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新郎
魏母吃了暗亏走了,沈小棠回到灶屋,两个婶子问她说了什么,她淡淡一笑,“没什么,这婶子也是讲理的,我好好说了她就算了。”
明天办喜宴,办完了你主家要留多少肉菜不是留?非得要今天把肉菜拿上薅走,这不是故意给人难堪么?
“太过分了!”
两个大婶气得直骂,就没见过这么没素质的。沈小棠厉声吩咐,“小雷,晚上你在门口守着,要是有老鼠从门和窗户进来偷吃,我饶不了你!”
杨向雷认怂,“知道了表姐。”
窗户关好,沈小棠把棉袄给杨向雷拿着,杨向雷就坐门口,把门关上靠着门守着,他很警醒,有人路过去茅房他都能知道。
她们这些女人就在里面靠着柴火睡。
若是离得近一些,只叫主家锁好门窗,他们回家休息就行了,但是没办法,条件有限,看魏母那样,也别想会给安排个住宿了。
沈小棠抱着小妹靠着杨向云睡,小妹在她怀里睡得香甜,沈小棠摸了摸小妹的短发,和杨向云聊了两句,也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
早上五点,天色清明亮起微光,鸡犬声起。
沈小棠已经醒来,洗漱好后,把灶火打开烧开水,叫大家起来吃了干粮喝了水,开始新一天的战斗。
蒸锅上的四个小碗至少要蒸两个小时才会软烂,她把每碗装好,在蒸笼里摆好,主家不能不准备主食,梁若水的意思是蒸几锅玉米馒头。
和白面一起蒸,这样花费白面不多,也能方便存储。
毕竟她那边请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客人。
院子里也很快热闹起来,据说是忙活完的魏阳回来了,魏家人高兴得很,魏阳拿了喜字贴门上,这年头不能太过铺张,两个喜字还是要贴的。
沈小棠老远就听到魏母的大嗓门,喊魏阳是她的好宝儿。
沈小棠听到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可见不管哪个时代,妈宝男都是存在的。
“婶子们,感谢你们这么辛苦来为我们做席,这是我和惜瑶的喜糖,先给你们抓来一些尝尝。”
魏阳端着盘子进来,盘子里放着没有包装纸的糖果球、花生和瓜子,小妹杨向云姐弟没有沈小棠的命令也不敢去拿。
魏阳穿着一身干净整洁中山装,看见沈小棠,眼前一亮。他长相是很周正的,斯文气很重,一眼看上去,让人觉得他是个文弱书生。
两个昨天抱怨一天的婶子,终于算是舒服点了,接过了喜糖道,“小魏啊,我们是帮厨,这位沈同志是今天的主厨,沈同志厨艺很好,今天的席面,你就放心吧!”
魏阳面有愧疚,“感谢感谢,魏某脸上实在有愧!若不是家中贫寒,连像样的席面都收拾不出来,也不用劳烦丈母娘来操心这些。”
两个婶子冷着的脸渐渐松缓了。
可见这个新郎官,还是有个人样的。
魏阳捧着喜糖盘,看向沈小棠,“沈同志,今天劳烦辛苦你了,赏点光,吃点糖,也算是我一点心意。”
人家上来说好话,如此客气,她一个做厨的甩脸子那就是脑残了。
沈小棠笑道,“恭喜新郎官,能娶到梁阿姨家的女儿,新郎官还是有点本事的。你放心,这席面我肯定会用尽全力去做,毕竟梁阿姨可是费了大功夫,谁不指望这一顿席面体面风光呢?涨得也是你新郎官家的面呀!”
她吩咐,“小妹小雷,拿喜糖吃吧,祝新郎官和新娘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她一张嘴说出来的话,让人没法挑理,但又表明了自己立场,魏阳笑着连说是,转眼盘子里的糖都叫几人给瓜分完了。
“你们忙,我就不打扰了!”
魏阳出去忙活其他事,他还得准备去接新娘子。
众人都纷纷表示感谢,说了几句吉祥话。
魏阳走后,两个婶子凑到一起议论,“没想到,这歹竹还是出了根好笋,这新郎官长相气质那是没话说,怪不得能在县城当高中老师。”
“比他那娘不知强了多少倍呢!”
沈小棠却在心里冷笑。
办喜宴,若是真没钱出,那听丈母家意见就行了,在县城里面摆两桌不是更加省事?
自己家里一分钱不出,偏要把厨子请到自家做厨,这名头是自己担了,钱却全都是妻子娘家出了,任凭老娘一张嘴在外乱说。
话里话外,可不就指明了高惜瑶倒贴吗?
虽然到现在,她还没见过高惜瑶这个新娘,但沈小棠也能预料这场婚姻是个什么样子,还没结婚就这么多龃龉,以后搬到一起住,有的是话说。
一个上午,厨房里忙得像打仗,小妹烧火都把脸蛋烤得红彤彤的。
客人陆陆续续到达,新郎官也把新娘迎了进来,新娘穿着一身简单的红衣服,下身是红裤子,脑袋上戴着一朵红色的花,简单抹了口红画了眉毛。
小孩子都在起哄,连杨向雷都出去看了一眼,他跑回来告诉沈小棠,“新娘子好看!姐你去看!”
沈小棠厨房里面安顿好,要去外边大灶上炒菜了,便叫两个婶子其中一个盯着厨房里,另一个跟着她在外边。
这俩婶子有经验,知道怎么传菜摆菜,不会出了乱子。
她看了一眼新娘子,高惜瑶一看就是被家里养得极好,身材略微丰满,不是现在满大街的骨瘦如柴,一张脸蛋白嫩水润,一看就很单纯。
站在魏阳身边,她一脸甜蜜的笑,魏阳也招呼大家好好坐着。
鞭炮一放,菜陆陆续续上桌了。
六桌客人坐得满满当当,现在也不能搞唱戏唱曲的节目,高齐安和梁若水也穿的一身新,魏家几个弟弟妹妹,围着高惜瑶扯衣服叫姐姐的,满院子跑。
孟友莲和黄伟宁也来吃席了,孟友莲带着豆豆,豆豆知道不能打扰沈小棠,就乖乖和孟友莲待在一起。
高家这边请了两桌客人,全都是极其重要的亲朋好友,而魏家来了一大群,四桌根本坐不完,剩下一大批在后面等着,拖家带口,有的一户人家带了七八个孩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