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宣光政变
1 名臣风采
神龟二年。
春正月初初七,皇帝颁布诏令,宣布:“太后临朝执政已经将近六年,应当用‘诏书’的名义向全国发令。”
“张门惨案”之后,洛阳远处无不震惊。
崔亮的“停年格”虽缓和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而时任洛阳令的薛琡上书道:“百姓的性命,掌握在官吏的手上,如果选拔官吏只按他们的年资,而不问其能力大小,象排除飞行的大雁一样按顺序来,或象穿在一起的鱼一样由先而后地拿着名册叫名字,那么吏部只需一名官吏就足够了,按顺序用人,怎能叫做铨选人才呢!”
薛琡的上书交上之后,石沉大海,没有得到答复。
后来薛琡又因此而请求拜见皇帝,再次上奏:“请求主上命令王公大臣推荐贤才来补任郡县长官的职务。”
皇帝因此下令让大臣们议定这件事,但亦没有下文。
后来,甄琛、元修义、城阳王元徽接替崔亮相继为吏部尚书,因论资排辈这种方法对自己更有便利,便继续奉行,可以说,北魏选拔任用官员不得当,是从崔亮开始的。
夏。
胡太后对造寺修福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下令各州分别修建五级佛塔,以致百姓财力匮乏,民力因此疲惫不堪。在她崇佛至甚的引领下,诸王、权贵、宦官、羽林也将斗富的心思转到修庙上,互相用华丽的寺庙来炫耀自己。胡太后又多次开设斋会,给僧人的布施动辄数以万计,赏赐左右毫无节制,耗费的财物不可计量,却从来没把这些福报施舍到百姓头上。如此一来,天下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国库渐渐空虚,于是便削减众官员的俸禄和随员。
任城王元澄上表指出:“萧衍一直对我国蓄有窥觎之心,我们应当趁国家强盛,兵强马壮,早日规划统一大业。但近年以来,国家和个人都很贫困,所以应当节制不必要的费用,以便周给急务之需。”
胡太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因此而常优待礼遇他。
与此同时,为修建洛阳的明堂和太学而服役的最多不超过一千人,有司又将这些人借去修建寺庙和服其他劳役,因此明堂和太学已经十多年没有竣工了。
起部郎源子恭为此上书:“如此而废弃治国的大业,资助不急需的费用,确为不该,故而应当撤消、减少各种劳役,早日求取明堂、太学完工,使祖宗有配天而享受祭礼之期,百姓可以知晓礼乐。”
朝廷下诏采纳其建议,但明堂和太学仍不能建成。
中尉东平王元匡因自己的建议多次被元澄驳回,元澄也是忠于社稷、文武兼备的将军,性格刚强,容不得异议的强硬派,元匡与元澄虽系堂兄弟,却是针尖对麦芒,元匡气愤之中,便又重新收拾好过去与高肇抗衡时所用的那口棺材,准备再次以死相抗,来弹劾元澄。
元澄很快便造出元匡三十多条罪状,上奏朝廷,廷尉判处元匡死刑。
秋季,八月十二日,朝廷下令免除元匡死罪,剥夺其官爵,让车骑将军侯刚代替其职位。
三公郎中辛雄对处治元匡之事上奏:“元匡曾侍奉过三代皇帝,其刚正不阿的事迹,朝廷内外皆知,因此孝文帝奖赏他‘匡’这个名字,先帝既然已经在先容容忍了他,主上您也应当在现在宽待他,如果判处他死刑,恐怕会因此而堵住忠臣之口。”
不久,朝廷又任命元匡为平州刺史。
九月十四日,胡太后巡幸嵩高,十七日,回到宫中。
冬,十二月初八,作为孝文帝大力改革的肱骨之臣任城王元澄逝世,终年五十三岁,朝廷拿出布一千二百匹、钱六十万、蜡四百斤,作为丧礼之费,并赐给东园制作的葬器、棺材及朝服一套、御衣一件,由大鸿胪监办丧事,下诏命文武百官参加丧礼;赠授元澄为假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兼太尉公;给予元澄以殊礼,依照西晋大司马、齐王司马攸的先例,赐给九锡;谥号称“文宣王”。
元澄下葬时,仪式极为盛大隆重,胡太后亲自送葬到郊外,停下车子痛哭流涕,其哀戚深深打动了左右侍从。文武百官参加葬礼的达一千余人,莫不唏嘘不已。时人认为元澄之身后事“哀荣之极”。
而在这一年,北魏因感到选拔官员过滥而不精便大加淘汰,只有朱元旭、辛雄、羊深、源子恭及祖莹等八人因有才能而留用,其余人均罢职被遣回。
2 构陷
胡太后曾在一次闲聊中对中书舍人杨昱道:“如果我的亲戚在外不称人心之事,你一旦听到了,千万别隐瞒。”
杨昱便上奏扬州刺史李崇用五车装载财物、相州刺史杨钧用白银制作餐具馈赠领军元叉。胡太后召来元叉和新平郡君夫妻,哭泣着责备他们。元叉因此怨恨杨昱。
杨昱的叔父杨舒之妻元氏是武昌王元和的妹妹,元和是元叉的从曾祖。杨舒早丧,有一男六女,元氏多次请求搬到别处居住,杨昱父亲杨椿哭着斥责道:“我北不幸早丧,今男不婚,女未嫁,为何匆匆便求离居?”并为此斥责元和兄妹和元叉,因此元氏很仇恨杨家,元家为此和杨家结怨。
正赶上刘宣明图谋叛乱,事发之后,刘宣明逃亡。元叉指使元和及元氏诬告杨昱藏匿刘宣明,道:“杨昱的父亲定州刺史杨椿,他的叔父华州刺史杨津,曾一同给刘宣明送了三百件兵器图谋造反。”
元叉又使此罪名成立,并派五百御前卫兵在夜间包围了杨昱的住宅,进行搜查,抓了杨昱,但一无所获。
胡太后闻知,察问其事,杨昱报告被元氏怨恨之事,胡太后为杨昱松了绑,判处元和及元氏死刑,事后元叉营救元和兄妹,结果元和被免除官职抵罪,元氏竟然没有治罪。
3 宣光政变
转过年来,便是神龟三年,春,正月,大赦,改元正光。
胡太后起初以清河王元怿乃皇帝之“皇叔”为由,委以朝政,共同辅政,而后则威胁利诱,双管齐下,终令元怿成为其情人。
当时身为侍中、领军将军元叉骤登高位,加之胡太后之宠信,难免恃宠而骄,肆无忌惮,骄纵放肆穷奢极欲,结果元怿总打算法办他,因此俩人结了仇。
一次,元怿推荐宋弁之子宋维为通直郎,宋维虽出身名门,且父亲是北魏名臣,但宋维却轻薄无行,毫无骨气,善于钻营。元叉对宋维许以荣华富贵,让其出面诬告元怿。
元怿居然真的跑到胡太后面前,诬告司染都尉韩文殊父子阴谋造反,准备立元怿为帝。
胡太后立刻派人将元怿囚禁起来审问,一番审问和查验过后,在元怿身上并未发现丝毫谋反的证据。
按律,诬告当反坐,所以,按律宋维应被处死。元叉在胡太后面前求情道:“您今天如果杀了宋维,将来真有人准备谋反,可就没人敢向您举报了。”胡太后便糊里糊涂放过宋维,贬其为昌平郡太守。
元叉与元怿政见不合,又恐遭到报复,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正光元年,元叉与大长秋卿刘腾密谋,买通主管皇帝膳食的中黄门胡定陷害元怿:“清河王元怿贿赂我,命我将毒将下御膳中。他答应我,要是毒死了主上,他即位之后,一定给我大富大贵。”
皇帝年仅十一岁,哪有能力辨别真假谎言,对此竟深信不疑。
秋。七月。
元叉趁太后在嘉福殿、未赴前殿之机,将皇帝带到显阳殿,然后关闭永巷门,太后遂不得出。
元怿在含章殿与元叉相遇,元叉拦住元怿,厉声喝止,不许元怿进入大殿。
元怿大声骂道:“你们难道想造反吗!”
元叉应声答道:“我并不造反,而是要抓造反的人。”说毕,便命武士将元怿绑缚起来。
刘腾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召集众朝臣,声称元怿已反,令文武百官讨论对元怿谋逆之罪的处罚。群臣慑于元叉、刘腾的淫威,不敢稍有异议,只有仆射游肇提出质疑,但亦无济于事。
接着,元叉、刘腾以众公卿的名义向皇帝奏报元怿的“反状”,遂获得诏书,当夜诛杀元怿。
元叉、刘腾也知经此一事已彻底得罪胡太后,索性又伪造了胡太后的诏书,假称胡太后身体有病,不再临朝,而还政于皇帝。
胡太后则从此幽禁于北宫宣光殿,宫门昼夜紧闭,内外消息断绝。宫门上的钥匙由元叉亲自保管,连皇帝本人,在没有得到元叉和刘腾的允许下,都见不到胡太后。
此时的胡太后既无美味的膳食,也无华美的衣服,难免饥寒之感,于是悲叹道:“只怪我当初对元叉过于宽容,乃至酿成今日之祸。自己养的老虎却反咬了自己,正是如我一般啊!”
元叉吩咐中常侍贾粲伺候皇帝,实际上是监视皇帝的行动,防止他与胡太后暗通消息。
元叉与高阳王元雍一同“辅政”,让皇帝称自己为“姨父”。
元叉与刘腾,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互为表里,专擅朝政,朝廷内外,事无巨细,皆取决于他们。
七月,皇帝加元服,大赦,改元正光。
虽说朝中群臣慑于元叉与刘腾的威势敢怒不敢言,但也有愤起反抗的。相州刺史中山王元熙率先在邺城起兵,并向朝廷上书,要诛杀元叉和刘腾。
元熙是中山王元英之子,父亲死后,继承了中山王的爵位,他和弟弟给事黄门侍郎元略、司徒祭酒元篡,都和元怿关系密切,很得元怿器重,所以元熙起兵为元怿报仇,元篡得知哥哥起兵的消息,也逃离洛阳,回到邺城参与兵变。
但元熙刚刚宣布起兵十天,大军尚未整顿完毕,便被自己麾下听命于元叉的长史柳元章等人,率城中百姓鼓噪着冲入府邸,斩杀了元熙左右亲信,活捉了元熙、元篡及他们的儿子。
元叉派尚书左丞卢同前往邺城处分元熙等人,卢同抵达邺城,斩杀元熙、元篡和他的儿子们。他们的首级被卢同带回洛阳,悬于闹市展示,亲故不敢去收尸,只有前骁骑将军刁整不惧杀身之祸,收葬元熙父子等的尸身。
元熙的另一个弟弟元略则逃出京师,一路逃至河内故交司马始宾家里。司马始宾乘夜和元略坐上苇杆扎成的筏子夜渡孟津,去到屯留县栗法光家中躲避,没过几天,他们又辗转投奔至西河太守刁双府上。
元略在刁双家里藏匿一年多之后,见风声不但没有平息,反而越来越紧,元略害怕连累刁双一家,便请求送出北魏暂时躲避。
元略对刁双道:“我的兄弟已经被屠杀尽了,只我一个幸存。你虽然恩情深厚,我长久被收容隐蔽,但事久生变,恐难保全。假使万一被发觉,我死是应当的,没道理连累你。如送我出境,便是再生之恩。”
刁双道:“人必有一死,但死在何处难以预料,如今遇到知己,视死如归,请不要忧虑此事。”
元略苦求转移到南边,刁双便让侄儿刁昌护送元略渡过长江,到了南梁,萧衍授予元略为中山王。
元叉诬告刁整送走了元略,便把他连同他的子弟一同抓了起来,御史王基等人全力为刁双申辩才得以幸免。
铲除元熙一系之后,元叉、刘腾等人权势更盛,也更加大力培植其势力。
在元叉与刘腾擅权之时,却有两个太会做人的人值得一说。
第一位是出身清河崔氏的侍中崔光。
元叉和刘腾擅权时,生杀之威,决于其手,但二人却对崔光非常尊敬,因为崔光德性高,所以很多事都去咨询崔光。
崔光此人,在于忠杀郭祚和裴植、刘腾和元叉杀元怿时,他始终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时人将他比作奉行中庸之道的张禹和胡广,但崔光助纣为虐、见死不救的行为为天下人所不齿。
另一位,则是出身范阳卢氏的尚书左丞卢同。
卢同曾上书整顿冒领军功,在邺城斩杀了元熙等人,并将其传首京城,回朝后,授正平东将军、正黄门、营明堂副将,不久加抚军将军、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
为了取悦元叉,他深切追究元熙党羽,将目标指向和元叉结怨的济阳内史杨昱,将杨昱锁拿到邺城拷问了一百多天才放杨昱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