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火边谈话
不过,在年夜饭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贴春联,贴年画。
政府虽然办了扫盲班、识字班,但村里好多人人仍然还是摆脱不了文盲、半文盲状态,依旧大字不识。所以为乡亲们写春联的重任依然落在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人的肩膀上,比如像高支书。
其实村长何继德也识字,不过村长毛笔字写得不咋地,还是算了吧!
高支书小时候是念过私塾的,从小就练毛笔字,所以,如今一手毛笔字说不上大家之风,但也算是能拿的出手的,特别在小岗村里,提起来人人都要竖大拇指的。
主要小岗村没有学校和老师,所以能写春联的人是比较少的。
要提前去供销社买红纸,买回来以后再自己用刀裁成对联的形状,再找高支书写就行了,笔墨不用带,只要带上红纸就行了。
高支书帮忙写春联,是不收钱的,但毕竟又要耗费精力,又要花费笔墨,大家伙儿也得很自觉,带上些东西就算是酬谢了。
基本一家也就是两幅春联,高支书在家支个桌子,从上午就开始写,王大海和陈秀莲来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写得差不多了。
大家也不挑春联的内容,高支书写什么都行,主要很多人都不认字儿,也就是遵循个传统,贴起来好看。
轮到王家,只见高支书一笔而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顷刻间便已经写完一幅。
上联:春风杨柳万千条,下联:六亿神州尽舜尧,这种大对联是要贴在堂屋大门口的,到时候贴上去,看起来可就气派得很。
又写了一幅大对子,上联:四海翻腾云水怒,下联:五洲震荡风雷激,这是要贴在堂屋前面的大柱子上的。
再写了几个小的横幅准备贴在各自屋子门口的。陈秀莲忙塞给一包糕点给旁边站着的高支书的媳妇儿,以表谢意。
双方也都懂,对方也不推辞,就收下了,待到春联上的墨迹完全干了以后,把几幅春联裹巴裹巴,赶紧回去,趁新鲜,贴上去。
也用不着什么胶水,直接抓一把土豆粉,加水熬制,就可以做成浆糊。土豆粉也是农村自己晒的,完全不用花钱。
要说花钱,那大概就是买红纸花了钱,然后还有年画这些是要花钱的。
浆糊熬起来也很快,抓一把土豆粉,放勺子里,当然了,不是平时炒菜的勺子,而是喂猪煮猪食的勺子,比较大。
直接把勺子放火边,拿根木棍搅,等到感觉土豆粉已经和水充分混合以后,并且成了糊状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了。
两幅大对子,一个贴堂屋门口,一个贴堂屋外面的大柱子上。
把浆糊糊在春联后面,然后王大海踩着梯子爬上去贴春联,陈秀莲要在下面把住梯子,一只脚得抵住梯子和地面接触的地方,以防梯子打滑。
这时候,最好是有人帮忙看着,调整调整高度和角度,免得贴矮了或者贴歪了,可惜俩孩子出去玩儿鞭炮了。
唉!人少就是这样,早知道该贴完春联再放他们出去玩儿的。
正这么想着呢,两个孩子就已经蹦蹦跳跳的回来了。
“你们回来得可真及时,知道我们要贴春联了,回来帮忙啊?”陈秀莲两手都掌在梯子上,只好歪着头,跟两个孩子说话。
苏夏一边拿手比划,一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估量角度,王远志则笑嘻嘻的,“嘿嘿,这不是忘了吗?不过,我们很快又想起来了,这不,就赶快回来了。”
“高度合适,就是有点儿歪了,再往左一点。”
“对对对,往左一点,过了过了,再回来一点。”
苏夏在院坝站着指挥,王远志没兴趣这个工作,他要去糊浆糊,还可以吃呢!
王大海就听闺女的指挥跟着移动,很快,贴完一边,从梯子上下来以后,退几步,打量一番,“嗯!我贴得可真端正。”
苏夏抱着小手,在旁边跟着点点头,“嗯!我指挥得可真好!”
说完,父女两个,一高一矮,对视一笑。
而蹲地上的王远志,刚舔完一指头浆糊,可惜没放糖,没味道,不好吃。
只有这两个大对子才需要动用梯子,贴屋子的小对子,王大海光站着就可以贴上去了,根本用不着爬上爬下的。
今年大手笔,裁了不少红纸,堂屋门口加柱子,再加上睡觉的三个屋子,横幅王大海让两个小的先选自己喜欢的,然后剩下的那幅就是他们夫妻的。
苏夏已经接触毛笔字了,基本的品鉴还是懂的。黄金屋里的那些老师,都是用毛笔的,各个字体都有所不同。
比如李夫子就是用的隶书,而教《伤寒论》的张夫子,则写得一手楷书,还有其他老师,有用行书的,草书的,行草的,各种字体都有,而且风采各有不同。
高支书这几副字,都是写的草书,算不上有大家之风,但也是铁画银钩,笔走龙蛇,一撇一捺颇有自己的独特韵味。
苏夏最先选,选了“四季平安”,王远志选了个他想要的,“心想事成”,留给王大海和陈秀莲的则是“新春大吉”,一人门口给贴一张,看起来就是有过年的气氛了。
至于年画,就主要是贴在堂屋的,一张主席伟人的画像,贴在堂屋的正墙上,得高高的,端端正正的,原本门上是要贴门神的,不过现在不能贴了,只贴了两张福字,也算是个好兆头。
春联年画一贴,这可真就是过年的味道十足了,陈秀莲过来收勺子的时候,王远志正在挂最后一点儿浆糊吃,不仅自己吃,还劝苏夏吃。
苏夏在旁边一脸的拒绝,才不要呢,啥味儿都没有,不好吃。
陈秀莲让俩孩子出去玩儿,苏夏想着还要准备年夜饭,在家打个下手也好。王远志一听妹妹不出去,他也不出去玩儿了。
今天下午就把鞭炮点完了,那不是明天只能看着妹妹玩儿,而且,还要留几颗,到时候去外婆家炫耀。
一看时间,也是三点多了,该准备就得准备了。年夜饭是比较隆重的,二十九就把要煮的肉给洗好了,这会儿只管切好,该提前炖上就炖上。
上半年打的干笋子和晒的野山菌,都提前泡好了。王大海就带着俩孩子负责洗干净干笋子和野山菌,陈秀莲就负责切肉、剁骨头,一家人分工合作,说说笑笑,倒也不无聊。
干笋子泡开以后,其实也没啥好处理的,之前晒的时候就已经把老的那部分去掉了,这会儿只要多淘洗几遍,就可以捞起来放菜篓子里备用就行了。倒是野山菌,晒的时候都是整个儿晒的,泡开以后,要把菌菇的脚给去了,还要撕小一点儿。
这都不是技术活儿,父子三人快得很,半个小时左右就做完了。
倒是陈秀莲的活儿比较重,猪蹄要宰成小块儿的,这个可不能用菜刀,容易把菜刀给剁卷边儿,这个大活儿得上斧头。
菜板也不能用平时切菜切肉的那块儿菜板,剁骨头的力道比较大,放平时用的菜板上,容易把菜板剁得不平整,所以专门切了个木墩子,专门用来剁骨头。
剁完猪蹄,还要剁鸡,一年到头,就等着过年吃这一回鸡呢,反正菜墩子都搬出来了,正好一道就在这上面给解决了。
当然,因为苏夏射艺了得,今年下半年,家里没少吃野鸡,所以也不算那么馋肉。
不过野鸡和自己养的鸡还是有所不同的,野鸡长期在野外跑,肉比较紧致,家养的比较肥,而且还是他们小岗村的乌鸡,营养也很高的。
猪蹄炖干笋子,乌鸡炖野山菌,这都要炖至少两个小时的,所以得提前就炖上。
家里是只有一个火坑的,这要两边同时炖汤就没办法,看来以后得再修一个火坑。
苏夏本来想说可以把厨房扩建一下,不过转头一想,再过两年,她就要上初中了,到时候肯定得把哥哥一起拉上去,但凭借他们的年龄,陈秀莲肯定不放心他们去住校。
中学是只有公社才有的,所以到时候说不定一家子都去公社了,扩建厨房也没必要了,就先将就着用吧!
先炖猪蹄,罐子里放点儿菜籽油,放入生姜大蒜,再把切成块儿的猪蹄倒进去,把水汽炒干以后,再加入开水,然后把笋子也放进去,放盐,行了,接下来就只管看火,慢慢炖就行。
其实这会儿就没啥事儿了,父子三人都坐在火边,陈秀莲继续去备菜,这可不能光吃肉,还得有素菜才行。
苏夏觉得还是要提前说一下自己的打算,刚好这会儿也没事儿,可以聊一聊。
“爹,我想下学期就跳到三年级,哥哥也差不多已经学到三年级了。”
王大海拿火钳的手一顿,这么快?他这儿子他还不了解,平时书都不想读的,居然还能跳级?
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苏夏和王远志都觉得这个爹好像用无声的动作又说了一些什么。
“爹,你是不是不相信我能上三年级?”
王大海睨了一眼,这话问的,不是废话吗?
倒是切菜的陈秀莲插了一句,“也不能怪你爹不信,主要是就几个月的时间,你一下子从文盲跳跃到了三年级,是有点儿让人不敢相信。”
嗯,这话说出了他的心声,对嘛!
王远志气得鼓成了一只河豚,“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文盲了,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们不要老用以前的眼光看我,你们不信我,还不信妹妹吗?”
“你妹妹既然说你能行,那你就试试吧!”
这话一出,王远志觉得好像更气了。什么意思?自己说半天,抵不上一句妹妹,唉!现在他就是家里排在最后一个的,不知道在爹的心里,是妹妹排第一还是娘排第一,反正不可能是他排第一。
幸亏家里没有养猫狗,不然他怕他的家庭地位又要下降。
苏夏从兜里摸出一个鞭炮塞到王远志的包包里,这安慰可真是太实在了。
幸亏他在妹妹这儿还有那么点儿地位的。
苏夏倒是细细的跟王大海分析了,这可不是她盲目自信,这都是有真凭实据的。
“爹,其实三年级的知识比较简单,这几个月完全够了,主要还是哥哥聪明,我已经测试过了,知识他都掌握了,没问题的。”
“就是就是,听到没有,我也是很聪明的好吧!”王远志冲着妹妹就是一个大拇指,妹妹真好,为他发声,这个家,只有妹妹才在乎他。
苏夏也回了一个大拇指,确实王远志还是很聪明,不然就算他有心想要拉着他一起上进,如果他自身是个蠢笨的,学不进去或者不想学,那也没办法。
虽然现在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就冲这几个月能跨到三年级就值得给他一个大拇指。
王大海看着小兄妹互相竖大拇指,也是可爱得紧。
“开年上三年级,那过不了两年你们就要考初中了,到时候你们俩这么小,我怎么放心你们去住校。”陈秀莲突然想起来这桩事儿,等他们上初中,可能也就刚十岁出头,每天走路去公社肯定不行,太远了,住校又太小了。
别家孩子上初中住校的,怎么都是十三四岁了,甚至读书比较晚的,还有更大的呢。
他们家这两个,本来读书就早,好跳级,那不是更小了吗
陈秀莲这么一提,王大海也想起来了,这确实是个问题啊!
不过,这两年,看着形势在变好,说不定到时候会有什么变化。
苏夏早就想过这个问题,顺带打个预警,让爹娘心里有个准备,“我计划的是我们开年读三年级,然后跳过四年级,直接读五年级,读完就考初中。”
“啊???”陈秀莲惊讶得菜都不切了,转过头来看着女儿。
王大海也有些震惊,“爹娘这点儿学费还是出得起的,没必要这么赶。”
摇摇头,“我不是赶,我是觉得我们完全能够在这个时间学完小学的知识,没必要浪费时间。”
说完这句话,深呼吸一口气,放低了声音,“而且,可能这几年说不定会恢复高考,我想着早点儿上高中,就能早点儿考大学。”
“你听谁说的要恢复高考?”王大海自己也猜测这几年形势会有变化,但他没想到,能从6岁的女儿嘴巴里听到。