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义阳大捷
1 撤退钟离
就在任城王元澄难眠的这一天夜里,钟离一带果然暴雨如注,淮水猛涨,营地已成泽国。
第二天,行军司马贾思伯求见,作为朝廷特派参与战事的京官,他力劝元澄立刻撤军,因为有关前朝的党争,他比元澄知晓得多:
“殿下,我和此次负责宣旨的宦官是同乡,于是置酒招待他,酒过三巡之后,他终于吐露了真言:‘朝廷有贵人嫉妒任城王军功,担心钟离城破,我国寿州、徐州和钟离连成一片,形成汉代刘濞那样坐南东南、国中有国之势。这定是任何一个主上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我那老乡讲了,若任城王不见好就收,恐怕会连累家族。
殿下,依从主上诏令行事,即刻撤军吧。”
元澄思虑再三,叹道:“我何尝不知攻占钟离城的机会已经失去,就依你所言,由你负责殿后。”
并通过羽林监范绍向皇帝上了一封奏表:“诏书中称征粮时机已过,冬衣未备,南征条件不足。臣澄表示附议。臣请明年秋我国准备充分,再攻钟离不迟。”
贾思伯只是一介儒生,毫无作战经验,此时答应元澄“殿后”,其实等同“赴死”,元澄看着他离去的背景,只道此生难再相见,不禁泪水潸然。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在南梁军发动大规模反扑之前,元澄忍痛迅速撤军返回寿阳。大雨瓢泼,因撤军过于仓促,北魏军狼狈不堪,损失兵力四千余人。
为此,元澄给朝廷上“罪已疏”,陈述自己指挥失当,延误战机。
于是朝廷褫夺元澄的封号,别有用心之人甚至建议皇帝军法处置元澄,皇帝终究不忍心,坚持留他在寿阳担任刺史。
约莫过了一月,当贾思伯笑吟吟带着两千亡散魏军出现在寿州府衙,元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时他激动得像孩子一样,紧紧攥住贾思伯的手道:“孔子云‘仁者必有勇’,在军司身上正好表现出来哪!”
贾思伯腼腆托词道自己迷路了,所以回来得晚,丝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辛苦。
之后,梁武帝萧衍向北魏提出交换俘虏,用手中的北魏俘虏换回被俘的张惠绍为首的二十七名高级将领,元澄为此事强烈上书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张惠绍等人颇有武力谋略,放他们回去无异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皇帝下诏,将此事交由八坐会议商议。尚书令、广阳王元嘉等人奏请应予放还,于是皇帝下诏允许张惠绍等南返。
至此,钟离之战结束,南梁惨胜。
2 义阳大捷
但义阳城下的激战却仍在继续。
素有“三省通衢”之称的义阳,左扼两淮,右控江汉。自古便是江淮、河汉战略要地。
正始元年五月。
主帅元英一刻不停地攻打着义阳城,此刻的他也正在两难之中,南梁负责增援的老将曹景宗听说前锋挫败,迁延不前,只在外线游弋,不敢靠近义阳,在元英看来,这实际是更大的威胁,毕竟曹景宗不是来游猎的,而是在找机会、等机会。
然而魏军远道而来,粮草即将告罄,再不做下一步打算,形势危矣。
再加上义阳久攻不下,北魏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迷,在此种情况下,元英准备撤军,等补足了粮草物资再来围攻义阳。
正当他如此打算之时,安插在义阳的细作回来报告:“蔡道恭病逝,守城主帅换成他的堂弟蔡灵恩。”
闻此消息,元英剑眉微挑,大喜过望,道:“天助我也!”当即改变计划,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势,连续不断向义阳城发动进攻。
同时增派一千骑马前去隘口阻挡曹景宗的部队,曹景宗比元英晚几天才知蔡道恭死的消息,于是纹丝不动,再不提救援之事,另外上书南梁朝廷要求增兵救援。
萧衍得知萧道恭的死讯,派遣豫州刺史、宁朔将军马仙琕率领大军救援义阳。
马仙琕和屯军凿岘的曹景宗会面后,劝他和自己一起救援义阳,遭到曹景宗的拒绝。仗着自己兵势正威,马仙琕率军直接冲杀进之前元命修筑在雅山的工事,与北魏军展开激动。
这正中元英下怀。元英且战且退,佯装败却,将马仙琕引入平地,纵兵回击马仙琕。
此时魏军伏兵四起,魏将统军傅永身穿铁甲、手持长槊、单骑先入,冲入对方军阵,身边只有军主蔡三虎随后助战。二人横穿阵地而过,傅永左腿为箭所洞,仍奋勇杀敌,犹如天将下凡。
被包围的南梁军虽拼死力战,终不敌北魏军,被杀得大败,经过一个半时辰的厮杀,梁军被斩杀二行三百余级。马仙琕一败涂地,长子和羽林监军邓终年阵亡,他自己撤退逃走。
元英营地。
此时蔡三虎胳膊被敌人的长槊掠过,撕裂的伤口处血肉模糊,但他仍不顾疼痛向在座众人描述作战时的情景:
“敌方弓手向我们射击之时,一支流矢洞穿傅统军的左腿,当时血流不止,我趋马向前挡住傅统军的身体,大声道:‘您受伤了,且回营地去吧。’
可他偏偏不听我的,还对我说:‘昔日汉高祖刘邦脚受伤,但他用手捂住,不让别人知道。我傅永虽官位不高,可作为国家将才,怎能使贼军知晓伤我军大将之名,伤我方士气。故而老朽不可还营。’说罢打马向前,持续战斗。”
元英感动得热泪盈眶,因傅永已是七十几岁的高龄老人,却还如此勇武。北魏军士听闻有关傅永的事迹,无不感怀,无人不夸他为壮士。
而另一边的马仙琕夜不成寐,他并未畏缩不前,起身一个挨着一个营账巡视,安抚将士,关心伤员,整顿兵马。
挨过漫漫的长夜,太阳初升,大雾消散,沉寂一夜的南北两军,在一阵阵鼓点声的催促下,再次开打。
两军两阵骑兵率先冲锋,跟着是手持长矛的步兵,后面还有待命齐发的弓箭手们。
日光、尘烟,长槊与投枪交错,伴随着斗牛一般的吼声飞掠呼啸,密集的箭矢如蝗虫般铺天盖地。
一天之内,双方共进行三次大战,几十次小战,战事一次比一次惨烈。
天色向晚之时,元军亲自上阵,一槊挑杀梁将陈秀之,马仙琕仰天一声长叹,狼狈撤军。
八月,义阳粮食告罄,饿殍遍布大街小巷,甚至有人吃人之事,城中到处弥腥臭和死亡的气息。蔡灵恩知大势已去,走投无路之下,打开城门,投降了北魏。
义阳城下辖的戍守三关的守将得知义阳城陷落的消息,纷纷弃城而逃。
至此,义阳之战以北魏的胜利告终。义阳到手,使北魏占据的淮河沿线的重镇从此连为一体。
元英令司马陆希道撰写报捷的文书,陆希道写后,元英嫌写得不好,又令傅永修改。傅永没有增加文章的文采,只是一一列举军事处置上的重要措施,元英非常欣赏傅永的修改,道:“看到这样的谋略措施,敌人的城池即使固若金汤,也守不住了。”
义阳大捷,皇帝大喜过望,封元英为中山王,并在义阳设立郢州,与东面的寿阳响应,在淮南地区形成一对钳子。
为稳定边境局势,无奈之余的萧衍在鹿城关设置南义阳郡,归属司州,并将司州的州治所定在关南城,任命卫尉郑绍叔为司州刺史。
到任之后的郑绍叔,修筑城墙,挖掘壕沟,打造器械,开垦荒地,鼓励生产,积蓄粮食,招抚流民,在他的努力下,南义阳郡一带的局势慢慢稳定下来,百姓勉强过上正常的生活。
3 六镇
早在景明四年,因边镇百姓贫困,皇帝命当时的尚书左仆射源怀任使持节,巡视北方六镇,赈济贫民,考察各地官员的政绩,并授予源怀先斩后奏之权。
然而,最让百姓痛恨的贪官竟然是沃野守将于祚,他是于皇后的大伯父,仗着皇后这座靠山,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听闻源怀到来,他亲到郊外站在道路边恭迎,主动与源怀套近乎,对源怀进行拉拢。
但源怀对其行径十分鄙视,对其款待也不为所动,他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历数于祚的罪行,当场罢免了于祚的官职,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源怀一行离开沃野镇后,又来到怀朔镇。怀朔镇守将元尼须是源怀少时好友,但也有多起贪污受贿之事。元尼须仗着源怀是旧交故人,置酒宴请源怀,并哀求道:“我的命是长是短,全在你一句话。看在旧日的情分上,难道就不能对我施以宽待吗?”
源怀道:“今日的聚会,只是故交饮酒叙旧之所,而明日的公庭,才是检举审讯罪臣之地。”
元尼须无言以对。不久,源怀上表弹劾了他,元须尼受到处罚。
当时六镇的老百姓被豪强所欺压,案件积年不审。如今巡视而来的源怀帮助百姓伸冤,案子每天多达上百件之多。
回洛阳后,源怀上奏皇帝:“边镇事少而置官猥多,沃野一镇自将以下八百余人,请一切五分损二。”
即官员八百多人,裁掉五分之二。朝廷当时也批准了这个建议。
正始元年九月,此时因迁都而引发的北方问题,如涨潮的江水,无声无息地泼染了北魏的朝堂。
有边报道柔然国趁北魏与南梁交战之际,背信弃义,率领十二万骑马分六路并进,想要直趋沃野、怀朔,南侵恒、代二州。皇帝诏令源怀以现任官职,加授使持节、侍中,出守北部边境,指示方略,征发士卒,各种所应处置之事,都凭源怀便宜行事,又诏源怀之子直寝源徽随源怀北行。诏赐马一匹、细铠一具、御槊一枝。
源怀拜受完毕,便在家中前庭跨鞍持槊,跃马大呼,环视前来送行的宾客道:“我气力虽已衰弱,还能像这样出征。蠕蠕人畏壮轻老,我也未必可以欺侮。今承奉朝廷的作战方略,总领骁悍之众,足以生擒其部族主帅,献俘于朝廷宫阙之下。”
当源怀的部队行进至云中郡时,柔然人吓退到西北大漠之外。
源怀随即到达恒、代二州,仔细研究前代制服蛮夷的方法,决定修建城池。随后又马不停蹄巡视各镇左右要害之地,再次回恒、代二州,专心营建工事,标注要害,确定可以筑城置戍之处。一处一地测量其戍城的高低,计算其城墙的厚薄,考察其储存粮草兵器的方便。
在源怀的主持下,沿着阴山从东到西,一共修筑九座城堡,除此外,他还选定适合储备粮食、兵器的据点二十七个,以求呈犬牙交错、互救之势。
在此期间,源源从北方给朝廷上书数次,共提出五十八条建议。
表章道:“蠕蠕人不受辖制,自古至今都如此。四处游牧如鸟集散,择水草之地为家,中国深以为患者,都是这类部族。历代君王想要驱除它,都没有能够制服。虽然北边拓展到榆中,再远到达大沙漠,但历代智臣勇将,也都竭尽其力量和谋算,胡人虽屡次逃遁,中国却因此而疲惫不堪。当时的先哲们,思考自然万物之至理,推广百姓所熟悉的生业。比较中原的粒食邑居之民、蚕衣儒步之士,与边远的茹毛饮血之类、鸟宿禽居之徒,亲自衡量其短长,因此制定适当的防备策略。知道修筑坚固的城郭,可以一劳而永逸。
自从皇魏统一中国,建都于平城,威震天下,德冠宇宙。现在定都于洛阳,离北地遥远。代京以北诸个部落,今年遭受旱灾,饥荒严重,戎马、甲兵屡经损耗,缺失十之七八,造成守备空虚。臣建议应该依照先朝之法,在北镇东西相望、形势相连的地方修筑城堡,分兵把守要害。战士们平时屯田积粮,紧急时便宜应战。如此一来,包括柔然在内的游骑之寇,再不敢南下牧马,越过雷池犯边。北境则无忧矣。”
皇帝采纳了源怀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