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高原牧歌 > 第十九章 蒙古包是这样搭的

第十九章 蒙古包是这样搭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草原深处,要听到外面的声音,全靠中央人民播电台了。鄂托克旗在乌兰镇旗政府院子里高高的电信杆子上,架了一个高音大喇叭,每天早上7点开始放到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开始放到晚上9点。这个喇叭的声音传的很远很远,在空旷的草原上让附近牧民们都听到了,也让岗根塔拉记住了好多歌曲。现在只要一听到《公社社员向阳花》,就想起了那个高音喇叭。有一天,岗的妈妈下班在往家走的路上,喇叭正在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一则新闻引起她的注意。上面讲,在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能歌善舞的青年们,成立了一支叫乌兰牧骑的队伍,深入牧民家庭为牧民带去文化娱乐生活,有时候只有一个放牧人看他们表演的节目。他们还为牧民修理生活用具,为他们理发、送货,教孩子们识字读书学汉语。岗的妈妈觉得这正是她想要做的事情。她当时不到三十岁,刚刚加入党组织,又是旗团委书记,正是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候。她下决心也要成立乌兰牧旗,哪怕是业余的。到家后她首先征求了岗的爸爸的意见,他不但支持,还要报名参加因为他手风琴、二胡、口琴虽然只是业余水平,临时上场也还行,主要是想利用星期天为牧民演出机会宣传科普知识,办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情,并且出注意说,就组织现有的青年团员,利用现有的乐器,不用国家投一分钱,近期就组织起来排练,先到附近牧民家中演出,成功后逐渐往草原深处走。就这样,他们在旗领导的支持下,很快就组织起一个七八人自愿参加的队伍。带上各自的乐器,理发工具,治疗头痛感冒的药品和给孩子们看的小人书和科普及卫生知识方面的书籍,在一个星期天早上,赶着两辆马车,向离乌兰镇最近的牧民家,也就是察罕淖尔生产队的蒙古包走来。听到这件事情后的五六家牧民们非常高兴,尤其岗更是高兴,不但他的爸妈都要来,还带来了能唱歌跳舞的叔叔阿姨们。

    尹赫阿巴嘎安排朵兰额吉准备好茶和奶食后,带领人们要新支一顶大的蒙古包。大包只有在重要活动时才搭架。大小蒙古包结构是一样的,由哈那(围毡)、乌尼(木棍)、哈拉嘎(门)和套脑(天窗)组成。一个蒙古包要用四片以上哈那围挡,它能伸缩,在夏天要竖着搭,好让雨水下流。搭成圆型是为了减少风的阻力。支哈那毡片是用韧性好的柳树条做成。它具有的伸缩性,使装御搬运存放非常方便。乌尼是蒙古包房顶的骨架,下边固定在哈那上,顶上要支撑套脑,所以它作用很大,要选择长短粗细一致的松树木棍,晒干使用。大包哈拉嘎要用双板门,门楣是有讲究的,忌用弯曲带有疙瘩的木料,门的颜色都是红的。套脑是用来通风、排烟、采光的天窗。大包天窗是很沉的,需要好几个人齐心协力用乌尼顶起,因此,尹赫哈巴嘎又叫来了几个牧民才完成大包的搭建工作。

    朵兰额吉也准备好了苏太切(奶茶)、胡鲁达(奶豆腐)、乌鲁木(奶皮子)、沙拉陶苏(黄油)和艾勒格(酸奶)。只等着业余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到来。

    辽阔的草原,看不到人和车马,歌声却早已传来:“我们像双翼的骏马,飞驰在草原上,啊哈嗬嘿……”

    这歌曲在高音大喇叭里几乎天天能听到,这是建设包钢时,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护士日记》里的主题歌。主演王丹凤给人印象深刻,可是电影没有主题歌传唱久远,连牧民都会唱。人们也和着唱,今天,大人小孩儿都穿上了蒙古盛装。附近牧民也闻讯赶来,他们有人带来了整羊,可想重视和热情程度。还有端来马奶酒的,有怀揣银碗和哈达的,像是要过节一样,娜仁额格其在帮着朵兰额吉忙前忙后,岗和孟克还有其他小伙伴们早早爬到了草坡的最高处。突然有个大点儿的孩子喊:“来了!”大伙儿向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几匹马和两辆马车出现了,孩子们回过头来大声一齐喊着:“来了!来了!”

    大人们掏出了银碗和哈达,准备迎接着鄂托克旗第一支业余乌兰牧骑的到来。当看到他们快要走近时,牧民们的歌声响起来了:“金杯中斟满了醇香的奶酒,外东拉赛冬赛哎,亲人们,欢聚一堂,请你喝个够哎,外冬拉赛冬赛!”

    队员们早早下马下车,双手在胸前抬着,慢慢走来。尹赫哈巴嘎是主人又是嘎查长,他双手捧着哈达带着其他牧民走向岗的爸爸:“塔赛拜努(您好)”的热情问语每个人都在说着。牧民们把斟满奶酒的银碗举了过来,歌声再次响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奶茶炒米手把肉,让你喝个够……”牧民给队员们献哈达,表达了对业余乌兰牧骑到来的隆重欢迎。这是平时很少有的习俗,喇嘛教传入鄂托克后,献哈达成为牧民待客的最高礼遇。

    哈达是藏语译音,多用绸做成,长短不等,一般在50到266厘米之间,最长的也有300至400厘米的朗翠(大哈达)。这是献佛用的。哈达两个端头有拔丝,长约15厘米。后来有人在哈达上绣了八宝和云林图案,这就珍贵了。颜色以白色和蓝色为主。敬献时要把哈达对折起来,开口向外,双手捧着,头腰微向前倾。敬长辈时要举过头顶,队员们都比尹赫阿巴嘎年轻,且又常见面,递到手中就行了。乌兰牧骑的青年小伙子姑娘们,按照岁数大小被请进大蒙古包靠东边坐下,牧民们坐西侧,除了奶奶,女主人和孩子们是不上坐的。

    尹赫阿巴嘎在左手哈达上托着斟满酒的孟根艾依嘎(银碗),唱着酒歌,用右手太阳指(无名指)沾酒上下弹了三下,表示敬天敬地敬佛了,向岗的爸爸和队员们依次敬酒。鄂托克人叫喝上三圪旦,陕北府谷话叫冒上三碗,山西晋北人叫砍上三挠子。总之这三杯酒是一定要喝下去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