,银子换金子的“巨额”手续费,他可舍不得。
不过济州府离京城近,走官道安全得很,带着一箱一箱的银子也没事。
安朝京中和各府城都设有钱庄,兑换银票和金银铜钱。来往各地的大商队和世家大族经常使用银票,普通百姓们还是更喜欢实打实的金银铜钱。
等水泥路四通八达了,商业蓬勃发展起来,银票使用更多了,估计百姓们才会慢慢接受。
官道上铺了水泥后,来往济州府和京城的商贩渐渐增多。沿路的不少村子都在路边搭起了凉棚,卖些茶水吃食和村子里的果蔬,一路上倒也热闹得很。
带着贵重的家当和几乎全部的家底,在路上过夜不安全。
老李头花大价钱雇了一溜的马车,天没亮就出发,一路上就停下两回解决个人问题,饿了就在马车里啃干粮。带的行李家当太多,走不快,只能尽可能的节约时间。
京城里有宵禁,晚上也会关城门,赶早不赶晚。紧赶慢赶的,到太阳将要下山时,到了京城。
城墙高大巍峨,远远能看到有披甲的官兵在上面走动。夕阳的余晖铺过来,让这座安朝最重要的城池,显得更加恢弘大气,雄浑又宽容。
像巨龙半睡半醒间,眯着眼睛,不带任何感情的看着脚下的臣民。
城门口进进出出的人排着长队,守门的兵士只对瞧着可疑的人,带到一边盘问几句。
李家这种一溜马车的,从中间的车马道上直接通过。李桃花还纳闷呢,都不用检查,这么多车马直接就过了?
后来才知道,每日进出城的人太多,要是都挨个盘问的话,城里都没法正常运转了。
只有特殊时期,接到上头命令,城门口才会检查得仔细些。再说了,一溜车马的都是大户人家,贸然上前去盘问,凭白得罪人不值当的。
这年头还没有火器,就算有人想在京中作乱,私带了武器进城,城中的军队也不是摆设。
今日值守的带队百户,瞅了一眼车上挂着的牌子:济州府田大夫家?守城门这么多年,头一次见到这个官职。
想了半天,一拍脑门,嗨,不就是那户天降洪福,种出红薯和西瓜的人家嘛?
从普通农户一跃成为六品田大夫,皇上特封的官职,整个大安朝只此一位。这家人实在是太好运,知道的百姓,没有不羡慕的。
这种能引申出无数神奇故事的事情,犹如惊天大瓜,几天之间京城就家喻户晓。
这几年每每夏天吃到西瓜,冬日啃着香甜的烤红薯,京中百姓都要把各种故事拿出来重温。因而,济州府田大夫李家,在京中可以说得上是街闻巷知,百姓神交已久。
京城呈回字形,一圈一圈的往外扩,离皇宫最近的一圈都是王公贵族和一些心腹大臣的宅子,六部各衙门办公的场所也在这一片。
新朝初立时,皇宫周边原本的住户纷纷逃离。皇帝把空出的宅子全部收回来,慢慢赏赐给宗亲和心腹朝臣。有犯了事的,宅子收回,朝臣年老辞官的,宅子也收回。
据说那一圈,现在还有不少空着的府邸呢。这一圈没有买卖,宅子的主人也有不少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
普通百姓没有特别的事,压根不往这边来。这一圈儿,有官府的人日夜巡逻,小毛贼都不敢冒头。
第二圈大了许多,主要住户是世家大族,家底丰厚的朝臣和富商。当然了,世家中也不乏有能力出众的,得了皇上的青眼,赐了宅子,住在第一圈。
和第一圈全是住宅不同,第二圈街道繁多,街面繁华。主街上各种字画铺子,首饰铺子,老字号鳞次栉比,是来京城见世面,必打卡的街道。
囊中羞涩的,在街面上看看就好。全京城富人们,日常逛街,基本上都是在这条街上。一掷千金,日进斗金在这里都不是啥稀罕事。当然了,靠山不够硬,在这里也开不了铺子。
李家每月进项的大头,专卖各种护肤套装的花容月貌粉脂铺子,在京城的总部,就在这条街上。
八扇门的大铺面,上下两层,每日只接待几位大家夫人贵女。好美味点心铺这条街上就有三家,不大的一块蛋糕就要一两银子,其他的点心也不便宜,一点不愁卖的。
一句话,住这一圈的人家,基本上都是不缺钱的大户。
第三圈就很大了,祖辈都在京城的老住户,小世家,兴起的权贵,大大小小的官员,街面上开着铺子的人家等。
这一圈有钱的,有权的,小官小吏,小户人家都不缺,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门路。能在这一圈儿有房子的,那基本上都是不愁吃喝的。
住这的普通百姓,拐几个弯儿,总能攀上一些说得上话的人家。谁都不知道对方背后有什么样的靠山,日常有了口角,总能相互忍让着些。
因而这一圈虽然人多也杂,日常生活大伙都挺热情的。各种纠纷有,性质恶劣的大案子很少。百姓日常热衷于吃瓜,趋利避害的本事也一流,苟得极有特色。
国子监,京城府衙,朝廷各部门对外办公的地,基本上也都在这一圈。工部占了一大块地,里头大大小小的工坊,闲杂人等禁止出入。
主街上大大小小的各种铺子都有,行人如织,车水马龙。日常想买什么这都有,贵的便宜的,端看自个选择。
百姓生活普遍富裕,人间烟火气十足,最能看出京城的繁华热闹。
再往外一圈直到城墙,占地更大,多是小门小户。要么家里会点小手艺;要么家里人在铺子里,或大户人家做工;要么有几间房放租。
这一圈只要家里没有人生个大病,出个大事,基本上除了温饱,每年还能存点余钱,留着嫁娶用。
这一圈租房的人也最多,不少家资不丰,外地来的学子;凭着手艺和一身力气,来京城挣银钱的青壮;一家子做点小买卖,买不起京中房屋的外来人,大多租住在这里。
城墙外皇庄和大户人家的庄子星罗棋布,中间点缀着一个个村子。耕种着京郊土地的农人,靠着不时给城里送些农副产出和柴火,也能混个肚圆。
这里穷苦人家也不少,不过背靠京城,有手有脚的,各种粗活累活都愿意干的话也饿不死。
李家在京城的宅子就在第三圈,离国子监和府衙都不远,治安有保证,生活也便利。
李家在京城常住的人不多,三进的宅子住起来也很宽敞了。宅子是齐瑜帮忙寻摸买下来的,银子不用给,直接从分红里扣,连前期的修葺打扫都做全了。
李桃花提前让芝麻和糖糕带了几人来交接布置。一大家子到家就能吃上热菜热饭,简单洗嗽收拾就能睡了。
哪怕是昨天整日赶路,第二天一早,长久的生物钟就起了作用。众人按往常的时辰起来,准备早饭的准备早饭,晨练的晨练。
带来的行李物件不算多,人也不少,大家齐动手,收拾了半上午,就全安置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