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蓝田日暖玉生烟 > 第52章 内因

第52章 内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 玄空胜景

    玄空阁,远望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大有凌空欲飞之势,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整个寺庙皆为木质梁柱组成,半插横梁廊栏,左右紧连。寺内一院二楼,南边玄空阁,北边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高楼,正好凌空相望,悬挂在巨石林立、刀劈般的峭壁上,三面环廊合抱,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寺院与峭壁相依,重重叠叠,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窟,殿窟一体,楼岩一处。

    蓝田有意吓吓司马显姿,“显姿,你可知道,你别看你脚下的玄空阁有十数根像筷子一样的木柱支撑着,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你可有感觉脚下颤颤巍巍的?”

    不止司马显姿,静宜也被吓到了,主仆俩大惊失色,“真的吗?”两人当即紧紧握着彼此的手。

    元昶抚了抚额头,无奈道:“蓝田,有你这么吓人的吗?”

    蓝田调皮一笑,“我哪有,据说玄空阁建成之时,根本没有这些木桩,只是人们看到玄空阁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去,为了让登寺之人放心,才在寺底下安置木桩。”

    静宜吓得声音都变了音调,“好公主,别吓唬我们了。”她忽然想起什么,“你们怎么都不害怕?”

    崔偃笑道:“我虽不知其中之理,但站在玄空阁,远眺则山脉起伏,近观则峰峦屏障,天低云矮,峡间水流,翠色欲滴,好似玉带绕山舞、巨龙吐清流,再扫过此时身处之境,竟仿若落于三十三重天之上的寰宇宫阙,这便足够了!”

    元昶且喜且叹,“是啊,这样的日子真是宁和悠逸。”他又催促蓝田赶紧揭开玄空阁之谜。

    蓝田拗不过众人好奇的眼光,缓缓道:“因为玄空阁真正的重心是撑在坚硬的岩石里,岩石凿成直角梯形之样,然后插入飞梁,半插飞梁为基。而这些飞梁所用木材皆是当地所产铁杉木,听说都是用桐油浸过,不怕白蚁咬,更有防腐的作用。”

    崔偃不禁赞叹:“真厉害,这金龙峡谷,下面常年有湍急的流水和洪水,想必要在这万仞峭壁之间建造起一个寺庙,想必是按照栈道的建造方法吧?”

    蓝田点头,很是赞赏,“是啊,先用两根木头架一个平台,推出去五尺多,凿上眼,把悬臂梁进进去,铺上木板,一步一步往前推进,这便是‘往前进、逐步栈’的进栈法。”

    元昶奇道:“你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

    小玖掩口笑道:“大公子忘了,公主是在孝文帝身边当女侍中的呀!”

    元昶恍然大悟,“难怪!那,想必你通晓政务,也是孝文帝悉心栽培?”

    蓝田含着温柔的笑意,摇头道:“不,我是由文明太后栽培,若非文明太后,初入宫闱的我也走不到今天,即便病重,她也悉心将一身所有全授予我,她对我,有救命之恩,更有教诲之恩。”

    司马显姿在旁轻声道:“除了文明太后肯教,那也得姐姐天纵之资才行啊。”

    蓝田轻婉一笑,更添几分婉约动人,“你们可知‘玄空阁’之意?”

    崔偃微微思索道:“‘玄’取自道教的教理,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空’则取自佛教的教理,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倒觉得这寺院悬挂于山半腰,形悬于外,意玄于内,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人生莫若如此也!”

    众人无不抚掌赞叹,“说得好!”

    蓝田淡然一笑,“我觉得人在低谷时,更应该往更高的地方走走看,即使只剩下悬崖边上的一条窄道,也会是一条活路。”

    司马显姿认真道:“此话甚得我心。”

    众人依着木窗朝外望,却见壁上有“腾云皎梦”四字。

    小玖望着蓝田,问道:“公主,此四字何解?”

    蓝田思忖片刻,“‘皎’,一为皎洁,二为光照耀之义,至于‘皎梦’,应该是与汉明帝刘庄梦见西方金佛之事,有典‘金容皎梦’、‘腾汉庭而皎梦’。公元64年,汉明帝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大臣傅毅道‘听说西方有佛,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想必陛下梦见的就是佛’,次年,汉明帝派遣蔡愔博士等十人远赴西域求佛。遇见云游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公元67年,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二师随蔡愔来到洛阳传播佛教。”

    小玖想起来了,“公主,汉明帝专门为他们建立佛寺,就是我们曾经去过的‘白马寺’对吧?”

    蓝田笑着点头,“是啊。”

    元昶问道:“这玄空阁还有其他景观么?”

    “有!”蓝田淡淡而笑,“据我所知,龙虎捍门、飞檐挂月、蜃楼水帘、素裹红装、神鹰守洞、仙鹤云翔、绝壁飞虹、宝寺佛光。玄空阁胜景可不少。”

    此时正值冬季,蓝田对玄空阁向往已久,如今一偿夙愿,在此闲暇之时,更是纵情游览玄空阁胜景,但蜃楼水帘、宝寺佛光却不能访见:未见暴雨倾盆,难见雨帘从寺顶崖头飞泻直下;未到夏季,寺顶的翠屏山头也未见佛光,不能不引以为憾。

    元昶安慰妹妹:“虽说咱们不能在这里留到夏日,等去过代北,咱们再到这里来,到时候,你想住多久都行。”

    2 内因

    熙平二年二月,蓝田站在漫天的花事下,望着平城城门,惋然长叹:“往事恍如隔世经年。”

    元昶宠溺道:“又想起什么了?”

    蓝田思忖道:“对平城最后的记忆,是废太子元恂单骑北奔,穆泰、陆睿之流以平城为中心的恒朔势力的叛乱,还是就是平城旧贵死后归葬平城。”

    崔偃轻诮道:“那就说明孝文帝颁布的‘死葬河南’诏令形同虚设。”

    众人无言,皆驰马入城,蓝田对于平城的大街小巷非常熟悉,直接带着众人回到之前的中山王府,王府一切布置,宛然如昨日重来。

    白执事立于大堂之下,等待元昶、蓝田兄妹,他躬身恭敬道:“公主,府内一切如旧。”

    蓝田款款走近,淡淡笑道:“白执事辛苦了。带孩子们下去休息吧。”

    便有女执事、保母、婢女等引领着司马显姿等女眷及孩子下去。

    白执事感泣道:“还是平城好了,不像洛阳那么热。”

    蓝田眯起眼睛,问道:“洛阳最近可有发生什么大事。”

    白执事屏声静气,“两件,有司计划筹造钱币,多人假冒军功。”

    元昶忙道:“细细讲来。”

    白执事颔首道:“是!北魏兴建之初,民间皆不使用钱币。太和十九年,国家开始铸造五铢钱,称‘太和五铢’,派钱工在工场铸造,百姓有想铸钱之人,也允许他们到国家铸炉去铸造,但是要求铜一定要精炼,不能混杂。永平三年,国家又铸造五铢钱,称‘永平五铢’,禁止民间私铸钱币,新钱铸造之后,有司规定原来的太和五铢钱一律取消,包括前朝钱币。

    问题来了,洛阳和各州镇使用钱币不同,商品货物不能有效交换、流通。尤其是河北一带,没有新钱也不准使用旧钱,民间只好专用单丝细绢和疏线粗布代替钱币,经过多次使用、剪裁,很多绢布幅面狭窄,尺度也不足,都不再适合货币替代了。

    尚书令任城王元澄做过皇城留守,深谙一个国家若是出现问题,就会民生凋敝、经济倒退,他上书道:‘钱的使用,用绳子穿起来,不用凭借度量工具,既公平又简易,方便百姓。故而臣下请求朝廷命令各州镇,不管是太和钱还是新铸的五铢钱,以及古时通行的钱币,凡是地方上一直使用的,只要里外都好,即使有大小的区别,也都一起通行,贵贱的送别,分别按乡里的物价折合。这样,货物在海内都可流通,公家、私人都可开展贸易,财物再也不会积压了。那些专铸薄小之物、凿边之钱、盗铸钱币、将大钱化为小钱以及各种花招造假钱之人,一律按法律严格治裁。’胡太后下令同意他的意见。”

    崔偃摇摇头,“真是无奈之法。”

    元昶赞同,“是啊,人们甘愿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使得‘盗铸’行为屡见不鲜,可见,钱币仍未逃脱之前‘恶钱’的命运。我看,即使有了新钱用于市场流通,只要有民间私铸,便没办法成为全国统一的钱币。”

    蓝田沉吟道:“北魏先后发生发行三种五铢钱,均未能建立足够的信誉,未能在全国流通,其未能成为通行全国的统一钱币,我看是陷入‘新币发行’到‘私铸、盗铸钱币’再到‘恶钱流入市场’直到‘新币崩溃’的无限死循环之中,周而复始,才会严重损看不清楚市场秩序,令百姓苦不堪言。”

    元昶提问,“‘私铸’、‘盗铸’并非本朝所特有,早在西汉便有私铸钱币的行为发生了,为何本朝无法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呢?”

    蓝田认真道:“汉文帝时期也有一段时间允许民间铸造钱币,但与本朝不同的是,当时施行的是‘官民合铸’的方式。西汉朝廷会分派官员对钱币的铸造进行监督,还呼吁百姓一起监督、揭发,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市场上流通钱币的数量和质量,且西汉施行‘官民合铸’的方式只是为了缓解政府一次性铸造大量钱币的压力,待到西汉恢复了铸币能力,政府立即取消了私铸钱币的合法化。

    相较而言,本朝过于依赖民间私铸钱币的能力,再加上没能对此进行有力的监管,进而形成‘恶钱’盛行的局面。从本朝对私铸钱币的打击力度上看,虽颁布了一系列的奖惩政策,但还是使‘恶钱’流入市场,可见,相关政策并没有较好的执行。”

    崔偃思忖片刻道:“与其说是商人与百姓私铸钱币,不如说是官豪势力相互勾结吧?毕竟‘恶钱’的盛行与负责铸钱的官府及相关监管也脱不了干系。”

    蓝田点头,“是啊,这是内因,外因正如白执事所说,国家货币若是出现问题,就会民生凋敝,经济倒退,重则将会使王朝覆灭。”沉吟片刻,她又示意白执事,“说说假冒军功的事吧。”

    白执事颔首道:“尚书左丞卢同查阅吏部的功绩簿,见漏洞百出便加以审核,竟发现超出三百人冒取官位,便上奏道‘请求集中吏部、中兵二局的功劳簿,核对审查上报的文书,抄写二份,一份放在吏部,一份存放兵局。另外,在军队里杀敌可升一级以上的人,就命令行台军司颁布证书,证书从中间竖着分开,一份交给立功之人,一份送交门下省,以便防止花招作假。’胡太后批准了卢同的请求。

    当时中尉元匡还在任上,上书请求将景明元年以来有关内外官员考核的帐簿、吏部任职的文书、中兵的功劳查询记录,以及历次考核中的最高等和最低等的名单都取出来,以便核查冒功盗官之人,胡太后也批准他的请求。

    但任城王上书反对意见,上奏称‘法律最怕烦杂治政贵在清平简约。御史台的职责,在于有所风闻就可以上奏,如果知道有冒取功劳官职的人,只须取一本簿籍,调查检验出真假,绳之以法便可。怎能取尚书省的全部档案到御史台去审查,查找二十多年的旧帐,象这样追查过失,谁能受得了这种罪责!这实在是贤圣王朝该慎重对待的事。’胡太后这才停止追究。”

    元昶失笑,“任城王这是认为官吏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该抓大放小,慢慢推进么?”

    蓝田问白执事,“那查处武将了吗?被处罚确实有问题吗?”

    白执事微微点头道:“嗯,不过好在波及面不算太大,被处罚之人确实都有问题,均被人查出真凭实据来,武将们虽心怀不满,但也只是暗气暗憋,没有发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